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事(续)
作者:吃个土鸡      更新:2022-04-29 16:34      字数:3170

傍晚,在北门站了一天岗的韩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家。

按照规定,旗军每月休一天,以每两个总旗为单位,实行分批次休假的制度。

走进自家院子,弟弟韩圆正挥舞着一根木棍,刚一抬头就看到了韩方,连忙丢下木棍,一边朝着房里喊道:

“大哥回来了。”

韩方的母亲闻言,擦了擦手,急忙从厨房跑了出来:

“大哥儿回来了,快进屋,我和你婶子在灶上烧饭呢。”

韩方却是随着母亲来到了厨房,

与婶子打了招呼之后,便要帮忙打下手。

韩母有些恼了:

“方哥儿,男子汉大丈夫总往灶上跑像什么话,你还是个军官,别让街坊笑话。”

“嫂子,方哥儿这不也是是孝顺你么。”

二婶开口劝道。

“气我还差不多,大男人想着干这些没出息的事。”

韩母向她抱怨起来。

韩方无奈,只得走出厨房,不出意料,韩圆已经穿上了他的布面甲,顺便练起了棍法。

前者摇了摇头,走进正房,韩老爹正与弟弟摆弄着弓箭。韩方的二叔是堡里有名的木匠,对于造弓也颇有心得,韩老爹所用之弓,就是由韩方的二叔制作的。

军户按例不能分家,因此堡里的所有军户都住进了四合院,寻常民户却没有这个待遇,也算得上是给军户们的一项福利吧。

韩家是安奠最早的一批军户,家里七口人也是住在一起,韩老爹两口子住在正房,二叔、二婶住在东厢房,韩方兄弟两人住在西厢房

二叔家也有个儿子,不过在凤凰城的福兴楼里做活,难得回来一趟。

“明日陪爹去山里试试你二叔做的新弓。”

韩方点了点头。

几人交流之际,韩方二婶已经摆好了碗筷,三人见状也都上了桌。

烧白菜、烧鱼、野鸡汤、豆腐,虽然只有三菜一汤,但每样的分量可不少。

没有精致华丽的摆盘、没有晶莹剔透的色泽,但每个人都吃的津津有味。

“大哥儿,我给你相中个媳妇儿。”

吃到一半,韩老爹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韩方闻言,放下了碗筷,看向父亲,眼神诚恳。

“爹,您是知道我的。”

韩老爹也扔下筷子。

“难道成家之后就建不了功,立不了业了?”

“近来建虏越发猖獗,赵大人曾说建虏与我大明终有一战。此刻正值秣马厉兵之时,成了家,心里就多了顾忌,又怎能拼死杀敌、为国尽忠。爹,这个道理难道您还不懂吗?”

“大哥说的有道理。”

韩圆刚插了句嘴,一只碗便向他砸来,低头躲过以后,惺惺地闭上了嘴。

碗已经扔了,韩老爹又拍起了桌子:

“混账东西,你爹跟倭子打仗的时候,你还在你娘肚子里!不成家你便没有顾虑了?”

“自然不是,不过我若战死,爹娘至少还有二弟在膝前尽孝。”

韩方直接跪在了地上。

“……”

韩圆看了看身上还未脱下的布面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出了你这么个逆子。”

韩老爹指着韩方鼻子骂到,扬起手刚要落下,却被韩方二叔拉住。

手被拉住了的韩老爹只好用脚去踢,另一只手指着门口吼道:

“滚出去!”

韩方重重磕了三个头,便朝门外走去,韩母刚想挽留却被韩老爹一个眼神瞪了回去。

“吃饭!”

韩老爹又回了座位,刚提起筷子,韩圆又站了起来,指了指身上穿的甲:

“爹,我去把这甲送给大哥。”

“滚!”

