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种双方都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和日本这两个交战国终于于这一天在上海坐到了一起,开始为结束这场战争而进行谈判,但是双方似乎都没有足够的诚意,这不仅表现在双方都没有立刻停火的意思,而且双方所派遣的代表也很成问题,日本人派出的只是驻上海领事馆的外交武官,甚至连领事本人也没有出面,而派出的则紧紧只是上海市政府的一个普通科长,不仅职务低微,甚至也不是外交人员,而且双方的这次谈判还是秘密进行的。
英国人是撮合这次谈判的主要力量,虽然还有种种不满,毕竟双方已经坐到了一起。
日本人的要价是很高的,热河这块到嘴的肥肉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就这么吐出来,另外,还要给新傀儡蒙疆自治政府找块儿立足之地,因此察哈尔也一样是志在必得的,相对于原本军部的要求,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强调绥远,也不去追求什么长城沿线的非军事区,甚至不要求战争赔款,但仍然是非常苛刻的,这也是桂太郎和手下幕僚们再三权衡出来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样既不会太过激怒人,让战争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同时眼下的情况也与几天前不同了,这样的条件军部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为此他还特地去拜会了山县有朋,取得了他的支持。英国人也看好这些条件,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条件有些苛刻不假,但考虑到日本的军事优势,同时人虽然刚刚打了胜仗,但在他们看来日军仍掌握着战争主动权,这些条件相对之前日本人已有所妥协,人按道理不会不接受的。
结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谈判才刚一开始就谈崩了,人竟然真的没有接受这些条件。也难怪他们了。与大清朝打交道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若换了是从前,洋大爷只要稍有让步,那些奴才们还不乐得屁颠屁颠的。
就这么第一轮谈判告吹了,英国人很着急,而远在天津的张文英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此时的张文英。正在会见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于中东阿拉伯地区地一些重要家族的代表。
与原本的历史已经不大一样,因为德国力量的加强,英国人不得不加大了外交方面的力度,其中的一个重要成个便是将在奥斯曼帝国拉了过来,虽然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诸小国有很深的矛盾,但考虑到自己在中东地利益,以及加强对阿拉伯地区的统治。奥斯曼也愿意与英国人打交道,特别是在购买德国战列舰碰壁,而又从英国人那里订购了大型战列舰之后,奥斯曼帝国更是被牢牢地绑在英国人的战车上。其实也怪不得德国人外交失败,那个时候他们正陶醉于对华外交成功,与张文英打得火热,并在为他建造战舰。哪里还顾得上奥斯曼,谁知才稍一冷落,这个曾经看上去很可靠的盟友就跑到英国人那边。气得威廉二世咬牙切齿,并声称早晚要给奥斯曼人点儿颜色看看。
英国人的这一外交上的成功一个连带效果便是将汉志铁路的修主权搞到了手。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官方说法,修建汉志铁路地目的是为了方便全世界穆斯林去麦加朝觐。但显而易见的是该铁路的军事意义比宗教意义更为重要。原本德国人会为这条铁路提供了工程设计和指导,他们希望通过这条铁路将德国的影响力渗透到汉志和也门地区,这与同时期德国计划修建的三B铁路属于同一目的,由于这一因素地影响,铁路的修建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英国的阻挠,现在他们将修筑权拿到手,总算是随了心愿,他们甚至准备按照铁路原先地设计。将终点定为麦地那以南里的麦加。并还会向南延伸到也门的萨那,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英国在这一地区势力地拓展。并为加强中东和近东防务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英国人还将手伸到了内志地区,汉志固然重要,但位置太过单薄,没有战略纵深,内志有一大堆的不毛之地,看不出有什么经济价值,但也可以增加英军在这一带的回旋余地。一个方便的选择就是支持正统治着那里的拉希德家族,为此英国人不惜出钱出枪,还派遣了一大批的教官帮助拉希德家族训练军队。
英国人的做法固然高明,但也为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德国人就不用说了,更主要的则是当地地阿拉伯贵族。汉志铁路部分通车之后就不断受到当地阿拉伯部落地袭击,而事实上即便是奥斯曼帝国最强大的时候也从未能有效控制铁路周边地地区,更何况是现在,为了保护铁路的安全,奥斯曼帝国在铁路沿途设立了很多兵站、加水站和哨所,英国人的力量也不得不牵扯其中。而在内志,英国人的介入不过是让不得民心的拉希德家族的统治延续的更久一些罢了,而当地的另一家族沙特家族对英国可说是恨之入骨,一直在招兵买马伺机报复。
对于张文英来说,这些阿拉伯贵族原本并不在他考虑之列,但没想到历史生了这样的变化,既然英国人得罪了他们,那么自己当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他们。那些阿拉伯贵族的实力不济,本身也未见得有多高的能力,但有他们在中东的牵制,英国人的力量也可以尽可能的分散,何况他们还可以威胁到对英国最重要的苏伊士运河,而自己所付出的则很有限,不过是很少量的一些现金,军火以及教官。
让张文英感到可笑的是,现在才不过刚开始谈合作,那些阿拉伯贵族已经自己为了未来领导权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不过这样也好,他们若真的能团结一致,反倒是没自己什么事了。
而事实上,支持这些阿拉伯贵族,张文英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