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兖州煤业
那老鼠胡子税吏,听到“鲁王府”三个字,登时心中打个激灵,再细品“我家自己的灯”这句信息量颇大的话,他赶紧卸下最后几分倨傲之态。
“敢问尊驾是?”
郑海珠道:“路引上都写着呢,我姓郑,这位公子姓吴,我们就是江南的寻常人家。此番王妃芳诞,正逢家里工匠琢磨出了新鲜的灯彩,我们就送过去,顺道也把族人收来的杭锦浙米,运往北边的铺子里去。后者确是货品,倒也不须瞒着税爷。”
老鼠胡子挤出一丝笑容道:“非是在下为难几位,实乃职责所系,咱给朝廷办差,不好糊涂。再与尊驾多问一句,鲁王府那边,来接洽诸位的是……?”
郑海珠落落大方道:“是王府的长史张老爷,浙江山阴人氏,我乃张家表亲。”
老鼠胡子每天蹲在钞关,往来各色人等,老实的、刁滑的、胆小的、蛮横的、高贵的、低贱的,他什么样的没见过。
眼前这女子,身上一套上乘衣裙,起码就值二三十两银子,言行举止也带着雍容朗阔之气,的确像惯与贵人打交道的。
郑海珠瞧出老鼠胡子的汹汹气焰已灭,遂转了愈发温和的口吻,低声商量道:“众目睽睽的,税爷已和手下上了我们的船,空手而归,教后头的船看见,自是不妥。劳烦税爷填一张公据,我让伙计按着数字交上。”
老鼠胡子闻言,大喜。
这台阶搭得痛快,自己还不赶紧下来,
他与跟班耳语几句,那跟班麻溜儿地上岸,须臾间便带回一张写好数额的税契。
郑海珠一瞧,三十两。
行,这个数字还算公道,应是将逐级官吏要贪污的水份挤掉了。
“许三,交税,将公据收好,别忘了谢谢税爷。”
许三照办,最后一个动作,自然是将方才从甲板上捡起来的几颗碎银子,塞回老鼠胡子的袖子里。
……
郑海珠这回离开江南北上,与吴邦德从登州渡海、去辽东见毛文龙,的确只是第二站。
第一站,正是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兖州鲁王府。
夏月里,郑海珠从张岱处再次确认他父亲张耀芳仍是鲁王府的长史时,就在自己的出差计划中放入了这个行程。
“我是要把买卖做大的人,少不得有船常在运河走,鲁王府离运河的济宁关不远,张公子,请令尊引见引见。”
郑海珠说得直接,张岱亦不推辞,还帮着出主意,言道今岁深秋恰好是鲁王妃三十岁的大生辰,自己可以写信给父亲,就说特聘山阴巧匠制作了浙地特色的贺寿灯彩,委托郑姑娘护送上门。
郑海珠大喜,盛赞张岱的法子好,透着权贵们极爱的雅趣,显得登门拜访十分自然。
于是,她在安排好松江火器坊和镇江保险社后,踌躇满志地向明帝国的宗藩,迈出探路的第一步。
宗藩是明帝国一个庞大的群体。
朱元璋三百年前打下江山,将子孙分封各地。
其中的鲁藩,可说是低开高走的一支。
初代鲁王,乃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
朱元璋很喜欢朱檀,所以将他的封地定为离南京不远、扼守运河要道的兖州一带。
然而朱檀到了兖州后,却痴迷长生不老的迷幻故事,在一群游方术士的忽悠下,服下许多丹药,不到十八岁便几乎双目失明。
骗子们害怕了,只能继续瞎编,谎称如果集齐九百九十九条男童的“命根子”,炼制成药丸,鲁王吃下去,视力就能恢复如初。
朱檀和王妃汤氏,于是在府中搭建游乐场所,以与民同乐为由,从穷苦百姓家和山东驻军的家中,诓来幼龄男童,阉割、取下生殖器后,再将孩子们放回。
这事儿干得实在过于丧尽天良,山东军民很快聚集到巡抚衙门喊冤痛哭。
巡抚上奏后,朱元璋气到吐血,朱笔御批道:“这夫妇两个,死罪绝不可逃,合当凌迟信国公女(即鲁王妃)。”
此话,当然是为了平息天下人怒火而说的。事实上,由于信国公汤和是朱元璋起于微时的兄弟,天子并未真的活剐了信国公的女儿鲁王妃,而是密令鲁王妃自尽。
至于朱檀,很快也在重金属爆棚的丹药的作用下,一命呜呼。
朱元璋给这位初代鲁王,赐了个恶谥,“荒淫无耻、荒诞昏聩”的“荒”,以平鲁地民愤。
不过,鲁荒王之后的几任藩王,口碑都不错。
而如今任上的鲁王朱寿鋐,也就是张岱父亲张耀芳的雇主,将一直活到崇祯年间。
这样的人脉,在郑海珠眼里,怎能不去尝试发掘一下呢?
