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胡惟庸奸计,群臣抵制
朱雄英打了一个哈欠,仿佛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眼里。
“胡大人严重了,以大人的本事,对于这点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才刚过了几天的时间就已经审理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难得了,果然如此那上面这些人就按照胡大人的意思办吧!”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人,相信胡大人在审理一段时间竟然还会有其他结果,这一次的结果我将亲自呈给皇爷爷,胡大人加油审理,孤看好你!”
胡惟庸听到这话苦笑一声。
本想着通过办这件事情,把这做成一笔糊涂账,到时候朱雄英毕竟年轻气盛,肯定会让自己手底下的西厂接替他的活。
到时候这件事情不管牵连多广死多少人都是朱雄英的原因,和他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谁能想到朱雄英完全不上当,竟然还将这件事情交给他办。
如今他这一个代理丞相能做的就只有审理空印案。
甚至于连自己中书省参知政事的位置都丢了。
找到这个地方之后,他郁闷地咬牙切齿。
朝中还是有着不少的人精的,看着这两个人瞬间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胡惟庸要脱身,然后再通过其他的事情奠定自己丞相的位置。
但是朱雄英对此并不满意,也没有要换人的打算,只是把胡惟庸定死在这件事情上。
众人看着朱雄英的目光充满复杂,这真是一个十岁孩子能够做成的事情?这时一名勋贵站了出来说道。
“殿下,胡大人毕竟是丞相之尊,以丞相之尊处理这个小事情,实在是有些太屈才了,更何况朝廷还有着这么多的事情要处理,要是没有胡大人还真不行,还请殿下能允许胡大人一边审理此事,一边处理朝廷政务!”
听到这话之后,又有几个人走了出来。
胡惟庸对于这些人的表现非常满意,这些都是隶属于淮西勋贵的人手。
虽然这些家伙帮不到自己什么,但是偶尔做个出头鸟也算是不错的。
朱雄英看着这些人不屑地笑了笑。
“孤没有想到几位将军对于朝廷的事情竟然还如此关心,实在是难得!”
“不过这空印案事关重大,必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审理才可以如今满朝文武当中,也就只有胡大人有这样的能力!”
“至于朝廷的政务,六部的事情全部交由六部尚书审批,而六部尚书草拟好意见然后直接转到勤政殿,再由勤政殿批复!”
“诸位放心,上面的内容皆会快马加鞭地交给皇爷爷审阅,不会出什么事情的!”
朝中的大臣听到这话顿时脸色一变,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整个朝堂上的权力全部都加到了朱雄英的身上。
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信号。
他们希望的皇帝是那种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并不管理事情,让他们这些文官来做主的。
可是这样一来,丞相的位置就没有任何的用处了,而朱雄英手中的权力却大大增加。
适合他们所想的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想法不符。
想到这里那些文官瞬间又站了出来,大声喊道。
“殿下此事万万不可,自古以来从未有丞相在,奏折皆由皇帝来批阅的先例,这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不合礼法!”
“殿下,此事乃国朝之根本,不可轻动,还是等到陛下回来之后再行处置!”
越来越多的官员站了出来,这个口子不能开。
一旦开了,也就意味着君王的实力将大大增加,那么在这朝堂之上哪还有他们的位置。
恐怕以后有什么事情也就只能听从君王的了。
朱允文皱了皱眉头。
本来他就对朱雄英的印象不是很好,如今出行应这么做是不将历代先君,不将圣人放在眼里,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他瞬间忍受不了了。
“兄长,此事万万不可!”
朱雄英瞪了朱允文一眼,把他给吓个半死。
“朝堂之上只有君臣,没有兄弟父母,有什么话想清楚再说!”
朱允文全身被吓得打摆子,但还是咬着牙说道。
“太孙殿下,丞相制度传承已久,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身为监国,应当以圣人之法教化万民,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你这么做非圣人之道!”
朱雄英听到这样一番话不由得摇了摇头,这小子是真的被这些读书人给洗脑了,一切都以这些读书人的利益为先。
他们毕竟是皇族。
不维护百姓的利益,不维护自己的利益就罢了,竟然光想着这些士大夫,实在是可笑至极。
“孤乃监国,怎么做是孤的权利,尔等无权干涉,若是尔等有意见,仅可将这件事情告知皇爷爷,只要孤还是监国一天,此事断没有更改的道理!”
朝中大臣心中大为着急纷纷将目光看向一旁的徐达。
朱元璋留下来了两个重臣文有李善长,武有徐达。
其中拥有兵权的徐达最为重要。
只要徐达还在朝廷乱不了。
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徐达,希望徐达能够说一句公道话。
“徐大人,如今陛下的制度被此小儿篡改,您身为中书省右丞相,我大明的国公难道就这么无动于衷吗?”
众人心中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竟然有人敢和徐达这么说话,这还是头一次。
徐达微微睁开眼睛,眼神中爆发出一股极为恐怖的杀气,看了一眼这名官员。
这位官员感受到徐达的眼神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话说多了。
紧接着徐达又再次闭上眼睛,像是睡着了一般。
朝中大臣极为意外,这徐达难道是吃错药了不成?如今朱元璋所定下来的制度都已经被更改了,这位大将军依然没有任何的想法,实在是奇怪。
然而徐达根本就不在乎这个,朝廷的法度究竟是什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要朝廷内部是稳定的,那么自己就无须出手。
更何况朱雄英也说了,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回来,自己担不担心,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