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差距所在
作者:甜瓜苦花      更新:2022-03-18 15:37      字数:4732

“不过阿一,照你这么说,我还是有些不理解。”

此时炳叔明显还是带着疑问。

祝守一自然是觉得好笑。

因为他觉得没喝醉酒的炳叔多少有些像是“杠精”,当然这显然是玩笑话。

这也说明人炳叔还是好奇多问的。

虽然眼下情况比较焦灼,但是很明显九叔也还在思量着怎么“出牌”,那么趁着这个功夫,祝守一倒是可以解答一番炳叔的问题。

“那么炳叔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听祝守一有兴致回答他的问题,炳叔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就如你先前所言的话,那么封神比起名著是差在哪呢?我看有些人好像比较推崇封神?”

听到这里祝守一自然是想笑的。

因为祝守一觉得他们即不看西游记原著也不看封神演义原著,只看洪荒小说和营销号地滩文。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比背景西游记中哪吒是佛子谁能比他有背景?至于太乙真人?西游记没这号人物,如来才是哪吒再生父母/师父,哪吒本就是佛教神。且之前一直都是,也就封神魔改。

摆明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是两个世界观,把这两个串在一起,就好比用斗罗大陆解说斗破苍穹,封神演义哪吒和西游记的哪吒就象卡卡罗特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压根就是两个人,他们法宝不一样,法术不一样,相貌不一样,前史、经历更是完全不一样但凡有人在百度百科上看过这些的云读者也应该知道,但就是一大堆人不知道啊!除了压根没看过,哪怕百度过也不会如此,只有压根没看过原著只看洪荒小说营销号地滩文这一个解释。

其实祝守一觉得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人没办法从正面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想着行歪路,走捷径,找佐证。实则在寻求心里安慰罢了。只要作者本身没有直白的在书中或书尾告诉我们成书时有哪些参考文献,我们在解读任何一本著作和小说时都不能随意更改作者的意愿。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是一本独立的小说,至于它能不能作为文献去佐证别的事务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它完全不需要靠别的证据来佐证,因为西游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且周密的体系,任何的想试图从别的文本里找证据来填补你在西游记里的空白的行为,我一概理解为你根本就没读懂西游记。

你可以在西游世界体系里任意遐想,任意脑洞,但必须能在原著中找到相对应的证据或故事逻辑,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祝守一还是那句话,封神并不是一无是处。

封神演义最强的是设定,它做设定做的非常好,但整个故事写得稀碎

要不是设定做得牛逼,连二流小说可能都排不上。人物各种缺心眼,相同的桥段一次一次出现。这就好比看三国演义,七擒吕布、七擒蒋干、七擒曹操、七擒孟获。然后草船借箭、皮船借箭、木船借箭、革船借箭。然后蒋干盗书、张辽盗书、刘备盗书、陆逊盗书…………第一次看你觉得哇这个情节好有趣好有创意,第十次看到同样的桥段,你还会觉得有创意吗???你跳过剧情不用看都能猜到,肯定过程又是敌人怎么怎么强,但肯定有人来救,于是主角团胜利了。

看看西游记,相同的妖怪出现过吗?相同的法宝出现过吗?相同的故事结构桥段出现过吗??虽然有些怪都是从天上下来的坐骑,有些怪想吃唐僧,另一些怪想嫁给唐僧,但具体到故事的结构、做法、法宝的破法、孙悟空怎样使诈,全都有差别。你以为孙悟空钻到敌人肚子里这招无敌,在锦毛老鼠精这里就被骗了。你以为变成他们熟悉的人就能轻易得手,在金银角、红孩儿那里竟然就被识破了。更别提西游记里疯狂影射历史,三武灭佛事件,国丈国师、甚至阉党把持朝政、佛道斗法……丢失的夜明珠影射什么,自古就有许多大家疯狂解读。

再别提书中各种至理名言,悟空满嘴机锋,坐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类,不夸张得说,一本西游记可以从小看到老。

再加上里面角色塑各不重样,提起角色名谁都马上想得起是谁,白骨精、鲤鱼精、黑熊精、千眼魔君、犀牛精、九头元圣、黄风怪……形象鲜活,马上想起这是什么劫什么难,绝不可能说提起龙吉公主、方相方弼、杨任、马元,想半天才记起,哦对里面是有这么一个角色,但他出场干嘛、拿的什么法宝、后来什么下场,想不起来。

所以祝守一觉得,西游记给列到四大名著,绝对是历史沉积的结果,没必要怀疑。

而文学性,说白了就是思想性。

西游思想性在于写世情,世情蕴于神魔世界,无论佛界,仙界,妖魔界,和人界都是一样的,关系/利益的规则适用于一切。

吴承恩雄肆,雄我不理解,肆是放肆,吴承恩这货调戏完玉帝调戏佛祖,骨子里就是个无神论者啊,要是真有阴司,这货铁定拔舌地狱伺候。

封神呢,是现代网文祖师爷,他开创了法宝,斗法这个卖点,把这个卖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看封神不是看姜子牙或者杨戬的,看的是斗法,斗宝。

封神的结构好,明暗两线,明线武王伐纣,暗线阐戳撕比,西方教趁机打劫。这种明暗线设置,是现代斗法类网文的常见模式。

西游和封神走的两条路,西游卖点是我们老戏骨,表演细腻。封神卖点是我们有特效有情节,华丽壮观。

《封神演义》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其本质只是神话故事,而且看起来就像是一本流水爽文,还是坐实抄袭的爽文。

