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南风飞上枝头
公元265年,司马炎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之后,又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当时,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司马轨,两岁时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东,要立太子,只有在这两个孩子中来选择。按常理,应该选立年龄大的司马衷为太子,可这个儿子智力非常差,七八岁了,连一个字都教不会,司马炎不想让他当太子,怕他长大后不会治国。可是杨皇后非常喜欢司马衷,一天到晚在司马炎面前嘀嘀咕咕,要立司马衷为太子,还说,立太子应该按年龄大小来排列。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又在司马炎跟前帮杨皇后说话,说司马衷虽然现在糊涂一点,但他毕竟是个小孩,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还大器晚成呢!司马炎受不了这两个人的天天劝说,加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也帮司马衷说话,这样,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
过了几年后,太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按皇家规矩应该选择太子妃了,这又是一件大事。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妃子当然就是将来的皇后了,所以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件事。
车骑将军贾充是晋朝的功臣,当年就是他帮助司马昭杀掉了曹髦的,在征讨蜀国时也立过大功,被司马炎封为鲁公。他正好有两个女儿在家等待出嫁,年龄与太子相仿,大女儿叫贾南风,小女儿叫贾午。两个女儿都不漂亮,而贾南风特别丑陋,如果公平地竞争,是没有可能人选为皇太子妃的。贾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决定走走后门试试。
贾充的妻子郭槐买通皇宫里的仆人,给杨皇后送去很多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拼命地吹嘘贾充的女儿怎样有才,怎样好品行,就是相貌差一点。杨皇后被人说动了心,又来劝司马炎,说贾充是国家的功臣,他的女儿贾南风又有德行,又有才学,应该选作皇太子妃,至于相貌不怎么好看那是小事一桩。司马炎经不住皇后的劝说,有点动心了。一次,在和大臣们宴会时,司马炎又谈起了为太子选妃的事情,侍中荀勖又极力称赞贾充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司马炎一高兴,说:“那就让贾充的女儿当太子妃吧!”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为皇帝,这就是晋惠帝,惠帝封贾南风为皇后,丑女终于“飞上了枝头”。
●八王之乱晋室衰
贾南风杀了司马通,赵王司马伦抓住了把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同带兵进宫逮捕贾南风。贾南风一见齐王带兵进宫,大吃一惊,大叫大闹,指望惠帝来救她,可无济于事,赵王把她抓起来杀了。
从此,赵王掌握了政权,野心更大。公元301年,赵王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起皇帝来。赵王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赵王做了皇帝,都想夺取这个宝座。这样,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参加这场混战的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顺、长沙王司马义、东海王司马越,加上已经被杀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个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马炽,这就是晋怀帝。
八王之乱期间,全国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使西晋初年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致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激化并爆发了。
●刘渊称皇帝建汉
刘渊字元海,新兴(在今山西)匈奴人。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同年十月,刘渊对众宣称:“昔汉有天下之长,恩结于民。吾者汉氏之甥,结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落几千人、乌桓部落两千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氏酋大单于徽、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氏、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
公元308年冬,刘渊正式称帝。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永嘉之乱洛阳陷
永嘉是西晋怀帝年号。永嘉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荒乱年代,此时刘渊已建立汉国。
公元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刘聪派刘粲、刘曜及王弥领兵攻占洛阳,石勒南下襄阳。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石勒大败晋军,晋军死十余万人,主力在此役中丧失殆尽。六月,汉军攻陷洛阳,俘晋怀帝,杀晋官民三万余人,纵火焚烧了宫殿官府。除兵革变乱外,永嘉年间还发生了大早灾,又流行瘟疫,致使人民大量死亡。史称“永嘉之乱”。
●司马邺长安称帝
晋怀帝司马炽于公元311年被俘后,晋室无主,一些大臣将领纷纷组建行台。行台本是为军事需要而在京师以外设立的代表中央政权的临时机构。此时西晋各地行台有四:司徒傅抵在河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大将军荀唏在仓垣(今开封东北)、大司马王浚在幽州(今北京附近)、司空荀落在密县(在今河南)所设的行台。
公元311年夏,刘架、刘曜进攻长安,南阳王司马模兵败被杀,长安失陷。冯翎太守索琳与安定太守贾正等集中各路兵马5万人,进军长安。经过大小上百次的交战,刘曜放弃长安,掳掠长安青壮男女8万人返回平阳。索琳、贾疋等收复长安,拥立晋武帝之孙秦王司马邺为太子。
公元313年春节,十六国时,汉国国君刘聪宴请群臣,令司马炽身着青衣为众人斟酒。晋旧臣庾珉、王炽见司马炽受此大辱,不禁号啕大哭。刘聪不悦,后将庚珉等多人斩杀,并毒死司马炽。
司马炽被杀的消息传入长安,14岁的司马邺正式即位,称愍帝,大赦,改元建兴。时长安虽为国都,初经浩劫,满目疮痰,残破不堪。城中百姓不足百户,篙草丛生,荆棘成林。公私车乘不过百辆,朝廷百官既无朝服,也无绶印。
司马邺以索琳为尚书仆射,领太尉,掌握军国大政。后又下诏,以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督陕西诸军事;琅邪王司马容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并让幽并二州的地方官和左右丞相,率兵攻平阳、洛阳,入卫长安。但此时的皇帝诏令如同废纸,各王拥兵自保,坚守自己的地盘,身在长安的司马邺,难以令行天下,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石勒襄国建后赵
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同时发生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年,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自称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石勒是揭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人家做过奴隶、佣人。有一次,石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一群鹿跑过,乱兵纷纷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机会逃走。石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石勒从小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石勒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还需文略。于是就依靠一个汉族士人张宾,颁制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的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一批谋士帮他出谋划策,石勒的势力日渐强大。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了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赵,“秦陇悉平”。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次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仍定国号为赵。
