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张言希就没干别的事,就在那赏心悦目了,看这位机器人帅哥,做饭,工作,鬼迷心窍的她,还在网上下单了几幅眼镜,眼镜框,还有带链条的,想象是一片美好啊!
……
“大家今天早上好!”
独孤皇后:早上好,张姑娘!
马皇后:早上好,张姑娘!
武则天:早上好,张姑娘!
……
“今天就是第五,六位皇帝的排名了,不知道大家心里有没有人选呢?我们今天先聊聊这第六位皇帝!”
雍正:别人不好猜,我到能猜出一二,这始皇帝没得说肯定是第一,这二三四我觉得是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这几位,排名就不清楚了,这五六位置,我觉得是汉高祖和永乐大帝,哪个第五哪个第六可就不好排了!
刘邦:你这个雍正我看带的是大清的牌子,你比那个康熙强,几次发言都有点水准!
雍正:汉高祖高看了!
朱棣:本人也觉得能上榜,那这位雍正皇帝,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就不知道我老朱排的是六还是五,我想我应该是第六吧!
朱元璋:排第六也是相当不错了,我大明入两个前十,不错,真不错!
刘启:那我大汉是不是入了三个,这可真给大汉长脸了!
曹操:厉害了!要是这雍正说得对,这大汉可不是入三个吗!
杨坚:这大汉确实强!
“雍正皇帝其实都说对了,就是不确定排名而已,那我们就聊聊第六位杰出皇帝——永乐大帝朱棣。”
“这位皇帝,大家也是了解不少了,那也就主要说功过。”
“永乐大帝也是一位富有争议的皇帝,在你们眼里这皇帝的能力看的就是功绩,朱棣虽然有过,但功大于过,这是荣耀。”
“而我们后世人呢,虽然功绩很重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是“遗产”,为什么我经常称朱棣为永乐大帝而不是明成祖,这源于朱棣的一份成就《永乐大大典》。”
“《永乐盛典》是朱棣的一个成就,为后代的历史考究和文化遗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永乐大典》汇集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涵盖的内容和知识甚广,而朱棣汇集《永乐大典》的初衷是彰显国威造福后人,而这部巨著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朱棣的理想和目标。”
“然而朱棣给后世留下的“遗产”还不止这一个。”
““翻修长城”是朱棣在位期间为种花国为后代做出的另一贡献。”
“我们都知道始皇修建长城,但其实我们那天在京都所看到的大部分是“明长城”,也就是朱棣在位期间翻修过的长城,其工作量之大是始皇修建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如果没有这一举动,或许当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残破的瓦砾和风吹遍野的尘土。”
“如果说秦始皇“生下”长城,那朱棣就是将其养大成人的那个角色。”
“其次,就是大运河,我介绍坑二代隋炀帝的时候说过,这条大运河,用了没多长时间就堵了。”
“朱棣后来疏通了大运河,也被后人们评价为“善举”,虽然其初衷是为了让运往bj的粮食和物资能够顺利且快速的达到,但这一举动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其对种花国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三点主要说的是对后世的影响,要说皇帝排名,看功绩,这光武帝和永乐大帝肯定得换一换了,永乐大帝的过,还是很多的,要是看“遗产”那朱棣排第六也是没问题的。”
“我们在来说说朱棣执政期间的政策。”
“朱棣登基后,建都于bj,差点把这个忘了,朱棣留下的“紫禁城”也算是“遗产”。”
“上位之后呢,就开始征战蒙古巩固明朝的中原地位,占领安南扩大中原领土。”
“同时,在官僚体制上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让朝局形式更加稳定。”
“打仗什么的等会在好好聊聊,我先说个总结。”
“朱棣最大的政策,应该是外交这方面。”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继续延续朱元璋时期的民间“海禁”政策,并恢复明州、泉州、广州三个市舶司的管理,并对海外各国敞开大门以欢迎各国想明王朝朝贡。”
“朱棣规定“诸藩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
“除了继续延续贡赐贸易,朱棣主动派遣郑和下西洋,大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关于郑和下西洋无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说法,还是由于明成祖因觉得自己的帝位取得的不够光彩而宣扬君威的说法,个人认为或许都多少有其道理。”
“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无疑是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我现在就主要想讲讲郑和下西洋这方面,这段历史对后世影响也是颇深的。”
“郑和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明州,回族人,祖上四代信奉伊斯兰教。”
“郑和幼年,明军攻入云南时被俘,成为太监被送到燕王府去侍奉当时的燕王朱棣。”
“后来燕王起兵靖难,郑和随成祖出征,屡立战功并被赐姓“郑”。”
李隆基:我*!这位还是太监呢!
程咬金:一个太监对后世影响大,这很难想象!
“明成祖即位后,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受命带领庞大的舰队出访西洋各国。”
“朱棣选择郑和出访西洋各国也是有原因的,要不然也不能是一个太监出使各国。”
“别看郑和是个太监,人家军事经验很丰富,而且骁勇善战,还有郑和信仰伊斯兰教,更方便出访伊斯兰教国家,郑和入宫后,受到影响后同时信仰佛教和道教。”
“明代时主要以婆罗洲为界,文莱以东称为“东洋”,文莱以西成为“西洋”。”
“这样一来郑和就被任命为出使西洋的正使,率领使团从永乐三年开始到宣德八年,先后七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