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尔科夫斯基计划的武器便是火箭炮,对才张文英表示相当赞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为什么总统会这么轻易的答应这个看上去并没什么特别的研究计划。
“这种武器的效果便在于瞬间内爆出来的强大而密集的火力,从而一举压倒对方,这样的武器尚且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才真的是要后悔的呢。”张文英如是说道。
对于张文英来说,这次到罗布泊来,真正最值得关注的当然还是坦克。
对于罗布泊基地里的坦克研究者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之前并没有任何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所能借鉴的仅仅是各国所生产的那些原始的轮式装甲战车。
内燃机、充气轮胎、弹簧悬架等技术明,成为汽车出现的技术基础,而汽车的明,也使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将武器和装甲装到机动车上,便制成了最初的装甲车,汽车为机枪和火炮提供了新的武器平台,在这方面,英国人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时间还在19世纪,英国人西姆斯将马克沁机枪装到四轮机动车上,并加上防盾,制成了最初的所谓机动火力车,不过,由于它没加装真正意义的装甲,还并不能叫做装甲车。3年之后的,在伦敦的水晶宫,西姆斯又向人们展示了经过改进的更加结实的战斗机动车,这辆新车具有了类似船型的装甲壳体,防护性能更好,有名乘员,装台最大功率16马力的戴姆勒汽油机。最大度也达到了每小时14千米,车体前后各装1挺机枪,而且机枪可以左右转动射击,覆盖面积较大。这种装甲车前后都可以扬火力,具有较全面地装甲防护,已经具有装甲车的雏形。但它的形体较大,横向稳定性差,观察不便。再加上行动装置采用链条传动,可靠性很差,因而最终也未能被军方采用,但他毕竟还是开创了装甲车的先河。
奥匈帝国的实力不济,但同样看好装甲车的未来,在这方面似乎也不甘人后,他们很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奥地利认得装甲车看上去就像是一辆包满钢板的卡车,由于采用了更大马力地动机。在行动方面远要比英国人的迅捷多,他们的装甲车上只装备了一挺马克沁,但由于采用的是可以自由旋转的半球型机枪塔,火力覆盖面积比英国人还要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辆装甲车还采用了四轮驱动,效果相当不错,不过不知为什么,奥地利人最终还是放弃了,仅仅生产了一辆样车,更没有拿去装备部队.最后被张文英买下,带回了国内,这也是罗布泊的坦克研究者们仅有的可以参考地实物之一。
在此之后法国、德国也相继生产了自己的装甲车,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的埃尔哈德装甲车。在同时期的所有装甲车中,埃尔哈德的度明显高人一筹,多少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这与德国人在内燃机方面的优势不无关系,让人诟病的则是他的最大行程,只有区区8公里上下,也就是说埃尔哈德只要跑上十来分钟。就会因为燃料耗尽而抛锚。埃尔哈德有5名乘员,装备径加农炮。弹药基数但火炮仰角很大,左右转动的角度却很小,对于由接近地地面部队几乎无能为力,这是因为埃尔哈德装备的是1门早期的高射炮,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围困的法军曾不得不用大量的信鸽和军用气球来传送情报,令普军很头痛,德国人痛定思痛,研究了高射炮。并把它装备在了自己的装甲车上。
应当说。沙皇俄国还是比较早地认识到装甲车重要性的,但沙俄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只好求助于老搭档法国,他们参照了法国装甲车进行了设计,并由法国的工厂制造。有趣的是,俄国人地这种装甲车生产的本就不多,在从法国运往俄国途经德国时,还被德国悄悄地卸下了两辆,拿回去研究研究,俄国人居然也没有计较,之后其中一辆也被张文英带回了国内。
虽然可供借鉴地材料是那样的有限,罗布泊的坦克研究者们还是尽可能的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他们甚至还提出了一个理论:用轻型装甲武器武装起来的士兵将可以有效地对敌人进行突击,换句话说,就是指步坦有效协同对敌起攻击将令敌人难以抵挡。这一理论是没有错的,但基于理论所开出来的坦克看上去却有些不伦不类,出于适应复杂地形的考虑,他们几乎是本能地选择了履带式地盘,甚至根本不需要张文英地提醒,但他们仍然固执的在坦克上加装了轮子,这或许是受到另一组人正在研究地半履带车的影响,由于只是实验性样车,车体甚至是采用的木结构,但是很快地,这一研究计划就宣告中止,他们自己也现,这样车的体积实在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纳一名士兵,开始时他们还颇为沾沾自喜,但他们很快便现,真正投入使用后,仅仅一名乘员难以同时完成驾驶坦克和使用武器这两项任务,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投入实战的武器。
研究工作不得不停滞了一段时间,但研究者们也并没有放弃,他们很快修改了方案。这一次的车体要大得多,可以承载六名乘员,为了检验实战效果还特意加装了两挺机枪,车体也不再使用木结构,而是真正装上了装甲板,为了增强机动性与可靠性,还特意采用了技术更成熟的过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当然,这样的坦克仍然是不能投入实战的。
“怎么样?研究工作还有什么难题吗?”虽然只是现有技术的简单拼装,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张文英已经相当满意了,不过从研究者们的言谈举止他也看得出,坦克的研究似乎是遇到瓶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