●陶侃搬砖志不遗
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后来,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离到广州。那时候,广州是很偏僻的地方,调到广州等于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搬运到屋里。每天都这样做,别人看了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这是做什么。
陶侃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一刻都没有忘记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一旦需要我出力,怎么能担当得了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锻炼身体。”
王敦死后,东晋朝廷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跑出来欢迎他。
虽然提升了官职,可陶侃还是谨慎小心。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经常喝酒赌博,因此而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全都没收并毁掉,还鞭打了那些官吏。从这以后,谁都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视,看见一个过路人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马上命令兵士把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人们听说刺史这样爱护庄稼,种田就更有劲了。荆州地方也渐渐富裕起来。
陶侃一生带了41年的兵,由于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辖的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敦煌石窟的开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和尚名乐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黄昏时刻,忽见山峰放射出万道金光,好像千万个佛。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洞窟。
北魏年间,佛教徒继续在敦煌筑建石窟。北魏石窟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三种样式。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者弥勒佛,主像的两侧通常是两个夹侍菩萨像。壁画主要是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壁画多数以土红色做底色,使用青、绿、赭、白等色彩的颜料进行描绘。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是当时人们高超绘画和雕塑技巧的历史见证。从此以后1000多年里,各朝陆续在此开凿洞窟,隋唐时达到高潮,现存洞窟中十分之七是唐代开凿的。
由于这里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艺术表现为更细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这一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以佛说法图和佛本生(前生)故事为主。说法图一般是一佛在中间,两菩萨侍立左右,其他还画了散花奏乐的飞天在空中飞翔。所谓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历史故事,以及他在过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画。故事内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这些塑像、壁画,气魄雄伟、形象生动,不仅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
●五胡十六国纷立
从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这130年的时间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人民不断起义,共有匈奴、鲜卑、揭、氏、羌五个民族,我国古代把少数民族人称为“胡人”,所以这五个民族被称为“五胡”。他们的起义成果往往被少数民族的上层贵族分子所夺取,前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后蜀政权,习惯上不计算在内,共有十九个政权)。这十六个政权互相攻战,乍兴乍亡,建国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且特别混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或简称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政权的不断更迭变化,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冉闵称皇帝建魏
公元350年,冉闵自称皇帝,国号魏。石赵残余势力投降于冉魏,后赵灭亡。
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煽动民族仇恨,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死20余万人,以致汉人高鼻多须者多滥死。这一民族报复政策导致了自己的孤立。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入法,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祗、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公元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慕容三代建前燕
慕容氏原来分布于辽东与辽西,曹魏时期发展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到西晋时,已经成为东北塞外一支强大的部族。
公元294年,慕容魔将都城迁至大棘(在今辽宁),部落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又吸取了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办法,部族开始向封建制过渡。慕容魔是一个有远见的胡族酋长,他利用西晋瓦解机会和远离强敌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势力。他广泛地拉拢汉族地主分子,“推举贤才,委以庶政”,北方著名大族人物河东裴嶷、右北平阳裕、渤海封裕、平原刘赞等,都受到他的重用。在十六国初期各政权中,前燕统治集团内部的胡汉矛盾最小。他还大力招徕汉族流民,在辽水流域设立侨郡以统流人,并对流人暂时予以免役,结果使他统治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十倍。流人对开发辽西经济和促进鲜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他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极力调和胡汉矛盾,并表示拥护东晋为宗主国,这对吸引汉人很有作用。
慕容魔死,子慕容鱿于公元337年称燕王,将国都迁至龙城,更向中原靠近。慕容毁为慕容魔之第三子,喜读汉文书籍,为人雄毅,多有谋略,性好猜忌。初即位时,惧其诸位弟弟谋乱,就借故先杀弟慕容昭,又派人去监视弟慕容仁,后慕容仁逃到辽东平郭城(今辽宁鞍山)。公元336年初,慕容欺乘辽东湾海水结冰之时,亲率三军从海路经过300里直达平郭城下。因部将叛降,慕容仁战乱被俘,慕容孰令其自杀,辽东遂平。