更何况,她这个穿越前经常满仓能源类股票的小散户,对于鲁王府所在的“兖州”,若毫无联想,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
“郑姑娘,这淮安往北,就有不少民户开采的小矿,只因前些年矿税太监横征暴敛,基本都荒废了。”
船行出淮安钞关后,吴邦德踱到郑海珠身边,指着远处平原后的方向说道。
在镇江出发前,郑海珠已将行程与吴邦德说了。
和张岱这样普通的资方比,吴邦德是郑海珠更为看重的并肩作战者,她自然对吴邦德交底更多。
所以吴邦德清楚,郑海珠去结交鲁王府,实则是看重兖州的一种资源:煤。
吴邦德原本生长在蓟辽,少年时于京师也住过一阵,对煤这种燃料,倒是比江南士庶熟稔许多。
他很肯定地告诉郑海珠,朝廷在挖煤的事上,管得不紧,大明的官采煤窑很少,即使在北京的西山、门头沟一带,九成的煤窑也都是民间自采。
同时,他甚至能从所见所闻的技术层面,与郑海珠说叨说叨,小煤窑如何通风、如何用毛竹排出毒气(即瓦斯)。
不过,吴邦德之前从不知道,兖州有煤。
此刻,郑海珠转过头,对着吴邦德道:“对呀,你看,淮安靠近徐州的地方有煤,西边河南有煤,山东博山一带也有煤,兖州在这三处包围的中心,为何就不会有煤呢?在我想来,煤定是有的,无人开窑的原因,估摸着有两个。”
吴邦德道:“何解?”
郑海珠道:“第一,彼处地势优越,冬月反倒比江淮还暖些,皮实抗冻的百姓,不像京师民众那样,冬月里需要烧煤取暖,王侯与富豪人家,虽娇贵些,但不缺银子,自去买上好的木炭;第二,鲁府和孔府都在兖州,我在松江便听山东过去的说书人讲,鲁地藩王们和衍圣公们(指孔子家族嫡长子孙的封号),挖个池塘养锦鲤,都当作大事,生怕惊了龙脉文脉的。”
吴邦德听了,浅淡一笑:“什么鲁王府、孔府的,排场有万岁爷大么,西山大小煤窑,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也未听皇帝说搅了龙脉。”
郑海珠也笑。
她颇为欣赏吴邦德的一点就是,此人对所谓权威、习俗与套路,常有种不买帐的本能反应。
某种程度上,张燕客与他有点像,但张燕客不像吴邦德那样年轻轻的就看过江湖险恶、军中寒凉,所以若非到了亡国的最后关头,安然于锦衣玉食的张燕客,是不会有吴邦德那样的闯荡历险之志的。
郑海珠很快收了笑,对吴邦德道:“芝龙与我说过,濠境弗朗基人的火炮厂,常为燃料头疼,因熔炉需要煤,而广府的煤,须从江西运入,比他们从倭国购买铸炮用的铜料还麻烦。现下我们在松江要开火器厂,想要大量买煤的话,兖州拉到济宁钞关、顺运河而下,是最方便的。”
吴邦德了然。
郑海珠他们要造炮,吴邦德和义父戚金都明白,乃未雨绸缪之举,颇为认可。
吴邦德只没想到,郑姑娘已盘画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就像当年祖父带兵打仗,大营扎在何处,粮草辎重存于何地,夜不收遣往何方,都须深作思谋。
郑海珠这种带着军旅气质的风格,让吴邦德觉得十分亲切。
“去兖州看了再说,”吴邦德在语气里添了些鼓劲之意,“朝廷缺钱,宗藩的花销也成了屡被诟病之事。西山一个小煤窑年利都能有五千两银子,兖州的地下若真有煤,鲁王府又不傻,会置聚宝盆于不顾么?”
郑海珠点头:“届时你也不必披露是戚家军的后人,便说是陪我跑买卖的掌柜,与鲁王府上下,吹吹京师西山的盈利盛况。”
言罢,郑海珠离开甲板,去船舱把那身颜思齐最早时候送的昂贵织金马面裙换了。
这套忽悠沿途税吏的行头,还得去鲁王府给她撑场面,不能弄脏。
吴邦德转了个身,仍是背袖而立,似在抬头仰望船家拨正竹帆,实则趁着目光落下之际,望向郑海珠的背影。
在淮安钞关与税吏周旋时,吴邦德乍见郑海珠穿着锦衣出现,曾有瞬间的恍惚。
他想起了另一位女子在他记忆中的最后一面,也是穿着绣花比甲与镶有金边的马面裙。
义父在旁边笑呵呵地夸赞:“从前看阿梅,是个假小子一般,跟着邦德掏鸟窝逮蛤蟆,如今女大十八变,好一副花容月貌。我们邦德真有福气。”
三年来,这个场景,时常出现在吴邦德的眼前,像冬月的冰凌,在他心底深处猛地扎一下。
剧痛甫定后,吴邦德觉得,只有在剩下的漫长岁月里,献祭自己的孤独哀凉,才会好受些。
他站在甲板上出神,直至看到郑海珠又钻出客舱,一身暗色布裙,走到许三身边,讨论着到济宁钞关后怎么卖米。
她不是她,完全不是。
吴邦德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