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来了
作者:公明哥哥不理我      更新:2023-10-23 02:58      字数:5056

第185章来了

“啊啊啊!刘一菲和何华的互动真的甜到我了,我就说他们两个很配吧。”

已经上大三的刘瑶正开心的和好友陈钰磕着偶像的cp,她的话又密又急,不时还带着激动的尖叫,让电话那头的陈钰一阵好笑。

她俩是从《风犬少年的天空》时期开始关注何华的,那部小说仿佛就在写她们身边的故事,里面很多行为让她们感到似曾相识,给了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她们很多感动。

直到现在四五年过去,偶然间重新翻看,仍然觉得那是部很好的作品。

后面的《w两个世界》、《长安十二时辰》以及每部电视剧她们都有在关注,对能创造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何华,她们是非常仰慕的。

所以当偶像带着女友上节目,她们也是第一时间便关注了,节目中间广告时间都忍着尿意不去上厕所,就是怕错过重要环节,现在节目看完,果然没让她们失望。

刘瑶说完了,发现好友半天没回话,有些不满:“喂喂,你有在听吗?”

陈钰听见这话赶紧把手机拿近回应:“我在听,我在听,我也觉得他俩很搭。”

“刘一菲长得漂亮,何华有才,郎才女貌这个词就是形容他们俩的”

听了好友的话,刘瑶表示:“这还差不多!”

“诶对了,大年初一下午没事,咱俩去看《那些年》吧,听着应该挺好看的。”

“额”

本来这是正常的安排,她俩是关系非常要好的闺蜜,大学不在一个城市,老见不着面,所以每次回来后只要没事就总约在一起,可这次陈钰竟然犹豫了,她竟然犹豫了

刘瑶有些懵,一想到这个过年这个日子,她瞪大眼睛,声音高亢:“陈钰,你别告诉我你有男朋友了?”

“没有,没有。”

“那你是什么意思?”

陈钰解释:“就是还在考察阶段,还没确认关系呢,他前两天就说要约我去看电影”

“还在考察”刘瑶眼睛转了转,突然有个主意:“那这样,那天我去帮你看看,把把关,我看人可准了,我跟你说.”

陈钰有些不太情愿,但又不知该怎么拒绝,心里突然对偶像有点小埋怨,干嘛要把电影放在那天嘛,真讨厌。

有人关注两人的感情和事业,也有人关注何华的剧本价格。

“天呐,15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近千万,他的剧本这么值钱的吗?”

“好剧本是这样的,在好莱坞,这还只是一般价格,五六百万的也有不少。”

“一个剧本多少字啊?好写吗?”

有懂行的网友做出回答:“一个剧本大概四万-五万字,好不好写,看你是用来干嘛的,你要放在一边做梦,那你只要写就行,你要想卖出去,并且还是以一个不错的价格卖出去,可就不好说了。”

“那算下来一个字就要二百块左右了,真踏马赚钱”

下面随即有网友嘲讽道:

“别嫉妒人家,那是人家有这个本事,你想想华国有那么多编剧,他们的剧本有卖出去的嘛?难道是这些人看不上美元?还是不舍得把自己的故事拿给外国人?都不是,是人家看不上。”

这话打击面太广,说的好像其他人都不如何华一样,瞬间引得无数网友在下方争论。

这个人也是无心的,随口一说,用来表达下对何华的敬佩,没想到会引发后面一系列事情。

就在媒体争相报道‘河流’感情、‘河流’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那些年》以及好莱坞重金购买何华原创剧本的时候,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越来越多的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对何华予以盛赞:

【华国编剧第一人】

【天才编剧,中戏骄傲】

【历数让何华走向神坛的那些作品】

【神仙姐姐刘一菲配不上他!】

这些文章写的那叫一个露骨,差点把‘四千年一遇’这几个字贴在何华的脑门上,至于为什么是四千年,而不是五千年,何华也不太清楚。

“这是你们买的通稿?”刘一菲早上出去买个早餐的功夫,就刷到了一大堆这样的信息,回来就拿给何华看。

“没有吧。”何华也不敢确定,他拿起手机打给黄兰询问。

黄兰矢口否认:“没有,不是我们。”

