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老孔:我是个好导师
作者:顾屈      更新:2022-06-07 01:28      字数:2619

孔文建的性子,向来就是雷厉风行的。

他一拍板决定后,立马就发动了人脉,找农科院的朋友,帮忙搞来了甘肃、河北、辽宁、山西多地产的小米面、脱壳小米和谷子。

农科院的哥们动作也确实快。

第二天,这些产地不同的小米和谷子,就被送到了喇家村,送到了陈翰手头。

看着眼前这大包小包的黄米黄面,陈翰双眼无神的仰天长叹了一口气。

“老师,这任务我可以接,但是你得给我多安排几个懂行的帮手啊!”

“最好是北方出身的,而且小时候干过家务活,懂得怎么制作面食的!”

“不然我肯定是搞不定的!”

陪着他一起接收这些货物的孔文建嘿嘿一笑:“放心吧,这个课题这么重要,我会给你兜底的。”

“说是让你牵头,难不成老师我还真的就放任不管了?”

“让你牵头做面条复刻的研究,是为你好,给你铺路呢!”

“不说别的,就这个课题,如果你真的能把这面复刻出来,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面能成为铁证。”

“那我们至少也能在《自然》上发一篇论文。”

“一篇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你就算挂个第三作者,别说硕士了,博士都能毕业!”

任何导师,虽然嘴上说对自己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

但是实际上还是会有三六九等的差别待遇。

优秀的学生,能够为导师创造学术价值的学生,自然也同样会被老师另眼相待。

科研路上,师生之间互相扶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那些无良导师,没有任何师德的学术垃圾自然不算的。

反正孔文建不是那种人。

不管怎么说,陈翰也是这碗面的第一发现者。

而且他在来到孔文建手底下读博的这短短几个月里,孔文建对他的观感也非常不错。

在他看来,陈翰是一个非常有培养价值的学生,是值得他花精力帮忙铺路的好苗子。

以后肯定能为考古学界做出不小贡献的!

所以在陈翰提出了《释名》里曾经记载过一种“索饼”的面食制作工艺后,他就顺水推舟的让陈翰来牵头试验了。

不管最终陈翰能不能用小米面粉搓出一碗面条来。

只要他深度参与了,那就会产生研究成果,不管是正确的成果,还是失败的过程,这都是为这个课题努力过了。

之后社科院考古所任何与喇家遗址这碗面有关系的论文发表,陈翰都少不了署名。

别小看这一点好处。

对于一位在读博士生来说,任何一点sci的影响因子都不容错过的!

更何况这种足够颠覆世界考古学界的大发现,陈翰更是能从中捞到非常多影响力好处。

当然,前提是导师愿意给他分润一些利益。

很幸运,孔文建不是那种喜欢吃独食和压榨手底下学生的导师。

不然换一个黑心的导师,可能是陈翰从头到尾都参与到了这个课题中,出工又出力,当牛又做马,但是最终发表的报告和论文却全是导师的荣誉,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国内学术界喜欢这么干的学术导师不是一个两个,一抓一大把!

陈翰过去也没少听过一些其他专业的师兄抱怨,考上研之后每天累死累活,成果还全都是导师的。

现在孔文建如此行为,让他颇为感动。

理论上,孔文建作为第一作者写的论文,是没有陈翰什么事的。

但是他愿意让陈翰署名,这待遇确实很好了。

如果孔文建发的是一篇普刊的论文,那么第三作者的作用确实很小,不会被人在意。

但是发到《自然》上的论文,那效果可就不同一般了,哪怕是第三作者,甚至对评职称都能有影响的。

而且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面,肯定不是一篇论文就能够完事的。

围绕着这个课题,至少能出产五六篇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篇,类似“总纲”的论文,第一作者肯定得是孔文建,陈翰只能挂个三作。

但是围绕着这个大课题,陈翰自己也可以写几篇相关论文投中文核心期刊。

就像他接下来要做的小米面条复刻,整理成论文就足够投到国内的《考古与文物》《人类学学报》《考古》《文物》等期刊。

多的不敢说,至少他的博士毕业问题是不用愁了。

以喇家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性,陈翰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两篇论文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只是他之前完全没想过,自己能上《自然》刷个脸!

导师居然愿意带他装逼带他飞。

这可太棒了!

“老师,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尽快将这碗面给复刻出来!”

陈翰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浑身燃起斗志,大声的向孔文建立下了军令状。

“哈哈哈!好!”孔文建十分满意的拍了拍陈翰的肩膀:“这才对嘛!”

“研究组就由你自己牵头吧,要调谁我都给你批!”

“抓紧进入工作!”

孔文建撂下这话后,背起手迈着领导步,晃晃悠悠的就溜达回了院子里,一副完全放权的样子。

陈翰斗志满满的就将大包小包的小米面粉和脱壳小米、谷子搬回了院子里。

然后,他就立马行动,找上了苏飒、庄云鹏、张健波,还有另外两个同样在社科院考古所读博的汪维达与林雅,邀请他们加入课题。

没办法,陈翰作为一个刚加入社科院考古所的新人,实在是也指挥不动所里那些专业的考古学者。

而且既然这个课题是他来牵头,肯定不能再找几个比他的来头和地位都要更高的前辈吧。

不然这谁领导谁啊?

陈翰只能找自己熟悉的,以及其他同样是在社科院考古所读博的年轻人了。

不过还好,做面条这事也不需要多深奥的学术水平,需要的是脑袋灵活的,年轻人反而更有优势呢。

陈翰找上几人,只是简单的邀请了一下后,他们就立马欣然同意了。

这种做成了可以轰动国内考古学界的课题,让他们做负责人牵头,那压力确实太大了,大家都不敢。

可是只是参与其中作为课题小组的研究员,那可就没啥压力了。

典型的低风险高回报的事情,谁不乐意啊?

于是,一共六个人的“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就这么顺利的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