慕容皝称燕王后,立妻子段氏为王后,儿子慕容儁为太子,以封奕为相国,韩寿为司马,裴开为奉常。后派宋回出使后赵向石虎称臣并以弟汗为质,请赵出兵击段辽。
公元338年,慕容孰自攻令支(今河北迁安)以北诸城,大破段辽兵,抢劫无数畜产,迁5000户居民退回棘城。后赵因其不守信用而自攻段辽,发兵10万围逼棘城,围城达十几日,后无功而退。慕容皝派子慕容格追击赵军,斩获3万余人。打败后赵20万大军的进攻,使他的国力经受了考验。他一方面大力开疆拓土,先后打败鲜卑段氏,击破高句丽,灭掉鲜卑宇文氏,袭破夫余,每次都掳掠大量人口,增加了他统治下的户口。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展经济,下令“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田租的征收方法“其依魏晋旧法”,即按屯田制分成办法。结果,慕容氏统治下的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迅速完成了本族社会向封建化的过渡,为建立前燕奠定了基础。
到慕容皝子慕容儁时,由于后赵统治的崩溃,给了他向中原发展的机会。慕容儁带领20万军队入塞,联合后赵残余势力及氏族酋长符氏,打败了冉闵。之后,慕容偏把国都先迁到蓟(今北京市),再迁于邺,成为雄踞中原的一个强大势力。公元352年,慕容稿改称皇帝,正式建立燕国,史称前燕。
●前燕破邺灭冉魏
公元351年,前燕首次击败冉魏。当年二月,魏主冉闵率军10万围攻襄国,十分危急,后赵石抵遣使向前燕和姚弋仲求救。慕容擒命将军悦绾率兵3万与诸军会合,以救后赵。冉闵亲自率军与悦绾、姚弋仲、石琨交战。悦绾在距魏军数里远时,命少数骑兵拖着树枝,扬起灰尘,以示人多势众。魏军远远望见,十分惊恐。这时,悦绾与姚弋仲、石琨军立即从三面攻击冉闵军。石袛也从后面冲杀而来,冉魏军大败,冉闵10万大军损失殆尽,仅率十几个骑兵逃回邺都。两个月后,冉魏军力复振,于邺城击败石袛7万大军,石祗的大将刘显遂斩杀了石抵,投降于冉魏。后赵大败。
公元352年,前燕派慕容恪率军攻魏,恰值冉闵攻取襄国后率部众至常山(郡治在河北石家庄西北)、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州)等郡游食。冉闵见燕军来攻,便欲亲率大军迎击。决心与燕军一战,消灭慕容儁。
冉闵驻屯于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慕容恪也率军进至该地;冉闵军至常山,慕容恪也跟至常山。双方于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的廉台(无极境内)连续交战十次,燕军均未取胜。冉闵一向以勇冠诸军闻名,所率士卒精锐善战,燕军也相当惧怕他。
冉闵以其所部多步兵,燕则全为骑兵,遂决定率部进入丛林之中,以抵消燕骑兵的长处。慕容恪采纳了高开的建议,将魏军引至了平地。慕容恪随即把全军分为三部,对诸将说:“冉阂性轻率猛锐,又处于兵少的地位,必定与我们拼死一战。我应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当其与中军交战之时,我左右两军从两翼突然向其攻击,定能将魏军击败。”于是便选择善射的5000士卒,以铁链将他们的乘马相连,组成方阵,向前移动、冉闵左手持两刃矛,右手持钩戟,斩杀了燕军300多人后,远远发现了燕中军大旗,就一直向前冲去,直攻中军。却被燕军左右夹击,冉闵亦被杀。
四月二十五,前燕慕容评和中尉侯龛率精锐骑兵1万进攻邺都,冉魏将军蒋干和太子冉智闭城坚守。战斗打得相当艰苦,邺城内兵疲粮尽,吃人充饥,原后赵王的宫人差不多被吃光,蒋干派人向东晋求救,东晋无力相助。
五月初二,燕又以慕容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统率步骑兵两万,协助慕容评攻打邺城。蒋干见无援兵,便于六月初三率精锐士卒5000人出城与燕军作战,被燕军击败,斩首4000多人,蒋干败退回城。八月十三,冉魏的长水校尉马顾开邺都城门,向燕军投降。蒋干逃走,冉魏皇后及太子冉智被俘,冉魏至此而亡。
●苻坚一统北中国
苻坚字永玉,苻坚的祖父符洪本是前赵政权刘曜的将领,刘曜被石虎打败,苻洪投降石虎,被石虎封为冠军将军,后又任为龙骧将军,立了很多战功。公元351年,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符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去掉秦王的称号,接受东晋的加封,不久又打败杜洪,占据长安,自称天王、大单于。公元352年,符健去掉天王的称号,自称皇帝,把大单于的称号给了儿子苻苌,前秦政权正式建立。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时,苻健虽然退守长安城,但他采取了“收麦清野”的战术,断了桓温的军粮,桓温最后只得败退回去,前秦的政权更加稳定下来。
公元355年,苻健病死,太子苻生继位。由于苻生性格残忍,任情杀害大臣,苻坚等人在公元357年发动政变,杀死了苻生,夺过了皇帝位。苻坚夺取政权后,重用王猛、吕婆楼等一大批能臣,迅速地统一了北方的大片国土。
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活动中,王猛的功劳最大。王猛曾拒绝了桓温的邀请。而当苻坚派吕婆楼来邀请他时,他和吕婆楼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等到和苻坚见了面,谈得更加投机,就像刘备找到了诸葛亮一样。苻坚对王猛也是言听计从,让王猛、吕婆楼、权翼、薛瓒四人共同帮助自己。
在王猛的策划下,苻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是控制权贵,诛杀那些倚势欺人的恶霸豪强,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一下子改变了政治风气;第二是与民休息,对受过战争侵扰的地方,将老百姓的租税减收,提倡节约,反对奢侈;第三是大力兴办教育,建了许多学校,鼓励学习,苻坚自己还多次亲自到学校去检查、品定人才;第四是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系列的措施实行后,前秦的经济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军事上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与前燕作战,燕主慕容障向符坚求救,答应把虎牢(在今河南)以西的地方送给苻坚作为报答。等符坚出兵帮助慕容障打败桓温以后,慕容暐又不愿割地,苻坚乘机派王猛进攻燕国,攻下邺城,俘虏了燕主慕容暐。苻坚入城,把燕国的城池、财物全部收归自己,前燕到此灭亡,这也使苻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公元376年,苻坚又消灭了前凉,把凉州豪绅7000多户迁移到关中。同年,又派大将苻洛出兵攻代国,俘虏了代王什翼犍,代国灭亡。接着,又攻下了东晋的襄阳等地,打到离广陵(今江苏扬州)100来里的地方,东晋上下一片慌乱。接着,苻坚又任命了徐州刺史,驻彭城;兖州刺史,驻胡陆;扬州刺史,驻下邳。苻坚的军事力量和国土范围达到了最高峰。公元380年以后,苻坚的势力又逐渐向西延伸,在边境和邻国树起了大国的威信,发动了几次战争。到公元384年,大将吕光平定了西域36国,西域各小国纷纷向前秦进贡。从此,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
●淝水之战苻坚败
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不听从谋臣和弟弟苻融的劝阻,于公元383年毅然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苻坚征集的兵马共计有步兵60多万,骑兵27万,御林军3万,号称百万大军。他们从三路出发进军东晋,一路上人喊马嘶、旌旗遮天,道路上挤满前秦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前前后后绵延几百里长。
东晋朝廷得到前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成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他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前秦无端进攻东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谢安召开了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与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8万北上阻击秦兵,对其他将领也一一部署。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便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刘牢之率兵首先对洛涧的前秦军队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膀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守在洛涧的前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便溃败了,秦将梁成被东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令刘牢之继续进攻,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谢玄为了迅速与秦军决战,派使者去对苻融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秦军稍往后撤,以便晋兵渡河同秦军决一胜负。苻坚、苻融企图乘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用铁骑猛冲的战术歼灭晋军。于是,就下令秦军后撤。可是,秦军士卒不明白往后撤退的意图,以为秦军败了。东晋大将朱序又乘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全军顿时大乱,一退就再也制止不住。晋兵趁势渡水进攻。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阻止后退的秦兵,结果是马被挤倒,符融为晋兵所杀。苻坚也被流矢射中,只得带领十几万残兵败将逃回长安。