“那怎么有这么多夸我的新闻呢?而且夸得也太过了吧。”何华皱眉疑惑道。

“咱们国家就这样,总是要追求影响力,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漂亮国电影业在国际上有绝对主导权,被它认可就相当于被世界认可了,就和那些导演不停追求欧洲三大和奥斯卡一样,甚至有些明星在国外拿了野鸡奖项回国大肆宣传,用来提高身价,国人就认这个。”

黄兰让何华不用在意,习惯就好。

何华有些无语,不知该如何说这种行为,想要批评,估计自己还不够格,而且自己现在是获利方。

只能告诫黄兰让他们多注意、控制下这方面言论,别太过了。

黄兰嘴上嗯嗯啊啊的答应了。

只是在接下来的时间这种舆论仍在持续发酵。

接着在网上,突然出现了一批人,自称是何华的粉丝,先是给何华冠上了‘内地第一编剧’的名头,之后又打着何华的旗号四处引战。

他们在之前与何华有过小摩擦的陆钏的微博、博客下进行嘲讽,让他去好莱坞卖个剧本再说话;还有对其他一些编剧老师也是极尽嘲讽。

反正就是怎么给何华招黑怎么来。

这中间兰小龙还给何华打过一次电话,委婉的提醒他还是要低调,尽量约束下粉丝的行为,那些前辈老师人脉还是很广的,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的好。

把何华郁闷的够呛。

何华这才意识到不对,赶紧再次打给黄兰。

“有人买了水军,但具体是谁我们还没查到.”

其实不用查也能大概猜的出来,无外乎就那几家:华艺、博纳、英皇等电影公司,当然最大可能是华艺兄弟,市场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他们就少吃一块。

更何况佑华娱乐已经在电视剧领域吃的满嘴流油了,要是再让它跨过来,那还得了。

再加上他们和何华之前的矛盾,有理由怀疑这次是他们在操作。

当然也有可能是同期的那几部电影的出品方在搞事,反正目的都是一样。

为了在关键时刻搞臭何华,不让《那些年》拿到好的成绩。

“现在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吗?”何华捏着眉头,连续两天大夜拍摄,他有些精神不济。

黄兰最近对这群水军也很头疼,主要这群人也不诋毁你,贬低你,让他们想告都没法告,感觉有力无处使:

“新浪微博这边答应帮忙禁言,对一些用户进行限制,但其他像论坛、贴吧、博客这边不太好搞定。”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群水军披着何华粉丝的外衣去搞事,最后一切后果都要何华承担,这就很无奈。

尽管何华微博和博客都在澄清最近的事,表示有人在故意搞事,不是他和他的粉丝做的,但丝毫没起到什么作用。

眼看着舆论风向越来越不好,已经有人开始厌烦何华这个名字,开始抵制电影《那些年》。

2月5日,何华发表了一篇长文在新浪微博上,内容主要就是几个方面:

首先,回顾了一下这次事件,从开始登上各种媒体做电影的宣传,到后来因为好莱坞收购剧本出圈,获得一些热度,然后就有人开始浑水摸鱼,收买水军、媒体对他本人进行捧杀。

这里何华表示自己几斤几两他心里清楚,从没有把自己看的多重,甚至自曝自己剧本的缺点,比如文学性、思想性就差很多,尤其是跟其他前辈相比,他列举了述评、刘震云、刘恒、邹静之、刘和平等前辈的作品。

对比完又继续说回这个事,这些水军以他粉丝的名义开始到处批评这个、嘲讽那个,煽风点火,为的就是让广大群众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对他感到厌烦,从而抵制他的电影。

何华用比较泄气的语气表示: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难道要和他们一样给水军钱吗?那不成‘保护费’了吗?我们做不到。并且也无力扭转自己在黑粉心中的形象,所以他们成功了。”

“只是请不要得意,这种手段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好的作品、用心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埋没!”

