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贾红线和余里衍的心思
作者:凭鱼跃      更新:2021-10-06 16:53      字数:4524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绕得太远了!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卤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所谓名正言顺,是为真理。

秦牧没有大把时间去教育每一个人,但是他会在任何事情上,潜移默化的强调名正言顺。

今年西北投产建成了纺织厂,同时配套建设的是被服厂。

现在已经是寒冬腊月,被服厂第一批产品已经送来了微山湖。

这是全新的一身近卫团冬装。

在冬装上,秦牧没有copy二战德军的军装,而是根据环境不同,采用了07式军大衣。

欧洲,尤其是西欧那个地方,是标准的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简单说,就是德国冬天不是很冷,都没到零下。

所以二战德军的大衣才那么帅,因为不用考虑零下的温度——不用棉花,呢子大衣就够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军在进攻苏联时候,才被寒冷的气候冻死冻伤,造成大量的非战斗性减员。

帅是够帅了,但是不能要风度不要温度。所以棉花一丰收,秦牧马上就把军大衣给搞了出来——棉的。

这样就足够能抵御冬天的寒冷了。

军大衣优先供应军队,这还是配给制,不存在买卖。

如果有剩余,就再卖给工人,工人和农民代表优先。

接下来就是学生阶层。内部价格,半价卖给学生。

最后才会拿到市面上销售。当然,棉衣虽然都是棉衣,款式肯定不同。军装是军装,平民服装是平民服装。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秦牧什么话都没说,但是根据地的阶级秩序马上就体现了出来。

军人第一,工人第二,然后是学生,最后是普通百姓。

这下让军人的地位在根据地得到看空前的提高。大家都挨冻,军人暖和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大宋这个时候,冬天不挨冻那只有有限的一些人。

皇上冻不着,达官贵人冻不着,剩下乡野百姓,只能说尽量别冻死。

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百姓靠什么过冬呢?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在没有寒衣的情况下,熬过冬天别死就是好大的幸运了。

生活是最实际的,任何人都会被生活压迫,百姓尤其的现实。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棉花,更没见过棉衣。可是现在根据地新开了几家服装店,里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棉衣,各种颜色都有。

这个布料染色的问题,是秦牧交给折可求解决的。

虽然本时空之前没有棉布,但是各种布艺作坊却是存在的——大家总不能光屁股上街。

绸子缎子,各种绢,和麻布,都是有的。而这些布料都需要染色。所以大宋的染坊很发达。

折可求就靠这些本时空的染坊,解决了布料的染色问题。这给秦牧节省了大量时间——否则还要搞染料厂。

如今各种各样颜色的棉衣挂满了服装店,只看的百姓们心里痒痒的。身上越冷,心里越痒。

这衣服怎么这么多颜色呢!

其实这么多颜色还真不是折可求故意弄的。相反,如果能单一的大批量染色,才更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

只是本时空的染坊规模都不大,就是手工业作坊,他们的产量无法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折可求无奈之下,只能是来一样用一样,所以就搞出了五颜六色的一堆衣服。

还好,折可求知道军队和百姓不同,所以军队的铁青色是严格要求的,绝不能走样。

这样近卫团才整体看上去威武一致。

眼见着又要到年关了,秦牧在微山湖开始了兵工厂的建设。

枪支的核心部件是无缝钢管。

无缝钢管要用到穿孔机。在无缝钢管生产中,穿孔工序的作用是将实心的管坯穿成空心的毛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穿孔、轧管和定减径工序。穿孔作为金属变形的第一道工序,其作用非常关键。

管坯的穿孔方式大概有三类,压力穿孔,推轧穿孔和斜轧穿孔。

秦牧结合本时空的情况和能得到的技术支持,选择了压力穿孔。

这个穿孔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得到几乎无限延长的圆形毛管。这样秦牧就不只是可以造枪管和炮管,水管也能这样造出来。

西北的自来水系统,就是用微山湖生产的水管建造的。

只是当时刚刚能生产水管,还不能生产枪管。

枪管的参数要求可比水管严格的多。毛坯圆管需要经过大量的后续处理,而且使用钢坯的型号也不同,这样才能得到一支合格的枪管。

兵工厂的人员正在全力以赴的解决枪管和炮管的制造问题。

秦牧一边和众人进行攻关,一边在策划着一件事。

过了这个年,可就是宣和六年了。

再过一年,金兵就要大举南下,靖康耻就没多远了。秦牧来到这个时空,自从知道自己身世和任务之后,开始时期是打算利用靖康之变的。

借助金兵的手,扫清自己法理意义上的敌人。老赵家不倒,凭什么自己上台呢?

