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2024-04-15 11:52      字数:3357

朱标给父皇母后问安后,从后宫回到东宫,步履不似往日的从容。

朱标自洪武十年履行监国之责以来,已经有十二年了,漫长的储君生涯,让他形成了素来沉稳内敛的性格,然此刻却有些心事重重。

因为他得知了一个足够震撼的消息——他的儿子朱雄英,竟然将要从那幽暗深邃的地府中重返人间,回到大明。

这消息在朱标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已经想象不出来朱雄英的模样了,或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他几乎都记不清朱雄英的面容了,如今的是否瘦削了身影,是否褪去了稚嫩?又该如何迎接归来,才能弥补这长久的分离?

种种思绪,如乱麻般纠缠在朱标的心头。

回到东宫,朱标并未安歇,他立刻召来了几位心腹属官,这些人都是他多年来在东宫中的得力助手,彼此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在洪武朝,东宫是一个朝堂中绝对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除了那些位高权重的重臣兼任的太子六傅如洪武初年的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等人外,还有专门的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四个部门归属太子统辖,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皆是品格、德行、学问、能力各项出众的人才,譬如如今已经是军机大臣的董伦,之前就是东宫属官左春坊大学士。

毕竟,太子是储君,是将来的皇帝,将来即位以后,这些人都是潜邸的从龙之臣,别看现在官位不高,到时候一飞冲天都是寻常之事,因为皇位交替以后,新皇总是会将这些老人提拔起来成为新的统治集团核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这个道理。

太子属官们见朱标神色凝重,不禁心生疑惑,却又不敢多问。

朱标沉声将朱雄英即将回归的消息告知众人。

“圣孙,即将回归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個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东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属官们面面相觑,他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仅关乎太子的家事,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大明的未来。

对于这些属官来说,他们虽然是太子的老师,但其实同时也是太子几个儿子的老师,跟其他只在大本堂接受教育的皇孙不同,朱标的几个儿子,都是会额外接受东宫属官们的辅导的.而从心底来讲,这些人与朱允炆相处了多年,都是比较有感情的,而且朱允炆的出身,也很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需求,所以这些属官其实并不是特别希望,跟他们没有太多关系的朱雄英回来。

当然,这些事情也不是他们所能决定或阻止的,即便朱允炆真的因此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那跟他们的关系,其实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此时个个默不作声。

说到底,心里同情可以,站出来表态不行。

朱标也看出来了他们心思,而此时朱标心绪不定,也拿不定什么主意,但不管怎么说,他都应该对朱雄英的归来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朱标还是向众人询问,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太子有问,这些东宫属官自然不敢不答。

“圣孙于大明有大功,能够回来,定是一件好事,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

“阴阳毕竟有隔此事从古以来,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知圣孙是借尸还魂,还是重塑肉身?又该如何找寻呢?”

朱标将他听来的消息如实道来:“这阴阳炁海玄妙无比,听说那头有一扇‘门’已经被找到了,自是有肉身降临的法子。”

“至于如何找寻,这我倒委实不知,想来自有天意了。”

东宫属官大着胆子问道:“那殿下又打算如何处置此事呢?”

属官问的其实还是比较隐晦了,这也是在试探朱标的态度,实际上这件事情可以参考朱元璋是怎么为朱标造势的。

为了给朱标树立权威,朱元璋有的时候,故意用自己在大臣眼里“严酷”的刻板印象,从重处罚大臣,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让朱标在这时候给被处罚的大臣求情,请求朱元璋宽恕或者减少责罚,而一般只要不是太过严重的罪责,朱元璋都会借势听从劝谏,再说上一句“若不是太子求情,定要如何如何”的话语,而大臣们往往会对朱标感激涕零,拥护朱标,让朱标的地位更加稳固。

那么,朱标能为朱雄英在他们这些属官面前,做到这一步吗?