这一仗,东晋军以少胜多,八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慕容垂叛秦建燕
前燕慕容暐在位时,慕容垂因宗室内部矛盾投奔前秦,为苻坚将领。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慕容垂所部未受损失,在秦军损兵折将后,护送符坚返回长安。此时,前秦已如日薄西山了,慕容垂遂心有所动,借口回邺城扫祖先陵墓,返燕故地,图谋复出。不久,丁零族的翟斌在洛阳附近新安地区起兵叛秦,秦邺城镇守将军苻丕拨兵2000,令慕容垂前往洛阳,平定叛乱。慕容垂反联合翟斌进攻洛阳,不久北上又会攻邺城。
公元384年,慕容垂叛秦,于前燕故地荣阳建立鲜卑政权,国号仍为燕,自称燕王。公元385年,邺城守将苻丕败走晋阳,慕容垂据有了整个河北地区。公元386年,他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自称皇帝,改元燕元,史称后燕。
后燕大体承袭前燕制度,除州郡县治理的编户之外,还有不隶郡县而属军营的人口。后燕慕容氏以坞堡主为守宰,与汉族豪强大族合作,共同统治。
后燕政权建立后,慕容垂南征北战,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公元392年,慕容垂攻占滑台(在今河南),吞灭丁零族翟氏所建立的魏国,取其7郡38000户;公元394年,率兵7万进攻西燕,收8郡76000户。此后,又陆续攻取东晋的青、兖等州,最盛时疆域“南至琅琊,东迄辽海,西属河、汾,北暨燕、代”,为北方各政权中较为强盛的一个王朝。
●刘裕代晋朝建宋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晋末,伍卒出身的刘裕开始崛起。
刘裕于北府军起步,平定桓玄之乱后而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公元4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公元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公元4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司马德文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执政时较开明,减轻赋税,赦免奴客士兵。当了两年皇帝后,刘裕于公元422年病死,终年59岁,后谥武帝
●生内乱文帝登基
公元422年,刘裕临死前令太子刘义符继位,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辅政,是为少帝。刘义符是刘裕长子,小时候多亲近左右小人,行为不端;即位后,他居丧无礼、游戏无度、不亲政事,喜欢军事操练、大肆兴造,浪费许多钱财,搞得国库空虚。大臣范泰上书劝谏,刘义符却置之不理。
那时,被灭亡的晋宗室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投降了北魏,司马文荣等人逃亡河南,他们时刻不忘颠覆宋室。当时北魏又取临淄、围东阳、陷虎牢,攻占河南大片土地。在江南重地会稽郡又有富阳孙法光的叛乱。这时为南豫州刺史的刘裕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与大士族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关系过分亲密,声称若当皇帝就以二人为宰相。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为了挽救宋王朝,也为了保住个人地位,决定废帝另立。如果另立,按次序该刘裕第二子刘义真继位。刘义真德轻于才,谢晦对刘裕说刘义真不是君主的材料,刘裕临终外调其为南豫州刺史以防其争夺帝位。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利用少帝和刘义真的矛盾,先奏请废刘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随即加以杀害。然后征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人朝,告以废立之谋。
公元424年,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少帝为营阳王,关押到吴郡,不久也加以杀害。废少帝后,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立刘裕第五子、南豫州刺史刘义恭,因为他年纪小,便于控制。徐羡之、傅亮等人选中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认为比较符合君主的条件。因为论次序该轮到他,加之刘义隆平素声誉、名望不错,还有许多符瑞降到荆州界内。傅亮亲率大批官员奉皇帝銮驾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迎接宜都王。
八月,傅亮等人抵达江陵、率百官上表刘义隆,呈玉玺,礼仪很隆重。刘义隆表示同意到建康去。而宜都王及左右在这时听到少帝、刘义真死讯,都犹豫不敢东下,只有其府佐琅邪王华、王昙首等人建议东下。刘义隆在原部属的严密保护下,也不敢和傅亮带来的百官和军队接近。刘义隆的护卫朱容子抱刀守在刘义隆的车船外边,几十天都不离左右,东下建康,就皇帝位,是为宋文帝。徐、傅废昏立明,安定了人心,使宋王朝得以转危为安。文帝虽靠徐、傅得位,但文帝两个哥哥却为徐、傅二人所杀,同时徐、傅二人执掌大权,文帝又不甘心大权旁落,加之又担心重蹈覆辙。经过文帝和高级士族们的精心策划,在公元426年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等人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罪状,将傅亮处死。徐羡之闻讯自杀,谢晦据荆州起兵失败,全家也被杀害。
●螳螂捕蝉大夏亡
夏赫连氏本为匈奴的一支,与汉通婚,很长一段时间从刘姓。传至赫连勃勃时,他有点不甘心只当一个匈奴贵族,野心很大,要立国建邦。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设置百官。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又觉得匈奴从母姓姓刘不合理,遂改姓赫连氏。
赫连勃勃称王后,为了扩大控制范围,连年攻伐,并于公元418年进据长安。公元426年,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于平凉继位称帝。公元431年,赫连定侵入西秦,西秦向魏求援。魏还没来得及出兵,西秦王乞伏暮末就被赫连定斩杀。赫连定灭西秦后,害怕北魏逼侵,便驱使俘获的西秦民众十余万人,准备渡过黄河袭击沮渠蒙逊,夺取北凉土地。吐谷浑王慕璝派慕利延、拾虔率3万骑兵半途埋伏,当赫连定渡到河中央时,北魏发兵袭击,大败夏军,生擒夏王赫连定,并将其押送北魏,大夏灭亡。夏自公元407年建国,至公元431年灭亡,立国25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大发展。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君主便开始禁佛和毁佛,并展开了广泛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后,决定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离开寺庙,回家种田、服兵役、缴纳租税。这道命令下达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盖吴领导的大起义,拓跋焘亲自领兵镇压。平定了盖吴的起义之后,拓跋焘回到长安,看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还有造酒的工具,佛寺的内部还收藏着大量的财物,甚至关着许多年轻的妇女。拓跋焘十分震怒,他说:“和尚不是修行、做善事,不吃荤腥、不结婚吗?这佛寺中要刀枪干什么?造酒干什么?有女人干什么?”拓跋焘的大臣崔浩建议:“佛教坑害人民,造佛像浪费钱财,应该把佛像毁掉,禁止人民信佛、出家当和尚!”
