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河套布置
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更新:2024-02-09 03:55      字数:2321

第209章河套布置

翻越陇山,即是关中。

这条道路桓熙已经走过许多遍了,每一次,都有邓遐陪伴。

今天也不例外,桓熙与邓遐一前一后走下陇山,桓熙突然问道:

“应远,你追随我有多少年了?”

邓遐不假思索道:

“自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梁公兼任益州长史,蜀郡太守以来,末将侍奉梁公已有八年。”

桓熙点点头,感慨道:

“八年,弹指一挥间,这些年来,你我二人形影不离,桓某已经做了父亲,而应远如今也步入了壮年。”

古人以三四十岁的年纪为壮年,邓遐二十出头追随桓熙,如今已年满三十。

桓熙以形影不离来形容二人的亲密关系,倒也没有说错,在他组建郎卫之前,一直是邓遐贴身保护他。

无论桓熙是往建康接受梁州刺史的任命,还是离开关中,前往江陵完婚,都是邓遐陪伴着他。

每逢征战,邓遐更是作为先锋大将,从未缺席。

邓遐坦诚道:

“不瞒梁公,八年前,末将被梁公讨要到麾下时,内心其实多少有些忧虑。”

桓熙并不生气,他笑道:

“但你终究留在了我的身边,与我朝夕相处。”

邓遐当初之所以担忧,桓熙心里其实也清楚,自己彼时还是少年,而桓温春秋正盛。

一旦桓温高寿,而桓熙迟迟不能掌权,邓遐跟在桓熙身边,必定难有作为。

同时,邓遐是一员战将,以勇锐取胜,就怕熬到桓熙掌权时,一身气血早已衰竭,不能为自己博取功名,为子孙挣下富贵。

邓遐坦诚道:

“末将当时是楚公的部将,楚公有命,即使不愿,也当遵从。”

桓熙颔首,明知故问道:

“应远可曾后悔?”

邓遐展颜笑道:

“如今只恨投效太迟,落后于人。”

邓遐所指,自然是落后于最先追随桓熙的郗超。

山路上,回荡着桓熙爽朗的笑声。

待行至山脚,桓熙与邓遐依依惜别,苦笑着叹息道:

“不曾想,我与应远,居然也会有分开的一天。”

邓遐同样难忍离别时的愁绪,红了眼眶:

“末将不能侍奉左右,还请梁公务必保重身体。”

二人别过之后,桓熙自领近卫义从与关陇突骑回师长安。

而邓遐则统率乞伏骑兵与百保鲜卑前往银川。

今后他也将留在银川,负责百保鲜卑操训的同时,镇守西套草原。

桓熙在离开凉州以后,听说了包括桓温光复洛阳在内的许多消息,但最让他重视的,还是苻建控制了代国。

过去,有代国在侧,苻建难以二度入侵河套地区。

如今代国臣服,不仅增长了虞国的实力,河套也不再安全。

桓熙不可能和过去一样,委派文官镇守银川,必须要有一名大将,能够在苻氏入侵时,稳住局面,等待援军。

无论是对桓熙的忠诚,还是在匈奴、鲜卑部落中的威望,邓遐都是不二之选。

况且桓熙还准备以邓遐统率百保鲜卑,若是换了他人坐镇,难免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此时,梁国工部尚书车胤已经被调往银川担任右辅一职。

过去,银川单于台真正管辖的也就只有生活在西套平原上的铁弗匈奴,因此,派遣一名左辅即可。

可随着桓熙将鲜卑破多兰部、乞伏部,以及百保鲜卑的家眷先后迁往西套平原,这里不再是地广人稀的景象,也就需要增派一名右辅与左辅索遐共同管理单于台的日常事务。

车胤才学出众,深得桓熙看重。

他出自官宦之家,年少时家道中落,买不起灯油,于是就在夏夜里去捉萤火虫,借着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里的十二字,就是在讲车胤的故事。

此前被桓熙迁往河套地区的鲜卑部落已经由索遐、车胤妥善安置。

其中,鲜卑破多兰部的六千余帐被安排在了地斤泽(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

后世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尚未完全形成,至少在宋代以前,地斤泽还是荒漠中的一片大绿洲。

北宋初年,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就是带领部众逃入了地斤泽,凭借着周边沙漠的保护,以地斤泽作为根据地,辛苦经营,最终为李元昊在后来称帝建国奠定了继承。

而乞伏部四万帐则被安排在了高平川。

高平川即后世清水河流域,位于西套平原南部,西晋时,结鹿部七万余帐就是生活在高平川,只是后来被乞伏鲜卑驱逐。

以高平川的水草,养活四万帐的乞伏部鲜卑人,自然是绰绰有余。

至于百保鲜卑,一如桓熙此前所承诺的那样,将他们安置在了水草最为丰美的银川。

银川城以北为铁弗匈奴的草场,以南则为百保鲜卑的牧区。

如果不是离开长安太久,而且眼瞅着就要入冬,否则,桓熙定然是要亲自走一趟西套草原。

不过,等到明天开春,他还是会往河套地区巡视,在宣扬威权的同时,也要尝试看看能否引诱代国的些许部落来投。

慕容英、拓跋寔、拓跋翰早就被送到了长安,权翼已经安顿好母子三人,并以三百里加急的速度将此事告知了桓熙。

桓熙为此欣喜若狂,倒不是因为权翼在信中盛赞慕容英肤白胜雪,请求桓熙将她纳为侧室。

而是他们母子三人的身份。

拓跋寔作为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子,漠南草原有传闻称,拓跋什翼犍在临终前,指定拓跋寔继任代王。

在桓熙看来,将来如果是要出兵漠南,与苻建争夺代国,打出护送拓跋寔回国的旗号,只要自己在与苻建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拓跋寔的身份说不定还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尽管桓熙尚在归途,不曾与慕容英等人见面,就已经上表朝廷,请求册封拓跋寔为代王。

如果是让朝廷迁来北方,或许满朝公卿会一致抗拒,但只是册封一个胡王,他们也必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与桓熙为难。

毕竟封王的又不是桓温、桓熙父子。

晚上还有,但是比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