不论能或不能,他们都将知道朱标的心意,在以后的抉择中,自然也会参考朱标的态度。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所以他犹豫了刹那,但最后还是说道:“若是英儿回来,即便不说这些年对大明的贡献,论嫡论长,也都该让尔等如对待我一般去对待。”

东宫属官明白了朱标的意思,虽然朱雄英对于他们来说都不算亲近,但礼法制度都摆在这里,如果真的能够确定身份,那么继承人的地位,就定然无可动摇了。

而就在这时朱标忽然看到,被烛光映照的窗上闪过了一个人影。

遣退众人后,朱标直奔寝殿而去。

果然,吕氏正在偷偷哭泣。

吕氏见朱标前来,慌忙用手帕擦拭,但红红的眼角和挂在脸颊上的泪痕,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的。

“殿下恕罪,妾身刚才”

“起来吧。”

朱标把她从冰凉的地上拉了起来,虽然是夏天,但宫里还是不暖和。

吕氏借势一把扑进朱标的怀里,眼泪却是止不住的流,朱标看着梨花带雨的吕氏,心里也不是滋味。

“好了好了,好端端的哭什么?”

吕氏啜泣着说道:“殿下,若是、若是真有那一天,如钩弋夫人故事,还请殿下赐白绫予我,毒酒死的不体面。”

朱标心中一紧,连忙捂住她的嘴训斥道:“你胡说什么?”

朱标的声音虽然带着几分严厉,但更多的却是无奈,他明白吕氏心中的担忧,却也不愿让她陷入更深的恐惧之中可是,从古到今,史书上这种宫闱中无形的战争还少的了吗?若是一方胜出,另一方又真有好下场吗?

如果吕氏只是侧妃,朱允炆没有任何继承皇位的可能性,那么这一切也就罢了,安分守己,以后不失封为藩王,坐享荣华富贵度此余生。

但问题在于,朱允炆被朝野间普遍视为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已经有六七年了,在朱允炆的青少年时期,他始终是被当做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毕竟这个位置既不能空置,也不能让其在必要的人生阶段缺少相关的教育。

再加上朱允炆的出身,所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文官,隐约围绕在了他的周围,试图给未来下注。

文官们,绝不希望一个流淌着勋臣血液的皇孙,继承皇位。

因为这就意味着,在明初武人权势滔天的情形,将持续下去,这对于文官集团来说,是极度不利的。

乱世用武夫大家没什么好说的,可历朝历代,哪个不是治世用文臣?文武之间此消彼长是历史必然,文官集团自然希望这个过程尽早到来。

只是胡惟庸案,确实给了刚有起色的文官集团迎头一击,以至于现在六部尚书如流水,那几位国公却稳如泰山,丝毫不见勋贵武臣有什么势力消退的迹象。

所以,文官集团想要再次抬头,甚至彻底压倒勋贵武臣,他们就只能赌未来。

而赌未来,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皇位继承人。

朱标就不用说了,想要他彻底偏向文官集团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此,想要达到以文抑武的目的,就要在大明的第三代皇帝身上下功夫。

而朱雄英的归来,是文官集团所不愿意见到的。

那么,对于朱标来说,如果朱雄英真的回来,他能参考史书上的那些做法,让朱雄英认吕氏为母,从而保证以后吕氏的生存吗?

恐怕也不行,因为常氏的娘家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让朱雄英改母,常茂和蓝玉这俩位国公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

所以对于吕氏来说,这个消息是真正的催命符。

一旦有那么一天,朱标走了,吕氏走得早倒还好,若是还活着,那么她几乎是百分百会被势力强大的外戚勋臣逼着殉葬,外戚勋臣不会容忍这么一个非朱雄英的生母作为太后,骑在他们脖子上发号施令的,这一点在汉朝的历史上屡见不鲜。

“殿下,妾身只是害怕……”吕氏的声音有些颤抖,她紧紧地抓着朱标的衣袖,仿佛这样就能抓住那份安全感,“若真有那么一天,妾身不愿成为殿下的累赘。”

朱标也没什么办法他只能紧紧地拥抱着吕氏,试图用自己的体温来驱散她心中的寒意。

“英儿若真的能够回来,那是天大的喜事,你怎可说出如此丧气之话?”

朱标轻声安慰道同时用手指轻轻拭去吕氏脸颊上的泪痕:“你是我的妻子,无论将来如何,我都会护你周全。”

吕氏闻言,心中的恐惧稍稍减轻了些,她抬头望着朱标,那双含泪的眼眸中似乎充满了依赖与毫无保留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