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佛寺全部捣毁,把所有的佛经、佛像全部烧掉,把僧民全部杀光,永远禁绝佛教的流传。”
拓跋焘的禁佛运动,在当时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死后,北魏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仍然照样信佛,再一次掀起信佛、崇佛的运动。
●北魏凿云冈石窟
北魏统治者为了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佛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宣扬君权神授,他们征集了大批民工和石匠,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让人们到那里去顶礼膜拜。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修功德、做佛事的场所,开凿于公元453年。负责监造石窟的是名僧昙曜,文成帝即位不久,就把昙曜请到皇宫,尊称他为法师,请他负责云岗石窟的营建工程。昙暇经过精心筹划,叫工匠先开凿了一个七丈多宽、六丈来深的大佛洞,然后在洞口筑了四层高的大楼阁,楼阁中心雕刻了一尊五丈多高的巨型佛像。佛像的脚有一丈四尺长,脚的中指长七尺,比一个普通的人还要大。大佛的脸上和脚上都嵌有黑石,这些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黑痣部位镶嵌的。昙曜造这样一个大佛,是为了说明文成帝是佛的化身,把皇帝的统治地位加以神化。
按照昙曜的设计,在大佛的周围,工匠们又雕刻了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佛像。这些佛像一个比一个矮,紧紧地围绕着大佛,是群臣的象征。另外,还配有许多更矮的小的人像,象征民众和奴隶。洞顶上刻着姿态不同、凌空飞舞的仙女,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伟庄严。这一切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位,象征着人世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昙曜总共开凿了五个石窟,被人称为“昙曜五窟”。
●冯太后改革魏政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人,父亲冯朗,官任秦、雍二州刺中,封西城郡公。她年幼时,父亲因罪被诛。她的姑母当时是魏世祖太武帝的昭仪,便把她带入宫中抚养。她14岁时,太武帝死,拓跋溶继位,是为文成帝,选她为贵人,后立为皇后。文成帝在位十四年,于公元465年去世。太子拓跋弘立,是为献文帝,尊她为太后。公元466年,乙浑加紧了篡位活动,侍中拓跋丕密报冯太后,冯太后召集亲信大臣“密定大策”,令拓跋丕率领元贺、牛益得等将领捕杀乙浑。从此,她临朝听政,又让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安远将军贾秀等人共参大政。冯太后执政后,继续推行文成帝“偃武修文”的政策,下诏令各郡设立乡学,每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学习儒学,以助文治。
一年后,献文帝贵妃李夫人生下皇子元宏,冯太后亲自抚养元宏,还政给献文帝。公元471年,献文帝传位给太子元宏,即高祖孝文帝,自己退为太上皇。
五年后,献文帝死于冯太后之手。孝文帝这时年方10岁,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至公元409年病死,献文帝又称制15年,这15年是北魏王朝重要的转变时期。在冯太后主持下,北魏王朝推出许多重要制度。以往朝堂议事,遇到复杂问题,多比照前朝旧例处理,这些旧例多与汉晋传统制度抵牾,也往往不合时宜,为此她二次称制头一年,便令群臣决定大事,应当以汉晋典章制度为依据。在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改进上,冯太后也皆是以进一步汉化和封建化为目的的。中书令高闾更定新律,孝文帝祭祀祖庙,宣布禁止拓跋部内同姓为婚等,全是遵照汉族制度或汉化精神。
公元484年,冯太后又参照汉制在北魏首次颁行班禄制。班禄制度遭到淮南王拓跋佗等贵族的反对,请求停止班禄,恢复旧制。冯太后召集群臣讨论班禄的利弊,中书令高闾认为新制利大于弊。冯太后最后定夺,下诏以高闾之议为是。第二年,冯太后又主持制定了均田制度,这是给事中李安世提议的。这年冬十月,正式将均田制度颁行全国。次年,冯太后又接受了内秘书令李冲的建议,推行了与均田制相辅相成的三长制和租调制。这三项制度,使北魏政府的编户齐民与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冯太后在世的最后几年,又在礼制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下令制定五等公服,给尚书五等爵以上者朱衣、玉佩和大小组绶,并且作明堂、辟雍。接着又下诏定乐章,不雅者一律除去,孝文帝祀南郊、祭方泽等皆依据或恢复了汉晋制度。而后又令禁绝图谶,又严禁巫现、卜丝等非经典所载者。与此同时,冯太后下令专为新封诸王设置学馆,选择教师,教导诸王,学习词赋、儒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拓跋部实现封建化。
冯太后推行新制后,对违反者皆严厉打击,而且,冯太后执政时手段严酷也曾枉杀多人。
总的来说,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是北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冯氏一生可以说影响了北魏从政治到文化各个方面,对北魏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拓跋宏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国家局势稳定,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这里气候恶劣,地理位置上也太偏北,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地区,更不利于向南发展,统一中国,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为了迁都,拓跋宏定下了一条妙计。
公元493年的秋天,拓跋宏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宣称南下征伐齐朝。队伍到达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害怕这次出征的结果又跟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所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拓跋宏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文武大臣们见拓跋宏真的要南进,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代表大家向拓跋宏诉说了南进的危害,拓跋宏见目的即将达到,便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声势浩大,无论成功或是失败,决不能空手而归。既然你们不愿意打仗,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儿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大臣们一听,喜出望外,齐声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被孝文帝轻而易举地搞定了。
