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3章 烛光里的东宫
作者:关河万里      更新:2022-06-02 15:17      字数:3076

“纪老三,那天跟着郑和的两个兵丁,什么情况?”

纪老三道:“是新招来的,两个都是本地人,父母都被窝寇杀了。”

“纪老三,两人的父母都被窝寇杀了,是有人见到了,还是他们自己说的?”

纪老三怒道:“好啊,这两人居然敢骗我!来人,把他们给我押过来!”

“纪老三,你就长点心吧!新招来的两个人什么背景,你都知道了!?”

“你手下有一千多号人吧?新招的两个人,你就那么关注吗?有人介绍还是咋的?”

纪老三感到了不对劲,是啊,我怎么就知道两个新兵蛋子的情况呢?

“吴王,两人的情况,我还是听人说的!之前,根本没见过他们。”

“啊,吴王,你是说他们有问题?是他们害了郑大人?”

纪老三猛地跳起来:“来人,把他们给老子绑过来!”

朱允熥感到,这两个人一定有问题!

俗话讲,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一般来讲,男人都会隐藏自己,特别是对于自己悲惨的身世。

那种叫着我好惨的,大多数是女人,比如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当兵就算是最底层了,甚至比匠籍、商籍还要低。

家世好的人,谁上赶着来当兵?

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谁没事四处宣扬。

这年头的军队也不是锦衣卫,还要搞什么政治审查,更不会搞什么痛说革命家史。

那么,他们向身边人透露他们的悲惨身世,目的就很明显了。

郑和手下的“狼兵”正是窝寇的克星,他们这么宣传,显然就是博得大家的同情,引起上司的注意。

这是一种包装,是对他们真实身份的一种掩护。

好大一会儿,被纪老三派出的百户回来了:“纪千户,他们逃跑了!”

“逃了?啥时候的事?”

“今早才发现人不见了,昨日是他们值夜。”

“追,把人给老子追回来!”

百户正要转身,朱允熥道:“别追了,省省吧。你们往哪儿追?他们往哪里逃了?都逃一夜了,还追得上吗?”

纪老三一拳砸到桌子上,茶碗都弹了起来。

“纪老三,郑和被绑架,有没有报给官府?”

纪老三道:“还没有,我以为能把郑大人救回来。再说了,给杭州府说了也白说,最后还得我们狼兵来找人。”

两个人跑了,线索就断了!

窝寇也不见了!

重新组织思路!

不图官、不图财、不图命,图什么?

绑架者总不会是突发奇想,发神经吧?

总有他们看中的能从郑和身上得到的价值!

价值!

郑和价值在哪里?

是啊,郑和本身就有价值!

他们图的是郑和这个人!

郑和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郑和管着盐厂、船厂!

绑架者看中的是盐厂、船厂,比如制盐、造船的技术!

如果是这样,这就不是普通人做的事!

背后一定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组织!

谁会看中制盐、造船技术?

“纪老三,查一查,在这一片,有什么家族有贩私盐的历史,什么家族有运货的大型船只,什么家族搞过海上贸易!”

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盛产私盐贩子,元末明初之时,从事海上贸易的人都发了大财。

为了打击这些不法商贾,朱元璋将他们迁到了凤阳老家去垦荒种地。

老朱让这些人到他老家去搞乡村振兴。

同时,老朱下令“片板不许下海”。

但是贩私盐和海上贸易的利润巨大!

不少家族不仅贩盐,还“通番”做国际贸易。

《资本论》里有个著名的论断: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

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

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尽管不少地主豪族被掳到凤阳了,但他们的根还在沿海一带。

就像是明初巨富沈万三,财富的积累也与“通番”有关。

为了洗白,沈万三开始拍老朱的马屁。

老朱要营建金陵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

老朱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马皇后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

沈万三这才保住小命,老朱没让他去凤阳种地,而是将其发配到遥远的云南,最后客死他乡。

沈万三家族财产损失大半,家人又发配云南,但其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生活照样过得潇洒。

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就当推磨鬼。

即使是在这个年代,资本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时间不长,纪老三就让人打听到了。

共有大小十几个家族从过事贩盐和“通番”的生意。

朱允熥拿出一张纸划来划去:贩盐的与“通番”的各有多少,两种生意都做过的有多少。

标出他们离杭州盐厂、船厂的距离。

与盐厂、船厂有过交往、洽谈的有哪些。

“王家!”朱允熥用圆珠笔划了一个圈。

……

东宫,窗外风起,烛光摇曳。

朱棣坐在朱标曾经坐过的椅子上看向窗外。

“殿下,看样子要下雨了,要不要把门窗关上?”

一人像猫一样走过来,脚步悄然无声。

“关上吧。哦,这扇窗,开着。”

东宫被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由于救火及时,里面的陈设损坏不多。

特别是在最大的这间房里,桌椅、屏风、挂画、摆件都基本还是原件,位置都没有变。

自己的大哥、曾经的太子,就是在把椅子上坐着,向窗外远眺。

东宫位于皇城的正东,这个地方很是吉利。

从窗子向东望,正对的是紫金山的主峰。

因此,这里是名符其实的紫气东来。

“看,紫金山似乎有灯火,那里有人家居住,还是有寺院道观?”

一名太监躬身回答:“回殿下,那是紫金山居,是吴王和安宁郡主的居所,是他们闲来游乐之地。陛下也去看过。”

朱棣拿出一个望远镜,这是手下人从大明科技院花五十两金子买来的稀罕货。

调整好角度,对好焦,朝紫金山望去。

这个望远镜朱棣用得比较熟练了,但紫金山有灯火之处很远,啥也看不到。

“严骥,你是说这个望远镜,不是出自陶成道之手?”

朱棣接到严骥搞来的望远镜之后,发现这东西太好用了!

如果是在战场上,能够超远距离提前发现敌人的踪迹。

草原之上,大队骑兵的动向可以用耳朵贴在地面上听。

但对于敌人的小股斥候,往往判断不准。

有了望远镜,就可以提前发现他们。

“回殿下,据说此物是吴王提供图纸,陶成道召集能工巧匠五十余人,历时两月制作而成。”

严骥答完之后道:“殿下,王家传来消息,郑和已被控制,不日将解往北平。”

“不,先不要去北平,拿到制盐、造船技术之后,就地!”

朱棣做出了一个凭空虚砍的动作。

“遵命。”

严骥正要去传递消息,朱棣喊住了他:“严骥,你和吴伯宗都是姚师最得意的门生,如今你师父和师兄都不在了,你怕吗?”

严骥身子站定,转身:“殿下,臣不怕。理由有三。”

“其一,姚师曾对臣讲过,天命不可违,燕王乃天命所在!”

“其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