……

入夜,韩老爹见妻子睡熟,悄悄来到耳房,随手带上房门,点起蜡烛。

在墙角处搬出一个箱子,掸去上面的灰尘,缓缓打开,箱内赫然是一套明式对襟罩甲,韩老爹伸出双手,感受着铠甲的质感。

韩老爹砸了咂嘴,感觉光用手摸不太过瘾,便直接将甲穿在了身上,遥想当年,不知有多少倭子死在他的箭下,李如松大帅更是亲自将这套甲赐给了他,还想招募他做亲兵。

不过他当时因为妻子有了身孕,不得已拒绝了李大帅,重回卫所,庸庸碌碌的过完大半生,曾经的荣光都被掩埋。人们谈起他时,也仅仅认为他是个极好的猎人罢了。

“老子当初要是跟了李大帅,现在至少也得是个把总。”

“这两个兔崽子也是传了老子,个个都想当兵。”

“两个小子要是都去当了兵,谁来给我韩家传宗接代?”

“也不知道我这身板还经不经用。”

韩老爹坐在地上胡思乱想着,殊不知一切都被趴在门缝处的韩母看在眼里。

————————————

朝阳初升。

北城。

李滔一家随着甲长往城内的祠堂赶去。

祠堂是赵安带人建造的,却并非只供着赵家的列祖列宗,整个安奠每家每户的祖宗牌位都供奉在这里,这也是入户安奠的要求之一。

每年礼房都会举行三次盛大的祭祀仪式,清明、中元、除夕各一次,祭祀时按保甲顺序进祠,对供奉的所有牌位行大礼。按照赵安的说法:

这里供着的都是各家各户的长辈,你祭奠他们,他们自然也会在天上保佑你,多了这么多人保佑,你自然会过得更好;反过来,别人拜了你家祖先,你家祖先便得了更多的香火纸钱。这明显一间互惠共利的好事嘛。

若是你心里实在过不去,那你也可以自己私下来祠堂祭奠祖宗,又没拦着你。

祠堂也是赵安推行“大安奠计划”的核心手段,通过统一祭祀的方法来逐渐模糊血缘界限,加深安奠民众之间的联系,最终达成“安奠人民是一家”的目标。

魂穿而来赵安除了熟知历史之外,并没有太多优势,他既不是皇亲国戚,又不是豪门子弟。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面很难出现,他能依靠的仅仅是这安奠的几百户人家,因此他必须尽可能的整合手中的人力物力,将整个安奠拧成一股绳。

万众一心很难,亲人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背叛,何况他人,但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一致对外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也是赵安一直以来,努力提高安奠百姓生活的原因之一,试问:

原本连饭都吃不上的人突然吃了两年肉,他会是什么心情?后来有人想要抢走他们的肉,让他们重新去过那乞丐般的生活,他又会怎么样?

或许之前逆来顺受的他会选择隐忍,孤身一人的他缺乏反抗的实力,然而现在他的身后还有成百上千一起拜过祖宗的同袍兄弟,那么他可能就有了反抗的底气了。

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刺激之下,安奠军民便有了勇气和斗志,望风而降的场景也不会出现。

这便是赵安底气的来源,老朱凭着十八位兄弟建立大明,他老赵即便能力不如老朱,但靠着一城人马,至少也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吧。

————————————

李家三人在保长的带领下见到了管理祠堂的礼房管事赵三爷。

供奉排位的事宜都要经这位管事的手。

此人是赵安的远方族叔,今年五十多了,为人老实木讷却又刻苦能干,便被任命为祠堂管事,孤寡一人的他在此之后才找到老婆。

管理祠堂是件大事,为了确保赵安在安奠的领导地位,赵家列祖列宗的灵位排列在了正中央,还选了目前赵家人里辈分最高的赵三爷做这个管事。

赵三爷了解几人来意之后,当下就为几人做了记录,后将几人带到所属保甲的木架之下,将李滔之父,以及祖父母的灵位放在了架上。

又从一边的柜子里拿出三炷香,在三人跪拜之后插在了前面的香炉之上。

入祠仪式至此结束。

回家的路上,保长又向李滔交代起来:

“中午保里的其他几户会各家出酒出菜为你们接风,这是惯例,可不能推辞。”

“晚辈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