●女中豪杰花木兰
花木兰是北魏人,她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一家五口人过着小康生活。花木兰没上过学,跟着父亲学习写字、读书,平日在家织布、做饭、洗衣、喂猪,样样都做得又快又好。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一天,花木兰正在家里织布,突然,衙门里的差役送来征兵的军贴,要征花木兰的父亲去当兵。父亲已经年过半百,怎能去从军打仗?花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怎么办?花木兰想:要是有个人能代替父亲去从军,那该多好啊。谁能代替父亲呢?看来只有自己。可是女子怎么能从军呢?招兵的怎么会收留一个女孩子呢?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女扮男装。花木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同意了。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拜别父母、弟妹,上路从军去了。
行军作战十分艰苦。战士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勇敢粗犷,有的机灵细心。花木兰害怕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看穿,处处都倍加小心。白天行军,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花木兰紧紧跟上,从不掉队;夜晚宿营,她和衣而卧,从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冲杀在前,从不表示懦弱。
从军12年,花木兰参加过许多次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同伴见了她,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赞扬她是个有志气有本领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队伍凯旋归来。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根据功劳大小给予赏赐,有的升了官,有的得到了珍宝财物。花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愿意要财物,她希望得到一匹能够远行的骆驼,好让她赶快回到家乡。皇帝满足了花木兰的要求,并且指派她的同伴护送她回家。
花木兰将要胜利归来的消息传到她的家乡,她的父母听说了,非常欢喜,老两口急忙互相搀扶着,赶到城外去迎接;妹妹听说了,立即梳妆打扮,烧好开水沏好茶;弟弟听说了,赶紧磨快了刀,杀猪宰羊,准备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花木兰回到自己房里,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贴上花黄(古代妇女的装饰品),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花木兰一身女装,都万分惊奇,没想到自己的战友竟是一位巾帼英雄(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来成为妇女的代称),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跟木兰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中豪杰啊!”
●萧道成灭宋建齐
萧道成,字绍白,南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公元479年,萧道成威逼宋顺帝下诏禅位。四月二十一,到了临朝的时间,宋顺帝却不肯出来。太后十分恐慌,亲自率宦官在佛盖之下找到宋顺帝,强迫宋顺帝行禅让礼,并把他迁到东邸。宋司空兼太保褚渊奉玺绶率百官劝萧道成登位。二十三日,萧道成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改元建元,是为齐太祖高皇帝。
即位后,萧道成改革宋以来的暴政,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注意减免逋租宿欠,限制诸王营建私邸。公元479年,萧道成为了进一步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募部曲。萧道成在位4年间,还引进了一项重大措施,就是整顿户籍。公元482年,萧道成病死,庙号高庙。
●萧衍废和帝建梁
萧衍,字叔达,齐高帝萧道成族人,其父萧顺之曾助族兄萧道成创齐,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府尹。萧衍博览群书,有文武之才干,曾被齐竟陵王萧子良召人西邸,与沈约、谢脁等合称“西邸八友”。萧衍后因助齐明帝杀齐武帝诸子,飞黄腾达。齐明帝死前,任命他为持节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司,司州的随郡诸军事,雍州刺史。雍州自宋文帝、孝武帝从荆州独立后,力量骤增,而且因其地处与北魏交界处,当地北来流民与北魏争战及镇压当地蛮族的活动中,形成一股精锐武装,其势力和影响超过了晋以来的上游重镇荆州。于是,萧衍开始密谋更大权力。他召集张弘策、吕僧珍、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等心腹,商定奉南康王萧宝融为帝(是为和帝),发兵顺汉水东下,讨伐东昏侯。
雍州大军始发,四方纷纷响应。同时,荆州大军沿江东下,湘州刺史杨公则也率军入江直取郢州。公元501年,雍、荆、湘三州大军在江汉合流处会师,分别急攻郢、骑、汉口、鲁山、偃月、西阳、武昌诸城。这时,东昏侯所派骁骑将军薛元嗣已率军与郢州刺史张冲会合,共守郢城。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黄鹤楼下死尸堆积如山,郢城内外臭气冲天。三月,郢州刺史张冲突然病死,薛元嗣独守郢城,渐感难支。不久,联军大破建康新派的增援部队。七月,薛元嗣投降,周围诸城也相继投降。和帝任命萧衍为征东将军。萧衍率联军东下,直指江州。江州刺史陈伯之在萧衍的要挟下投降。九月,萧衍率军到达建康西面的新林。徐勉携萧宏、萧秀、萧恢及萧昺潜至新林迎接联军,萧衍见诸弟无恙,心中大悦,宣布对建康展开全面进攻。
