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人都不说话,李东阳只好点名。
“吏部,你们是六部之首,你先说说。”
“这个……,李阁老,此事与吏部无关啊。裹脚乃是风俗教化之事,应该归礼部管啊。”
许进自然不愿意搀和这事儿,就推到礼部身上。
礼部尚书张昇自然也不愿意。
“凡裹脚者,多是官员家眷。不归你吏部管,还要别人来管?再说了,若是真的禁止缠足,也该刑部来管,怎么也轮不到礼部。”
见说到了刑部,闵珪自然也不愿意。
“目前只是大明时报上抨击,还远远没到禁止缠足的时候。法无禁止,刑部怎么管。于理不合,于法无据啊。要管,也该工部来管。不准制作小鞋和裹脚布,不准出售。自然就没人缠足。”
工部尚书曾鉴一听,也着急了。
你闵珪嘴上也没个把门儿的,怎么能够信口开河。这事儿说破了天,它也轮不到我工部管啊。
“李阁老,闵珪之言谬之千里。裹脚布和鞋,都是布匹所制。百姓买了布匹,谁知道是否制作小鞋和裹脚布,工部对此无能为力。照闵珪这么说来,大理寺也该管。”
大理寺卿何休更是莫名其妙
“此事跟我大理寺有何关联?民不举官不究,无人来告状,大理寺管谁去?”
看着众人推诿,李东阳也头疼。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就懒得管,只好让他们吵。
通政司来了个人,通政史李彦出去,拿回一份公文。看了一下,递给李东阳。李东阳一看,不禁吃惊。
“各位不要吵了,皇上有旨意到,都看看吧。”
李东阳首先把文书递给了礼部尚书许进,许进看完,传给了户部尚书韩文,然是礼部尚书张昇等人。
很快,众人都看了一遍,文书回到了李东阳手里。
“你们都看见了,这是刘阁老就用兵鞑靼给皇上的奏章。皇上的批红,你们也都看见了,把刘阁老批了个体无完肤。皇上让咱们都看看,议一议,都说说吧。”
说?说什么啊。
一边是刘阁老,虽然目前在家闭门思过,但是过不久就回来,恐怕还是首辅。
便是不做首辅,大学士总是跑不了的吧。门生故旧遍地,还有谢迁、张懋、郭勋、阎仲宇等人跟他交好。怎么好批评刘健?
另一边是皇上,谁敢批评皇上?
站在哪一边,都要得罪另一边。将来有一天,皇上跟刘健重归于好,就我们左右不是人。
众人的心理都差不多,不是首先考虑皇上和刘健的观点谁是谁非,首先考虑如何保护自己。
但是皇上叫众人议论,就是要人表态站队。
“都说说吧,皇上的旨意,谁先说?”
还是没人挑头。
正在尴尬的时候,门开了,刘瑾进来。
“李阁老,正好你们都在,也省得再去召集。咱家来,是传达皇上的旨意的,好叫你们知道。”
“其一,着令刘健即日致仕,离开京城,由东厂护送返回原籍。回家之后,闭门谢客。刘健已经启程,你们也不必去送了。”
“其二,张懋、郭勋已经被解除军中官职,由定国公徐光祚提督京营所有兵马。徐光祚已经接管京营,正在交接。”
“其三,尽快行文各地,发布邸报、塘报,将此消息传达下去。”
“这是皇上的敕书。李东阳,接旨吧。”
李东阳和众人跪下,接过了敕书。
“臣接旨。”
“好啦,李东阳,你看看,若是没什么疑问,咱家就回去交差了。”
李东阳看了一遍,确实是刘瑾说的意思。
“皇上龙体可好?”
“还好,只是每日忙碌不停,上课,训练、批红,一天只睡两三个时辰。”
“刘瑾,你要多劝劝皇上,保重龙体啊。”
“唉,你们也不是不知道皇上的脾气。咱家也心疼皇上,总是劝说,可是皇上不听啊。”
“皇上住在何处?”
“谷王府里。”
“那个谷王府不是已经废弃了么?”
“那几个破殿还在,皇上就选了一个,吃住都在那里。虽然修整了一下,但也四处透风。总之,那里也就跟平民百姓的屋子差不多。咱家也心疼啊。”
刘瑾说着,眼泪在眼圈儿里打转转。他看着朱厚照从小长大,这一刻感情是真诚的。
“皇上的饮食可好?”
“好什么啊,就是跟兵卒们一样的伙食。新宁伯,惠安伯,加上我等,都是一样的,没人例外。”
“对了,皇上叫我给你带个口信儿。若是有紧急事务,你可以带两名朝臣过去觐见。”
让去见驾啦?谢天谢地。
“臣遵旨。”
刘瑾走了,众人还是一片沉默。
不是没有话说,而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消息来得太突然,需要消化一下。
刘健说是致仕,其实跟罢官无疑。立刻离开京城,就是根本就不给他任何辩解和活动机会。东厂护送,等同于押解。回家之后闭门谢客,实际上就是禁足,不准他跟外界来往。
刘健沉底倒了。
说是致仕,不过是给他留一点儿最后体面。
同样的,张懋和郭勋也是如此。虽然没有追究其他事情,爵位还在,但是从此以后,怕是只能赋闲在家。
短短时间里。内阁首辅和提督京营兵马的人,都罢了官。
此前让李东阳主持内阁,现在又允许李东阳带人觐见。虽然还没有明说,但是皇上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李东阳扶正,出任首辅,几乎已成定局。
大明这个内阁,看着位高权重,其实地位有点儿尴尬。
自从太祖罢宰相之后,建文时期出现了内阁,
开始的时候,内阁只是个皇帝的咨询、秘书机构。到永乐时期,由于成祖经常出征在外,内阁权力逐渐增大。
不过,内阁一直都不是个法定的机构。开始的时候,对于六部也没有节制权力,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所以,不少时候,六部也对内阁不满,阁权和部权时常冲突。尤其是在人事权力上,更是如此。
内阁权力巩固,要从票拟权开始。但是还要受司礼监的制约。
内阁首辅的产生,也比较有意思。不是由皇帝提名,也不是中央机构的百官推举。而是按惯例由外官推举,最后由皇帝批准。
这就是为什么朱厚照让王守仁叫他父亲王华联合人推举李东阳,出任内阁首辅的原因。
现在刘健去职,给李东阳出任首辅,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