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隐的话让朱棣十分欣慰。
“宋师说得极对,如果满朝文武都像宋师这样,知道替咱分忧,大明何愁不昌盛,咱哪里还会忧愁?”
宋隐继续,“这话也不全对,许多官员虽然不懂赚钱,但也是有贤能,兢兢业业为大明。”
朱棣点了点头。
宋隐突然笑了,“既然我可以花钱买火器,不如我再花钱买些火炮,防止有海盗或者蛮夷来掠夺。”
“火炮?”
朱棣深深地看了宋隐半晌,“宋师要多少?”
宋隐直接开口,“给我六十门火炮,六千颗炮弹如何?”
朱棣微微皱着眉,“要那么多?”
宋隐松口,“如果你觉得多,那就四十门火炮,五千颗炮弹。”
“我觉得火器在可控范围内,出售一些变现也无妨。”
“比如,出售四十门火炮,军器局就翻两倍制造火炮。”
“出售火器,能让军器局造更多的火器。”
朱棣认真地思忖片刻,随后摇头,“此事不可为,不过可以给宋师四十门火炮,炮弹就先给四千颗吧!”
“那就谢了。”
宋隐还算满意。
至于军器局,要不要多造火炮,用不着他操心,能买到这么多火器弹药,已经超出宋隐的预期。
翌日,宋隐把钱给了朱棣。
朱棣让亦失哈陪同去了军器局。
军器局内。
大使余江把盖有朱棣私印的条子,认真看了又看,然后又盯着宋隐和亦失哈看了好一会儿。
这才难以置信地询问,“宋大人,皇上真的批给您这么多火器?”
两千支火枪、两万地雷、两万手雷、两万斤火药、弹药六万、四十门火炮、四千颗炮弹!
这些火器装备,都能武装一卫了。
亦失哈神色一沉,冷声询问,“你是信不过咱家,还是信不过宋大人?要不要让皇上亲自过来?”
余江连忙摆手,“请公公和宋大人恕罪,小人马上去准备火器。”
“嗯!”
亦失哈冷哼一声,紧紧地盯着余江。
余江连忙出去吩咐。
“宋师,您要这么多火器,皇上这是要扩建神机营吗??”
余江才离开,雷洛天和林江海就一脸好奇地询问。
“不是!”
宋隐轻轻摇头。
雷洛天和林江海两人都惊疑不定。
宋隐解释,“是我封地军户备用。”
“宋师封地?”
“那么这些火器岂不是宋师私有物品?”
雷洛天和林江海大吃一惊。
“没错!”
宋隐微微颔首,然后询问,“近期你们可有新的发明,或者是改良的火器?”
雷洛天和林江海两人都觉得害臊,讪笑摇头,“我等愚笨!”
“那么长时间,也没有发明?”
宋隐神色关切,“如果累了,就休假几日。”
“多谢宋师关心,是我等太过愚笨。”
雷洛天和林江海两人都满脸羞愧。
宋隐满不在乎,“没事,不用惭愧,如果无法改进,那就认真打造火器,或者教一些徒弟,让他们钻研改进火器。”
“火器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多谢宋师指导。”
雷洛天和林江海两人赶忙应下。
余江很快就回来。
宋隐细细交代一番后,才跟亦失哈离开。
三日后。
一队兵卒来到军器局,把一箱箱火器弹药拉走。
“禀报宋大人,那些火器弹药都完好。”
一名武将恭敬地跟宋隐禀报。
“很好!”
宋隐微微颔首,“林小强,你家里都安排好了吗?”
林小强在燕卫时是百户,建了神机营后升为副千户。
此次讨伐安南有功,晋升为千户。
这次由他护送那六千食户,以及镇守宋岛的人去宋岛。
至于四千军户,神机营里抽调了三百户,其余的从大明各军区抽调。
“多谢宋大人关心,末将家里都安排好了。”
宋隐点了点头,“你告诉家里,如果遇到麻烦,只管去找海商会,或者告诉咱。”
“是,宋大人。”
林小强没有拒绝。
三天后。
宋隐给宋岛购买的物品装船后,林小强带着大军,护送相关人员前往宋岛。
终于启程了。
看着那些食户离开,宋府上下都松了口气。
“孙怡,需要给海商会多少银子?”
宋隐询问。
孙怡连忙拿出账本查看了一下才回复,“回老爷,这次总共花费了三十八万两宝钞。”
“那么多?”
宋隐有些惊讶。
“回老爷,主要耗费在钢铁、铁器,还有各个作坊需要的器具。”
“无妨,付吧!”
宋隐大方地挥了挥手,这点钱还不在话下。
……
“宋师,已经是夏季了,就京城周边下了点雨,其他州府降雨也是少得可怜。”
“稻苗虽然发芽却长不大。”
宋府内。
朱棣躺在躺椅上,喝着冰镇果汁,有些忧心忡忡。
宋隐却像没心没肺似的,一点愁容都没有。
“春耕时,百姓都有了今年会出现大旱的准备。”
“可现在老天爷多少降了点雨水。”
“这结果已经很好了。”
朱棣忍不住转头看向宋隐,“宋师心态倒是好!”
“我这不也是没办法吗?”
宋隐笑了笑。
朱棣询问,“这就是宋师说的,不要内耗?”
宋隐愣了一下。
朱棣突然询问,“宋师听说了吧?”
“你想说的是哪件事?”
宋隐惊疑不定。
朱棣冷声,“兀良哈三卫似乎不老实。”
“兀良哈三卫如何不老实?”
宋隐愣了一下,随后不屑一笑,“他们不老实,难不成想要造反吗?”
朱棣眸中闪过异色,“宁王上奏,想要出动三万兵将,到海外建国。”
宋隐心惊,“难不成是宁王在背后……”
“不是!”
朱棣摇了摇头,“宁王不蠢,他不会,更不敢。”
宋隐点头,“那就是蒙古人看到大明大旱,想趁火打劫。”
“他们也想要城池!”
朱棣这么说,宋隐愣了一下。
半晌才开口,“看来还是那些鞑靼人招惹的事情。”
朱棣点头,“辽东今年没有发生旱情。”
“不过蒙古人想要城池,也不是不行。”
宋隐思忖片刻,“如果他们同意,给他们在凉州城外跟鞑靼人一样的待遇也行。”
朱棣询问,“如果他们不同意遣散大军?”
宋隐相当自信,“按照鞑靼人在城池的待遇,你觉得兀良哈三卫那些蒙古人能坚持几年?”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