建康一战,又比攻郢城激烈许多。建康兵员不足,东昏侯出囚徒配军。冠军将军王珍国勇猛异常,率部浴血顽抗,不几天,秦淮河积尸如山,西城成了一片废墟。十月,建康周围的京口、广陵、瓜步、破墩、琅邪、新亭、东府诸城相继被联军攻占,建康成了一座孤城,对联军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这时,东昏侯封传说中的神人蒋子文为灵帝,迎神像于后堂,派巫师日夜祈福。自以为有神人保佑,万事不须担心,依旧昼寝夜游,通宵作乐。听到宫外战鼓敲响,便披着大红袍,楼着妃殡,登景阳楼观战,指东道西,以为笑乐。将士想要封赏,后宫藏钱无数,他却一毛不拔。大臣纷纷投奔联军,将士个个牢骚满腹。宠臣茹法珍、梅虫儿却向东昏侯建议:“大臣将士不尽全力,使长围不解,都应该处死。”于是人心思乱。腊月,王珍国密遣亲信献明镜于萧衍,表示其心可照;萧衍还报以断金,用《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意,表示愿意合作。王珍国遂与卫尉张稷商量政变计划。张稷曾与萧衍同救雍州,对萧衍早有好感,一口答应。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王、张率兵潜入宫中,杀死东昏侯,取下首级,由文武百官署名送给萧衍。建康换上了和帝萧宝融的旗帜。
公元502年,萧衍进位相国,总掌朝政。不久,他以宣德太后之名颁布禅让诏书,废掉和帝,称帝建梁,史称梁武帝。
●梁武帝出家为僧
萧衍到了晚年,开始崇信佛教,借佛教名义愚弄百姓、搜刮钱财。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同泰寺为自己诵经拜佛之用,自己装成一副苦行僧的样子,早晚到寺中朝拜。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表示要出家做和尚。他这一出家做和尚,国中无主,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只得出钱把他从同泰寺中赎了出来。这样的滑稽剧总共演了四次,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钱的赎身钱,这笔钱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而且在他最后赎身回宫的那个晚上,竟派人把同泰寺的塔烧了,却说是魔鬼千的。为了压住魔鬼,又下诏要造一座几丈高的高塔来压住,继续叫百官捐钱。
●胡太后祸乱魏政
胡太后,安定临泾(在今甘肃)人。祖父胡渊,曾仕赫连夏,后降魏,封武始侯;父胡国珍,袭爵降为伯。胡太后多才多艺,聪颖敏慧。初为宣武帝元恪纳为‘承华世妇”,后生皇子元诩,得以进为“华嫔”。元诩被立为太子,胡氏依赖宦官刘腾得以保全性命。
公元515年,元恪死,太子元诩即位,胡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临朝称制,她重用宦官刘腾及领军将军元义。胡太后十分崇信佛教,到处兴造佛教寺塔及石窟寺庙,其中雕饰华丽,颇费钱财。她又以挥霍为乐,生活奢靡。于是百姓穷困不堪,怨声载道。而朝中诸官援党结派,政治腐败。
公元520年,元义、刘腾因不满于清河王元怿,以元怿欲毒杀幼主元诩为借口,教唆元诩杀元怿;又发动宫廷政变,将胡太后幽禁于后宫。胡太后第一次称制历时5年,至此结束。元义、刘腾于是内外专权,朝中政事荒怠,纲纪不举,地方官吏贪污暴掠,天下患苦。
公元523年,刘腾死。公元524年,魏北部爆发六镇起义和关陇起义。秋天,胡太后施计得以脱离后宫,她与丞相、高相王元雍合谋解除了元义一切军政大权。公元525年,胡太后重新摄政,她比以往更为腐败奢华。此时北魏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又有河北起义爆发,元诩不满太后的作法,母子有隙。
公元528年,胡太后害死元诩,立年3岁的临洮王世子元钊为帝。不久,爆发河阴之变,胡太后及幼主元钊被尔朱荣溺杀。胡太后第二次称制历时3年。自孝文帝后,北魏政权内部互相争权不已,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宇文泰崛起霸权
宇文泰先世是鲜卑宇文部的酋长,其父宇文肱是北魏边镇军官。宇文泰字黑獭,是宇文肱的少子。宇文肱死,他还年幼,仍留在鲜于修礼军中。鲜于修礼死,葛荣成为起义军首领,宇文泰当时只有18岁,是葛荣帐下的小军官。尔朱荣执掌了北魏朝政后,击破了以葛荣为首的河北起义军,擒杀葛荣,其部下全被迁往并州。在晋阳,尔朱荣杀了宇文泰的三哥,曾任葛荣将、渔阳王的宇文洛生,却赦免了宇文泰,还给了他一个小官做。因宇文泰与尔朱荣大将贺拔岳是世交,就转到贺拔岳手下。元颢在南齐军队的护送下进入洛阳,孝庄帝外逃,尔朱荣遣贺拔岳征讨元颢,宇文泰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孝庄帝回洛阳复位后,大封有功将领,宇文泰也以功封为宁都子,造升为镇远将军、步兵校尉。万俟丑奴领导的农民军在关右连败官军,声势益盛,尔朱荣又命尔朱天光和贺拔岳等将去镇压,宇文泰又随之入关,在镇压关陇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屡立战功,成为贺拔岳手下的得力大将。此后,凭借其机智及实力,宇文泰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后成为与高欢争霸天下的主要势力。
●北魏分成东西魏
公元532年,高欢人洛阳消灭尔朱氏,杀元恭,立元修为帝(孝武帝)。
公元534年,孝武帝入关中投靠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则于公元535年杀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都长安,史称西魏。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执掌政权。
●西魏军攻占江陵
公元552年,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即帝位,史称梁元帝。这时,从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已占领了江北的淮南诸郡,时刻准备着侵占江南大片土地。
公元554年底,西魏大军抵达江陵,先派精骑据江津,切断江路,以使江南援军无法渡江。萧绎派人征调援兵,同时加强城防,抵抗西魏。西魏筑长围,切断江陵和外界联系,奋力攻城。梁领军将军胡僧佑亲自冒着箭雨飞石,昼夜督战将士守城,魏军进攻受阻。不久,胡僧佑中流矢死,内外惊恐。魏加紧攻城,城中有人开西门降魏,魏军入城,萧绎等退保子城。萧绎令人焚烧古今图书14万卷,随欲自杀,被人制止,拒绝了谢答仁、朱买臣等乘黑夜突围或固守子城的建议,投降西魏。萧绎在受尽百般凌辱之后,被处死。西魏军将府库珍宝同浑天仪、梁铜晷表及各种法物运往西魏长安,俘虏王公和大批士族并挑选男女百姓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全被杀掉。
魏立萧督为梁主,把江陵空城和附近延袤三百里的地方给了他,而将未遭破坏的雍州划归西魏。让萧督居江陵东城,魏设置防备,带兵住西城,名为助萧督防守,实为监视。
江陵沦陷于北方,是南朝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失去江北地区的缓冲屏障,北方军队可以轻易渡江进攻南方,使江南军事上的防守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对北方发动进攻了。萧绎的焚书(其中很多珍贵的图书从此绝灭),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大浩劫。
●高洋称帝建北齐
高洋是高欢之子。公元535年,高洋受封为骠骑大将军、太原郡开国公;公元547年任尚书令、京畿大都督。
公元549年,高欢长子高澄被杀,高洋继掌东魏政权。高洋革除高澄时不便于民的弊政,顺利控制了政局。
次年正月,孝静帝任命高洋为丞相,后又进爵为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皇帝位,建立北齐政权,是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称帝后,励精图治,北齐国力达到鼎盛。