可是随着秦牧在这个时空浸淫越深,越是对这个时空有感情。

这个时空的一草一木,都让秦牧难以割舍,更何况那么多无辜的百姓。

他打定主意,不再让靖康耻发生,要拯救这个时空。

这样一来,人格是伟大了,但是困难就翻着倍的增加。

虽然现在汴梁城里粮价飞涨,百姓都有活不下去的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才出现的现象。

汴梁号称百万人口,这么多人,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可是过得很舒服。大宋京城就是本时空最好的地方,是人间天堂。

这个地方是谁给百姓的?是赵家人。

是赵佶和他的列祖列宗。

如果秦牧就这样把老赵家赶走,百姓是不会认可的。

人心向背非常的关键,没有人心,怎么管理天下呢?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归纳。

秦牧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但努力发展重工业,为未来的新世界奠定基础,更是同时花费大量的力气来发展轻工业,这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有确实的考量在里面。

汴梁的百姓认为在老赵家的统治下生活的很好,那么为了超越这个“很好”,秦牧就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标杆,要做的更好。

根据地的百姓在新世界集团的统治下,生活的要比汴梁百姓好的多。

现在根据地里面已经达到了秦牧想要达到的目标。大量的轻工业产品优先供应本地百姓。

后世有个剪刀差理论,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剪刀差理论的意思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这种价格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它的具体表现是:当一般物价上涨时,虽然农产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但它上涨的幅度往往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而当一般物价下跌时,虽然工业品的价格也同时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

如果把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的情况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那么,工业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二者犹如张开的剪刀的形状一样,因此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秦牧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理论的对和错,因为他那时候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普通青年,这个理论的对和错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到了本时空,他可以说是执掌一方的民生了,这时候秦牧立刻发现了“剪刀差”理论的不合适。

工业产品价格完全和农业产品无关。两者的比较毫无道理。

就好像搪瓷厂的生产,产量多少全在自己一句话,就是定价也是自己一句话的事。

而产量和定价,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大业服务。

剪刀差理论是因果倒置。表面上看起来如此,但是实际上那只是结果,而真正的原因提都没提。

这就是用现象来说明理论,而不去揭示背后的本质原因。

就以搪瓷盆为例。这么一个家家户户都需要的商品,秦牧可以定价一贯钱一个,也可以定价一文钱一个,这个相差一千倍,但是都在微山湖的工业能力范围之内。

而定价多少,完全取决于秦牧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要赚钱,那就可以定高价,反正一切以赚钱为主。

但是秦牧来这里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他不能定高价。

搪瓷厂的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改善百姓民生,提高根据地的幸福指数,所以这个价格就定的很低。

但是又不能低到白送,要考虑根据地的整体发展情况。

所以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剪刀差理论,只存在一个秦牧的个人意志。

这里只有秦牧的意志,别人根本就理解不了秦牧的定价策略。

就好像现在也没人理解为什么秦牧还不动手。

近卫团已经扩军到了两千人,是一个大的团级规模。

目前近卫团有三个营,每个营五百人,营长分别为石遗,刘云飞,武永福。还有一个炮营,营长是邓诚。

团长还是秦牧。

新兵有一部分来自折家军,有一部分来自工人中的佼佼者。这让近卫团的兵员成分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山东兵和西北兵基本上能一半一半,而江南兵变成了极少数,但是全都已经成长为近卫团的骨干——都是军官。

近卫团新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已经形成了战斗力。只是现在武器还没制作出来,目前是有兵没枪。

不过兵工厂正在日以继夜的解决问题,近卫团都相信,枪炮问题不会是问题。

而且有了微山湖这个工业基地,以后枪支弹药全能自产了,再也不用团长浪费有限的运输能力从华国采购。

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开了去打仗了。

近卫团的战士们,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这个世界,必将是属于团长的,也是属于我们近卫团的。

不过他们完全理解不了秦牧的想法。

名不正言不顺,秦牧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法理问题,那他的确是很难顺利的夺取大宋这个小小的天下。

是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