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业之父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17

舰队的到来所取得的成果令张文英相当的满意,虽然然会引起日本朝野的重视,加紧扩军备战几乎是必然的,不过在原来的历史中,日本的军备水平也是很高的,现在再加强些也没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可以预知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不会大举入侵中国,少了这么一个好战分子,中国也可以获得几年和平的喘息时间,而且由于有限的财力和资源都被用于扩军备战,日本也没有能力的经济上压迫中国,为民族资本也迎来了一个宝贵的展时间。当然,这终究只是外因,更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努力,所谓康乾盛世也同样没有外敌大举入侵,中国还不是一天天的衰落下去了。

张文英在临时政府中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严格地说他只不过是个老百姓,而他那只令人生畏的汉军也不过是他个人并不十分合法的私人武装罢了,可谁又会真的这么来看他呢,至少昨天日本政府欢迎他的时候用的就是对待国家元的礼节。

刚一上岸,国内的消息就传过来了。汉军已经控制住了新疆的主要区域,一直前进到了阿拉山口,俄国人再想搞什么花样已经是来不及的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人对于治国算不上是一把好手,甚至可以说是外行人,不过在张文英看来,这个问题不大,慈禧据说倒是精明强干的,可她治理下的中国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大乱之后顺其自然有时候反倒可能是最好地,相比之下,张文英倒是十分欣赏汉初的无为之治,中国是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只要不去肆意的破坏,要富强起来应该不是件太困难的事情,起码不会比日本更困难。

昨天收到了不少的请柬,都是日本的达官显贵,他们当然不是真地对张文英十分的友好,不过以他现在的实力,也容不得他们不友好,至少表面工作是做得比任何人都足的。

相比之下。张文英最先去拜会的反倒是也同样没有任何官职的涩泽荣一,这位老人家已经六十七岁了,当年明治维新时可是叱诧一时的风云人物,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地酝酿和制定都有他的身影就已经成为主管国家r少辅。当然,单是如此还算不得什么,这位被成为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老人当初还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几十年来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一生创办了家企业。这样的老前辈自然值得张文英去拜访。

与那些依旧钟爱和服的日本老人们不一样,涩泽荣一倒是更喜欢穿西装。

“也许我们的先辈真的都是一些重义轻利的人物。可起码我们大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做一件事,然也会考虑,不过坦白地讲,我们考虑更多的只怕还是传统观念总把利’对立起来,这从中国古代到西方古代都有种种说法。如你们中国的儒生有‘为富不仁’之说,其实在欧洲,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有‘所有的商业皆是罪恶’的论述。这些观念地形成当然是与一些不法商人的种种不当牟利有关,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有‘无商不奸’的偏见。但是,当把这种观念绝对化之后,不管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有极大的伤害的。”聊起对经商的看法,涩泽荣一如是说。事实上。他本来又是个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商人。

涩泽荣一年轻的时候学地是儒学,明治维新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儒学已经是过时的玩意儿了。他却还一直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也许是因为这样,相对于其他日本人,他对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

“所谓经商之道嘛,最重要地其实还是着利’的关系。很多人自以为读懂了古之圣贤的话,妄自将利’加以对立,使得从事生产事业的实业家们的精神,几乎都变成了利己主义。在他们的心目中,既没有仁义,也没有道德,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大学》中有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实谋利和重视仁义道德只有并行不悖,才能使国家健全展,个人也才能各行其所,财致富。个人之富即国家之富,试想个人如无欲求富,国家之富如何可得?正因为国家之富与个人之荣达,人人才能夙夜匪懈,自我勉力。”

张文英倒是没想到涩泽荣一会讲出这样一番大道理,前世他但只是知道这位老先生的经商之道很是了得,却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上去相当西化的老人骨子里竟然最是推崇的还是最东方的儒家经典。

“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从前都是走了不少弯路的,现在应该还有机会,若是再迟上若干年,只怕就再没有机会了。日本先行了一步,也有几日的成就,中国是大国,各方面条件也都要好与日本,现在奋也还来得及,两国应当互相提携,也让欧洲那些白鬼们看看咱东洋人的志气。”也不知涩泽荣一是出于什么心里说了这话,反正听在张文英耳朵里是很不对味的,当然,他也不会太往心里去,毕竟他太了解后来的历史了,互相提携至少暂时是不大可能的,现在有的只是明争暗斗,至于战争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人说一套做一套的本事他前世就是领教过的,涩泽荣一说的是不是心里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文英并不会当真。

与涩泽荣一的会面还算是成功吧,从一开始张文英就没有指望能够从这位老先生这儿学到什么实际的经营策略,却意外的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中国的传统绝对是博大精深的,一个日本人能从《论语》中悟出经商之道,中国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该能够做到更好。在回国之后的改革中,张文英就从这次谈话中获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