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坚持己见与随机应变
作者:陆明      更新:2021-11-26 13:36      字数:1940

原文

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2]也。故曰:“不见其类[3]而为之者见逆[4],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5]。得其情,乃制其术[6]。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注释

[1]阴德:心意暗合。

[2]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

[3]类:类似,共同点。

[4]见逆:违逆,与愿望相背反。

[5]见非:遭到非议。

[6]术:技能、手段、方法等。

译文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符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辞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其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与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既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鬼谷锦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要想成就这个梦想,就需要和上司、领导打交道,只有得到上司的器重和垂青,才能在职场中大展拳脚、大显身手。而要想得到上司的器重,往往需要通过向上司提意见和建议的途径来展示你的能力和才华。

其实,向上司提出意见或建议和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谏是同样的道理,需要“得其情,制其术”。

第一,在下属向上司进谏的时候,应该“多献可,少加否”。多从正面去阐发自己的观点;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上司,要懂得用迂回变通的办法,刻意回避与上司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第二,进谏应该“多桌下,少桌面”。即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上司私下交谈,交换意见,避免对上司公开提意见,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而且有利于维护上司的个人尊严,不致使上司陷入被动和难堪的境地。

第三,向上司进谏应该“多引水,少开渠”。即对上司进谏千万不要直接去点破上司的错误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上司做出你所谓的正确决策。而是要用引导、试探、征询意见的方式,使上司在参考你所提出的建议信息后,水到渠成地用他的嘴说出你心中想的正确决策,即把你的东西“转一个弯”变成上司自己的东西,把你的功劳让渡给你的上司。

延伸阅读

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一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一定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然后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能够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在齐国担任相国的重要职务。这一年,齐王的夫人死了,孟尝君为此大伤脑筋:齐王要立谁为夫人呢?倘若是个与自己作对的人,那就麻烦了,搞不好,相国要职也会被别人夺走。

齐王有七名宠妾,个个如花似玉。孟尝君想:“齐王要立夫人肯定会从这七人中挑选一位,不过,哪一位是齐王最喜欢的呢?”

孟尝君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命人制作了七对耳环,每个耳环都用上等美玉制作,其中一对耳环最精巧、最珍贵。然后把七对耳环献给齐王。齐王看到这么精美的耳环,立刻高兴地把它们赐给了七个宠妾。

过了几天,孟尝君再次进见齐王,悄悄地观察齐王身边的七位美人,见她们都戴上了自己进献的耳环,其中一位美人戴上那一对特殊的耳环更显得楚楚动人。

告别齐王回府后,孟尝君立即命人起草奏章,劝齐王立那位楚楚动人的美女为夫人。齐王接奏,正合心意,便立最中意的美人为夫人。

那位当上了夫人的美人身价倍增,自然不会忘记孟尝君,所以孟尝君还是平平安安地做他的相国,齐国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

孟尝君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物相人”的计谋,通过一对小小的耳环保全了自己的相国之职,可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