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午,刘表和蒯良率领的大军就已经浩浩荡荡出城,准备支援江夏去。
而目睹了全过程的马良和赵云自然也是大喜过望。
看来刘表真的很重视这场战争啊,甚至不惜自己的老骨头舟车劳顿,也要亲自前往江夏。
要知道,这老头可是足足好几年都没怎么出过他的州牧府邸了。至于现在整个襄阳,也就全部交给了蔡瑁一人了。
与此同时,苏墨的船队距离襄阳也没有多远的距离了。
一路上,苏墨也是所向披靡,很多港口在他神威大炮齐齐发射几轮之后,就被瞬间摧毁。
“主公,襄阳那边传来消息,刘表亲率五万大军前去支援江夏!”贾诩拿到了赵云那边传来的消息,也是第一时间就拿来交给了苏墨。
看着手上的军报,苏墨也是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马良这件事情做的还算不错!
虽然他们现在只有三万多人,襄阳城的人数肯定要比他们多得多。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苏墨就不敢动襄阳这块硬骨头呢。
说实话,他还有点子害怕万一打江夏的时候,襄阳和江东一起出兵的这个情况呢。
现在只需要等到张辽那边的军队就位,牵制住文聘和刘表二人,他就可以放心进攻襄阳了。
只是苏墨没想到,之前他埋的一个伏笔,就恰恰帮助他极为迅速的拿下了襄阳。
襄阳到江夏也不过只有两天的行军路程,而一路上,张辽按照苏墨的指示,也是沿途一路派小股副本去袭击刘表的支援部队。
这也同时让刘表和蒯良更加确定,此番他们大军的主要目标,就是江夏。
至于襄阳城里面的蔡瑁,这几天也是山中无老虎,老虎称大王。
现在作为整个襄阳城里面最高的行政长官,蔡瑁也是狂妄异常。
甚至这几天,蔡瑁家的门槛都被襄阳的各大高官给踩破了。
送礼的送礼,送钱的送钱,甚至还有送娇妻美眷的。
总之这些天下来,蔡瑁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得意极了。
而苏万,自从上次和蔡瑁见面之后,也是一直默不作声的不说话。
在很多的时候,他也并不擅长一些阿谀奉承,得到了一个中郎将的官职之后。
他也没有特意的去巴结一些襄阳的高官,这也导致他一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甚至一直到现在,他连刘表的面都没见着。
但是他却一直为了之前的,蔡瑁承诺他这次打仗让他当先锋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
他每天都在积极的训练自己手下的兄弟,争取尽快让他们成为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
可以说,除了晚上睡觉,他心中的念头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杀了苏墨报仇!
.......
翌日清晨,昨晚酩酊大醉的蔡瑁刚刚从床上起来,甚至还来不及洗漱,一名斥候就匆匆的冲进来了。
“都督,不好了,貂蝉亲率三万大军,已经从襄阳港登陆,并且一众港口,都被摧毁!现在距离襄阳城,没有三十里的距离了!”
蔡瑁顿时吓得从椅子上掉下来,整个人也是瞬间清醒了过来。
不是说这次的战略目标在江夏吗?
咋貂蝉还能亲自带兵来襄阳?不过唯一一个让他还能接受的消息就是,苏墨这次只带了三万人。
而襄阳城池里面,还有足足七万可以调动的士兵。
这也让蔡瑁可以微微喘了一口气。
苏墨带着兵马,很快就来到了襄阳城。
而在蔡瑁的调动下,此刻的守城事宜也已经准备了一个七七八八。
而苏万嗅到了风声,也是第一时间就来到了正面战场。
看到了熟悉的身影,蔡瑁心里顿时大喜过望。
你不是喜欢当卧底!老子就让你去!
“苏万,敌人现在大军压境,该你表现的机会到了!”蔡瑁拍了拍苏万的肩膀,轻轻的对他说道。
顿时间,苏万的胸中涌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得令!”苏万朝着蔡瑁一跪,然后提起手中三叉戟,翻身上马,直接出城。
而苏墨和贾诩此刻也正骑着高头大马,默默的注视着襄阳城的情况。
看到出来的人,俩人都有点不可置信的揉了揉眼睛。
“可是我们前几日打的那个贼首?”少顷,苏墨只能默默的扭头询问身旁的贾诩。
后者也只是默许的点了点头。
现在张辽去江夏了,赵云此刻在襄阳城里面,军中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了。
“末将愿往!”这时候,一路一来,因为晕船都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徐庶忽然跳出来了。
这家伙,只要到了陆地上了马,就是整个军营里面的开心果。
本来苏墨是想亲自去会一会这个“老朋友”的,可是徐庶既然请战了,苏墨也不好拒绝他啊。
万一自己被他拒绝了,这小子肯定又要扯着自己的耳朵絮絮叨叨半天。
“去吧!”苏墨也正好想考验考验自己的这个小弟的武功到底在一个什么水平,于是就点了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乎,徐庶笑嘻嘻的提起长枪,翻身上马,准备与苏万对阵。
战斗一触即发,二人虽然都算不上是什么一流战将,但是武功水平却都不差。
但是还是经验老道的苏万率先嗅到了机会,瞅准机会,一个横扫打算劈翻奔驰的徐庶。
可是徐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闪身躲过了这个差点将他拦腰斩断的一击。
随后徐庶又仗着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很快就予以反击,并且给予当头棒喝。
要知道,张辽和赵云两位老兄都是用长枪的,在他们的教导下,虽然不能完全掌握真谛,但是好歹也算是领略了一些的。
尤其是突刺这一招,他当时可是足足练了两个月,甚至连赵云当时都赞叹他这一招用的炉火纯青。
“开场就放大杀招啊!”苏墨站在远处,也是津津有味的观察着战场,此刻顺势点评道。
贾诩点了点头,对于这个切入点时机的掌握,徐庶还是处理的比较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