第266章 巨坑神坑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各家准备各出五十万钱。
他们各自给各自家族汇报这件事情,只需要族长认可,五十万钱,他们直接可以在长安城中拿钱捐献。
而各家对他们商议出的这个数字,也是十分认可的。
收到家族认可的回信之后,五姓七望世家在长安城中的据点,早已经准备好了五十万钱,准备前往捐献。
然而,就在此时,他们却是得到一个消息。
武城村苏先生,捐献了一千万钱,一万石粮食。
这个消息,将这些世家子弟,彻底惊呆了。
这位苏先生难道是疯了吗?
一千万钱,一万石粮食啊!
这个数字,便是他们世家拿出来,也是肉疼的很。
而苏先生的生意,虽然十分兴隆,但是他的底蕴,还远远不及世家。
他为什么这么舍得?
为了给蜀王站台,他居然这么拼的吗?
世家之人,在震惊的同时,也是暗自侥幸不已。
幸好,他们的五十万钱还没有捐出去啊。
如果已经捐献出去,并且刻印在功德榜上的话,哪他们世家可是丢人丢大发了。
堂堂世家,居然才捐献出五十万钱。
而人家苏先生一个人,就捐献了一千万钱,一万石粮食。
到时候,他们世家的脊梁骨都会被人给戳断,他们将会成为永远的笑柄。
他们世家的声誉,将会一落千丈。
这位苏先生,真的是太狠了啊!
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及时的得到这个消息。
其实世家之人也十分清楚,这一定是这位苏先生故意泄露给他们知道的。
苏先生的用意,并不是要在这件事情上寒碜他们,而是要他们捐献出更多的钱粮出来。
人家还完全不怕他们知道,这完全就是阳谋啊。
他们就算明知道苏先生故意在坑他们,他们也不得不拿出更多的钱粮来。
要不然的话,他们堂堂世家,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这一次,世家之人十分警惕。
他们先去户部进行打听——
这一次,估计哪李二也是估计在整他们。
这一次户部主持捐赠的官员里面,没有一个他们五姓七望派系的官员。
他们想要打听消息,都不容易。
好在,哪些主持捐赠的官员,也不愿意去得罪世家。
他们很快便是打听出,这一次捐赠数量最多的便是苏先生。
既然如此,那就好办了。
只要他们捐赠的数量比苏先生多一些就是了。
最终,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他们世家,每一家都捐献一千一百万钱,一万一千石粮食。
虽然看上去,比苏先生也没多出多少来。
但实际上,则是足足多出来一百万钱外加一千石粮食。
要知道,他们最初准备捐献的钱款,也只有五十万而已。
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出血了。
世家的各家嫡系子弟,纷纷写信告之这一情况。
钱款,他们可以在长安城自行筹集。
但是粮食,他们在长安城中,可筹集不了那么多。
就算是几家在长安城中有粮铺的世家,都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来。
……
这几日,天气已经放晴。
关中道的受灾情况,也陆续汇报上来。
关中道各地,都损失惨重。
多地被淹,一些村子,整个村庄都被洪水冲毁,几乎没人能逃的出来。
还有好多村子,房屋被大水给泡塌,粮食被冲走,好多百姓也被洪水给冲走。
哪些幸存下来的百姓,失去了房子和家人,连一颗粮食都没留下来。
他们只能成群结队的开始逃灾。
没几天的时间,长安城外,已经开始出现灾民。
蜀王李恪,也正式开始忙碌起来。
户部第一批的赈灾粮食和物资已经到位。
物资还是不少的,但是粮食并不多。
因为户部大部分粮食,都运送到希望城去了。
虽然李恪知道,只要捐赠的粮食送到,这一次赈灾的粮食,缺口并不大。
甚至如果捐赠再理想一些的话,完全能够赈灾所用。
但是远水不解近渴,现下粮食远远不够。
就在此时,苏长生直接捐献出一千万钱,一万石粮食。
钱财就不要去说了,对苏长生来说,这两年光靠玻璃和化妆品,就赚了许多钱财。
一千万钱,对他来说,真不算是个大数目。
至于粮食,早在袁天罡说出有可能会下暴雨的时候,苏长生就开始筹集了。
他筹集的粮食,甚至还不止一万石。
剩下多余的粮食,他直接卖给程咬金、秦琼、尉迟恭等人了。
因为满朝的大臣、勋贵,也纷纷捐钱捐粮。
程咬金他们,家里是不缺钱的,但是他们缺少粮食啊。
在得知苏长生这里有粮食之后,他们便直接从苏长生这里购买到粮食,然后捐献出去。
长孙无忌、程咬金、秦琼、尉迟恭他们这些勋贵之家,就捐献出十几万石的粮食。
这些粮食,足以能够缓解初期的压力了。
而蜀王李恪,根据各地的受灾情况,开始筹划每一地需要的赈灾物资。
然后将第一批的赈灾物资,分发到各地去。
与此同时,李恪还派出一队亲卫,装扮成百姓,在暗中调查各地官员赈灾的情况。
查看他们有没有切实将粮食还有衣物等赈灾物资,发放到百姓手中。
查探他们有没有中饱私囊。
如果有的话,他们就要搜集证据。
只要搜集到确切的证据,蜀王就准备请圣剑,斩贪官,杀一儆百。
然后,李恪还根据幕僚和苏长生给出的赈灾策略,分发到各地,让他们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进行赈灾活动。
第一点自然是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在高处通风的地方,搭建帐篷,安置灾民。
第二点就是吃饭之前要洗手,不能喝生水,水一定要烧开了才能喝。
第三点就是厕所要统一建设,每天用生石灰消毒。
第四就是,等大水下去之后,帮助失去家园的百姓建造房屋。
如果是低洼之地,容易受灾的村落,将村子搬迁到高处去。
其实,对于第二第三点,李恪也不能理解。
但是这是苏先生特意嘱咐他的。
苏先生的话,从未出错过,只要是苏先生所说的,只需要照办就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