哀兵必胜,先吸引一波路人的好感再说。

说完这些他宣布从即日起,不再使用微博以外的社交平台,并且会联合微博官方开启粉丝实名认证,认证后不仅会有专属的粉丝昵称、等级,未来还会有粉丝圈子(超话)等功能方便大家与偶像沟通。

这些是何华他们连续几天视频会议讨论出来的办法。

通过这样的双重认证,提高准入门槛,水军最害怕的就是暴露身份,而且依赖低成本大量注册账号,现在实名认证一出,再加上粉丝认证,短期内水军就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嚣张了。

实际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水军这东西非国家大力整治是解决不了的。

何华这条微博一出,倒是让无数人相信了之前那些人真的和何华没关系,毕竟因为他们,一个经营了三四年,点击量上亿的博客说放弃就放弃了。

同时陆续有人开始为何华发声,比如张国力、兰小龙、高满堂、王智文、辛百青朱园园等人,说他性格很开朗,不是那种故意挑事的人,希望大家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影响到。

只是你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吗?并没有。

2月7日,在《那些年》的首映礼上,当到了互动提问环节的时候,有媒体直接开始攻击性的提问:

“何华,作为编剧,你如何看待代笔和挂名这类行为,不觉得这是抄袭、剽窃吗?”

看何华皱眉,主持人想要转移话题,只是现场的媒体太多,闪光灯一片,让他有些发怵。

何华没纠结,他猜到了这个记者的用意,他只是考虑该怎么用词:

“代笔是个蛮古老的行业,甚至有人说,有了文字也就有了代笔。”

“代笔的作用有很多种,有时候,代笔的责任只是润色编辑草稿或基本完成的手稿,而书籍或文章的框架、创意和主要文字来源于责任作者本人,这些在你们这个行业应该挺常见的吧。”

那个记者表情有些尴尬。

“还有代笔是需要根据作者提供的思路和经历,完成主要的创作任务。”

“这在编剧这个行业很常见,主创编剧写出大体框架,然后找人填充细节,我想你问的应该是这个。”

记者小姐见不得何华这样淡定,继续言语犀利的追问道:

“您不觉得这在剽窃他人的创作成果吗?付出远超出您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却连个署名都得不到!”

“还有,我听说在您的公司,所以编剧想出头,必须写个你满意的剧本挂您的名字,才有机会,《蜗居》就是这样来的,是真的吗?”

这句话说完现场一片哗然,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立即兴奋起来,但这类人很少;大部分人早就熟知这条潜规则,只是没想到会有人选择用这个作为攻击人的武器。

还别说,让不熟悉编剧、作家行业的观众听到这些话,很可能会把何华当作剽窃他人成果、以权谋私的小人。

民众很吃这一套,因为何华公司的那些编剧员工和何华比起来,那是标准的弱势群体,所谓谁弱谁有理,这事就是何华不对,他一定是在恃强凌弱。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这种固有观念不好打破,所以何华如果今天处理不好,那明天估计就要声名狼藉了。

何华突然想好好聊聊这个事了,他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让舞台上的人先下去,好像做手机、电脑新品发布会一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其实这位记者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之前大一也有这个疑问,我们有能力写出好的作品,干嘛要署别人的名字呢?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全成就了别人,这怎么能行呢?”

“后来,我心甘情愿的舍弃署名权,知道为什么吗?”

台下众人摇头。

“因为署名的话干的活基本上就是义务劳动了,新人嘛,谁会给你那么多钱,给你个机会就不错了。”

“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还不如拿一笔钱有意义,因为我要生活!”

“真的,这一行新人太难冒头了,跟写作水平无关!就像《潜伏》,如果当时不是我已经有了名气,没人会正眼看我的,说不定我现在也在哪个角落帮别人代笔呢。”

又是一片笑声响起。

“再说说《蜗居》这个事,其实我也挺苦恼这个事情。”

“你们要知道,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剧本的好坏并不是他们决定投资与否的必要条件,不是核心,也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绝大多数编剧,他们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一般剧本买出去,最后成什么鬼样子他们也不在乎,即便在乎,也无能为力。”

“因为谁都可以动他的剧本,不懂行的投资人、导演、演员、甚至是制片人,只要在剧组稍有点话语权都能当编剧。”

“可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啊,真的可以这样吗?”

“《蜗居》挂了我的名字,先不说经济上的利益,就说变动,滕导后期想要修改剧本,我说不行,这才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版本。”

“另外,你也可以打听下,《蜗居》之后,圈内人都知道了他们几个编剧的名字,这才有了《浮沉》,以及接下来的《番号》。”

“这一行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