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章 摊牌
作者:半章水墨      更新:2022-03-28 12:51      字数:2507

“这个时间点,几位大人恐怕还没用过早膳吧。”

李修缓缓起身,瞥了一眼王五:“去准备一下早膳,我与几位大人边吃边谈。”

“小的这就去。”

王五一哈腰,便立马小跑出了院子。

说完,李修才看向孙传庭几人,见到几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沉重神态之时, 李修亦是眉头一挑:“几位大人这是为何?府中下人可是有什么招待不周之处?”

“秦公还是不要卖关子了,此次邀我等前来,所谓何事?”

听着李邦华这僵硬的语气,李修眉头忍不住一皱,但很快,又舒缓开来。

在朝这么久, 他自然清楚, 这位工部尚书,是个什么性子, 古板至极的文人,又怎会看得顺眼他这个掌权的武人。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公与私,此人倒也分得颇为清楚。

看不顺眼归看不顺眼,但,该做的事,倒也会利索做好。

如此一人,李修自然不介意给予几分容忍度。

“既然李大人这般急迫,那本督就开门见山的说吧。”

李修手指向书房,没再多言,便迈开步子,走了过去。

见状, 孙传庭几人对视一眼,随即也默不作声的跟了上去。

书房并不大, 最为显眼的莫过于那一副高悬的大明乾坤图, 图上, 密密麻麻的标示着大明的每一个军事重地以及军队驻地。

这图,对几位部堂重臣而言,倒也不算稀奇,兵部就有这么一副,只不过,没有这幅舆图标识得如此详细。

在舆图下方,则是一张书桌,桌上,则是一摞摞朝廷百官的奏本,文武之奏各列两旁,泾渭分明。

书桌一旁,则是一具满是血腥斑驳的甲胄,那一道道刀剑砍伐痕迹之中深深的血垢,亦是清晰证明着这位秦国公的崛起历程。

几位部堂重臣打量了一眼这个自先帝驾崩,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朝廷中枢的书房之后,便默契的将目光放在了李修的身上。

“这本账册几位大人可以传阅一二。”

李修随手拿起书桌正中间的一本薄册,递到了刘起元手中。

账册记载的,乃是如今的内帑家底,或者说,就是那一笔笔意外之财,以及内帑那微不足道的进项。

然后,便是如今维持这么大盘子的恐怖支出。

毫无疑问,这属绝密,甚至都可以说,是如今庞大武勋势力的命门所在。

这等账册,入几位部堂大臣之眼,会是何等震撼,亦是可见分晓。

刘起元初翻账册,手亦是忍不住一颤,艰难的看了李修一眼,随即有些难以置信的一页页翻阅起来。

待几人尽皆翻阅,房中,已是死一般的沉寂,对几位部堂大臣而言,虽已有猜测,甚至是定论,但怎么也没有这般清清楚楚的账册事实摆在面前让人难以接受。

当然,对孙传庭几人而言,除了难以接受,还有的,便是难以置信。

这等命门所在,竟毫无顾忌的摆在了他们面前?

要知道,在朝堂之上,他们,可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对手!

对几人的反应,李修显然早有预料,至于所谓命门,他在乎,那就是命门,他不在乎,那就不是命门了。

要么,就配合他,给他,也给大明找一条生路!

至于找不到,或者生路被挡的话,那,这数十上百万大军,就只能自己觅食了!

“一切不变的情况下,最多只能维持四年!”

孙传庭几人对视一眼,最终,刘起元摇了摇头,满眼无力。

延续两百多年的大明,已然出现中兴之景的大明,时至如今,竟只剩下四年时间,亦或者,四年的国运?

四年!

看上去似乎并不算太短的一个时间计量单位……

可……这若是对一个尚且武功赫赫,镇压四方的国家而言,无疑是说不出的荒谬与难以置信。

“没有四年!”

李修毫不客气的再揭开一层伤疤。

“如今天灾不断,朝廷根本无力赈济,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必定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至镇压贼乱之上!”

“且,辽贼后金,也绝不会坐以待毙,辽东,必定会再起战端!”

言至于此,李修环视一眼面前几人,沉声道:

“最多三年时间,朝廷赋税,必须达到可以供给如今这个基本盘的地步!”

“达到了,再续大明两百年国运,开创史无前例的一代盛世,也不是虚妄,达不到,会是怎样一个后果,几位大人,应该看得清楚。”

此言出,孙传庭几人满是忧虑的眼神中,也不禁闪过一抹亮光。

如今之大明,放眼天下,无疑是一片王朝末年之景。

自古以来,又有哪一个王朝末年的积重难返,天倾之势,是被扭转过来的?

更别说王朝末年,还是幼主继位,那更是如天荒夜谈。

从来没有!

但眼下大明……

几人下意识看向眼前的李修,看向了那一副被李修落子布局的大明乾坤图……

眼下的大明,因此人的存在,似乎,真的具备了扭转天倾之势的资本。

文人,谁又没有一个上佐君王,下安黎明的宏愿,更别说……扭转大势,再续国运,开创一代盛世这等前无古人的壮举!

青史留名,千古流芳,恐怕都不足以铭记此功!

李修的这一句话,似乎是精准的挠到了几人心头的那一丝敏感。

但,也仅仅是一丝触动而已,对刘起元几人而言,经历数朝,起起伏伏,早已过了那一腔热血的年纪。

纵使一心为公,但,也要看清楚现实。

赋税……

从古至今,涉及赋税,就从来没有小事。

更别说,改革赋税……

而且还是在这积重难返之下,改革赋税,简直就是天荒夜谈。

这其中有多深的水,为官这么多年,他们又岂会不清楚。

满朝官员,谁不知道朝廷赋税有问题,可,又有谁敢在赋税之上有所大动作,最多,也不过是一些修修补补,当一下裱糊匠,自我安慰一下而已。

若非提出之人是眼前手握重兵,镇压天下的秦国公,几人定是看都不会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