●陈霸先平叛建陈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幼家境贫寒,却好读兵书。当过油库吏、中直兵参军,后因平乱有功,被提任为西江督护,很快又因平定交州李贲之乱有功,封为交州司马兼领武平太守(在今越南境内),后任振远将军、高要太寺。萧衍曾亲自召见陈霸先,并授予他直阁将军一职,封号新安子。
侯景叛乱后,陈霸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讨伐侯景,后与征东将军王僧辩会合共进。公元552年,领军围石头城(今南京),大败侯景。侯景败亡后,陈霸先因平叛有功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司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请萧绎第九子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入居朝堂。公元555年,王僧辩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苦劝无效,便杀了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后又击退北齐的南下侵略,铲平了王僧辩余党的叛乱,晋封陈公,再封陈王。
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改年号为永定,梁朝灭亡。
●宇文觉建立北周
北周是在宇文泰时期奠基的。宇文泰在西魏时期掌握实权,他的统治集团虽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但他能够广泛吸纳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为其服务。他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改革。用人方面采用惟才是举的制度。经济方面,下令颁行均田制。在军事上,创置府兵制。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来。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任太师等官位,封周公。第二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定都长安,史称北周。
●北齐凿石窟刻经
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北齐佞佛之风,朝野热衷于传抄佛经、建造寺庙、开凿石窟,佛教刻经事业尤为炽盛。北齐骠骑大将军唐邕发愿将佛经刻之于名山,公元568年起在北响堂山开凿石窟,并在窟内外壁上镌刻《维摩经》《李经》《弥勒成佛经》各一部,前后历时四年才完成。
北响堂山刻经洞开我国佛教史上镌刻石经之风气,而且刻经地点集中于邺都附近及鲁南兖州一带山区。除北响堂山刻经外,还有南响堂山刻经(公元572年)、宝山刻经、祖徕山刻经(公元570年)、泰山刻经、水牛山刻经、尖山刻经(公元575年)等。宇文邕灭北齐后,亦在境内灭佛,而佛徒依旧刻经不辍,陆续又有邹峰铁山刻经(公元579年)、冈山刻经(公元580年)、葛山刻经(公元580年)、峄山刻经等,都是书刻面积巨大,空前绝后的摩崖大字。或楷或隶的刻经书体,既不同于北魏碑体楷书,也不像东汉隶书,风格雄浑简静,为后世欣赏和模仿。
●周灭齐统一北方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北周势力更加强大。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亲率6万大军进攻北齐,八月占领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但久攻金墉城不克,被迫退兵。
公元576年,宇文邕率兵再次进攻北齐,与齐军激战后攻占晋阳,又乘胜于第二年正月攻取邺城,俘虏了齐后主,齐亡。其后,北周又用较短的时间荡平了其他反抗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
●宇文邕灭佛治世
北周时,佛教、道教势力急剧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税收与摇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孺术,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据《广弘明集》卷7《叙列代王臣滞惑解》载言:公元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柞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他的意见深受宇文邕的赞赏。道士张宾也上书请求废除佛教。于是,宇文邕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可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笃信佛教的大家宰宇文护,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鸾等上书低毁道教,因此,虽经多次讨论,三教未能定位。公元572年,宇文邕诛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名僧进行辩论,始定出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由于名僧僧动、僧猛、静蔼、道积等奋起抗争,极力诋毁、排斥道教,又使这次的位次未能付诸实现。公元574年,宇文邕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道士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宇文邕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宇文邕这次原来只想罢斥佛教,由于道教的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经道安、甄鸾、智炫等人的揭发,已经彻底暴露,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灭北齐后,宇文邕在邺城新殿多次召请名僧,解释尊儒灭佛的原因与意义,与会的500僧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慧远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以阿鼻地狱相威胁。佛教徒任道林也上书反对毁佛,以因果报应进行恐吓。宇文邕表示自己不是五胡,无心信佛。他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还准毁之”,于是,整个中国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这次灭佛比较彻底。据《房录》卷11记载: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共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