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第十三次相亲207
m君总对别人说,找对象没有固定的框框,实际上终归还是有的。
大多数嘴里找对象看感觉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标准,只不过这标准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他的标准并不多:
一女孩最好是本市的,家庭经济条件要稍好一点儿;
二女孩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三女孩个头不用太高,也不要太矮,五官端正即可。
首先,女孩是本市人且家境不错的话,两人以后的生活负担会减轻不少。
比如:作为本市人,至少也有一、两套房子。双方都有自己的房子,这样两人以后至少不会再为房子犯愁。买房子在当下家庭消费支出里,应该是占有最大比重的消费事项。城市里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鬼知道以后还涨不涨价。就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二线城市的房价也能到两万一平的?在婚前就先解决了这个重量级问题,等于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婚后的经济压力。基于这种现实考虑,即使在还没有买上房子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对女孩问“你有没有房子”这种事有丝毫抵触情绪。
其次,女孩工作很稳定,就表示她的收入会很稳定。这一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远在大学时代,就有一个同宿舍的兄弟对电视剧里总出现的一类场景很不理解。就是那些看似天天纸醉金迷的小白领,他们一旦被开除就像疯了一样到处找工作。
他非常好奇地问大伙:“这些人怎么一到换工作的时候,就像天马上就要塌下来一样呢?就没点积蓄啊?都用来喝咖啡了吗?”
m君也有同样的疑惑。
找工作不能慢慢找吗?干嘛一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呢?不能先花着积蓄吗?
可是等自己工作了,有了房贷、车贷之后,他就完全了解了”那些小白领“的难言之隐了。这要是结婚了,再有个孩子,那一两个月没有收入,坐吃山空,老婆跟别人跑了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两个人都有稳定的收入,以后生活的压力就相对减轻了不少,整个家庭的抗压能力也就相应的增强了。
年轻的时候,人们很难体会到这些生活的难处。特别是还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小夫妻两个人多换几次工作或许也确实无所谓。总会有人觉得,人在哪里跌倒,再在哪里爬起来就行了。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时候人一旦摔倒,就永远没有爬起来的那一天了。像《红楼梦》续作里高鹗描绘出来的那种家族复兴,绝对不会出现在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如果真到了三十多岁还要到天天跳槽,一般的家庭还真就经不起这种折腾。
第三,他觉得,有了以上两条基本保证,两个人在以后的生活里,就可以轻装上阵了。再加上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在日常生活上,不用双方在经济上付出太多。而且,双方父母都有医保,万一有老人有个大病小灾,小两口儿的负担也会小点儿。
这些说起来,好像是在计较一些蝇头小利。但是婚姻是非常有必要考虑物质问题的。
当然,过于考虑金钱的婚姻,那最终只能是沦为一种交易。而且,那必然要成为一场终会撕破脸的交易。
大多数情况下人不会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能够有不断升值的上升空间。当交易的一方发现这笔交易不再有利可图的时候,交易的破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也可以说的更冷酷一点。比如,对于付出金钱购买某些服务的行为,在全世界都是用得同一个遭人鄙视的定义。
但是,完全不考虑物质条件的婚姻,一定是盲目的,也绝对不会幸福。
这种婚姻的产生,要么是因为当事人都太年轻不懂这个世界,要么因为是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迷恋式幻想。不论是哪种情况,那都是非常不理智的。
特别是后者,往往伴随着极度渴望退潮后带来的极端失望。
比如:古希腊伟大的英雄伊阿宋和科尔喀斯著名的公主美狄亚那场惊世骇俗,又始于“乱”终于“弃”的爱情故事。
世人大多数把他们的悲剧看成是俩人对于爱情的背叛。可是仔细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俗套的私奔故事。
故事线条很简单,富家女为了穷小子抛弃了富裕的家庭,到最后穷小子为了另一个富家女抛弃了她。不论伊阿宋那些关于冒险的故事多么迷人,英雄也终归是要吃饭睡觉的凡人。当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能带给他财富的漂亮女人,背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然,美狄亚毕竟是美狄亚,她是生活里的强者,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这位被抛弃的公主没有躲到角落里起去哭哭啼啼。她成功杀死了小三和小三的父亲,抛弃了已经一无所有的伊阿宋。
第四,他不喜欢找比自己小太多的女孩,也不喜欢找比自己大很多的女孩。因为他总觉得两个人年龄差太多,一定会出现代际差。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现在的人基本上差五岁就有代际差了。该报道根据的是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在年龄差距上的表现。据称,基本上人每长五岁,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就下降一个层次。
对此,他并不完全认可。在他的理解里,夫妻间代际差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外貌上的差别表现出来的。要在外貌上显现出来明显年龄差,这个时间跨度应该是相差七岁以上。
他亲眼见过一对相差七岁的夫妻,看起来真的像是父女两代人。他可不想四十岁以后,被当成老婆的爸爸,或者被当成媳妇的儿子。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可真就太尴尬了。
当然,他并不是没有产生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种感叹。不过,他的这种感叹不是对着一个现实生活在身的女人。也不是对着某一位历史上的佳丽,才女。
曾经有一个相亲的对象,自称“我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是秦淮河畔董小婉那样的人。”还被他当面嘲笑了一番,过后还被他讲给同学们听了。
这不光是因为董小婉之流那终究不光彩的身份,还因为她能够以那种身份在历史上留名,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被一大群青楼恩客疯狂追捧的结果。
当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名人、名作,都是被有心人捧出来的。即使天才、伟大如梵.高。他的画为什么只能在他死了之后才成为名作?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位大师没能活到“梵高女士”乔安娜第七次推广他的画。他的真实生活经历可以概括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不是通常认为的死后才华才被人发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