故事是好故事,脑洞开的也大,只是笔力不足,它更像是一个框架,一本大纲,没血没肉,只有故事线。

假如把这些人物、剧情铺开了写,再加点讽刺和影射,效果将会完全不同。

虽说不足以进入超顶级的书列,《封神》依旧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作,但和“四大名著”相比,还是少了很多东西。

第一点,人物刻画不够丰满,只是浮于表面的长相和打扮,人性的复杂完全看不到。

第二点,现实意义不够深刻,或许说没啥现实意义。即看不到社会的丑陋和美好,也看不到人性的阴暗和光辉,能够引发人们讨论的只有“战斗力和法宝”。

第三点,人物行为毫无动机,毫无逻辑,全靠一句“道友请留步”“欺我碧游宫无人”,就好像是黑社会里葫芦娃救爷爷。

你们可是修仙得道的呀,几句话就让你们前赴后继的去寻劫,这智商活该被算计。

第四点,剧情流水账一般,整个剧情都是一个套路,截教的人挂了就骗一个人来报仇,阐教的人不行了就找一个人来帮忙,接着截教的人挂,如此往复循环。

能够让人记住的只有法宝、法术和神仙体系。“武王伐纣”只能算的上是一个坑,坑仙的坑。

所以祝守一觉得如果四大名著要扩展的话,宁可选“聊斋”都不会选“封神”。

在总结一番,封神称不上是名著还是有四个理由。

其一,抄袭。封神大量的抄袭西游。比如《西游记》中赤脚大仙献给佛祖枣梨时有诗: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这首诗被《封神演义》抄到了准提道人出场: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详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经洪波话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封神演义里抄就算了,而且还抄的这么不认真,西游记里那首诗是赤脚大仙敬献枣梨,符合场景的,而封神演义里的“大仙赤脚枣梨香”是什么鬼。这样生搬硬套的情况在封神演义里数不胜数。

其二,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四大名著里无论是群像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是以取经四人组为主的西游记,比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让人较为印象深刻的就有几十个。而封神演义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画比较好的就哪吒寥寥几个,甚至连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样的吗,和别人有区别吗?

其三,情节大量雷同。就举个例子,截教布置十绝阵,阐教去破阵,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后高手破阵,闻仲大怒欲追被拦下,说只破了一阵还剩九阵,然后二阵、三阵等等都是这个套路,一点变化都没有,简直是只写了一个,复制粘贴了九次。

反观三国演义,行军打战一共写了37次火攻,没有一次雷同。火烧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烧连营、火烧藤甲军等等写的是相当精彩,各有各的特点。

其四,也就是祝守一最不喜欢的宿命论。这里说宿命论并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讨论文学性。纣王调戏女娲,气的女娲想杀他,但是纣王明显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办法,那怎么办,就推说纣王还不到死的时候。破十绝阵时,作者要让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个炮灰,但是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说炮灰命该如此。书里面一有要解释的时候,就说是宿命,这就像是起点系统文一样,作者写不下去了,就让系统派个任务。主角为什么要做这个呢,是系统让干的,这是非常不讲道理的,毫无逻辑性的。作为商业性小说,这么写无可厚非,毕竟作者要赚钱嘛,但是讨论文学性,这么写就落了下乘。

祝守一始终觉得名著必须是反映华夏的历史,或是值得大家学习深思的,或是反映深刻哲理的永世流传的经典著作,而《封神演义》只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中一个朝代商朝的兴衰,并没有四大名著的影响,所以可能没被列入。

从名气上来讲,封神榜几乎可以和西游记他们并列四大名著,然而从艺术上讲,它不但和四大名著差距甚远,就连四大名著以外的很多作品也在其之上,其内容过于侧重于神仙斗法,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功力都不如四大名著,而且弥漫着严重的简直无厘头的宿命论,比如为了破解十绝阵,神仙们派出了十个弟子,可是在这之前,神仙们已经知道这十个人破解不了,肯定会死,但是仍然派他们去,并且说,这是他们的命,命中该他们都死掉。

语言上封神榜也和四大名著的水平差距很远,西游的诙谐,三国的凝练,水浒的生动,红楼的精准,都是封神榜拿不出可以与之匹敌的。研究封神榜的文学家,数量和质量也不能和四大名著比,也不能和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比。借用研究者的话来说:封神榜偏于叙事而略于写人;写人是注重其神性而忽略其人性,名目繁多的法宝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性;写人性时也有夸张和绝对化的倾向;有个性的人物也未能“从一而终”;书中多数人缺乏现实生活基础,人物行为缺乏必要交代。这样一来造成人物性格不够明朗,场面描写流于程式,情节颇多雷同。

甚至于《封神演义》的部分语言不是剽窃前人就是文笔拙劣。目前很多文学专家还在争论,封神榜是开创性的小说佳作,还是拙劣的宗教作品?所以,一个艺术性方面还不能得到一致肯定,甚至是否值得我们研究都存在争议的小说,自然是无法拿来和四大名著比较的因为封神榜不符合高层统治者的意愿,《封神演义》写的是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故事,这显然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看到的下场!而四大名著里,即使是《水浒传》这样的农民起义最后还是回归了政府,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所以祝守一觉得,无需多言,这便是其与名著具有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