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归纳一下:实际上侍奉父母,就称为“孝”;侍奉兄长,就称为“悌”。悌就是“长幼有序”,弟弟应该顺从哥哥,也就是要求兄弟间友爱和睦,用祖先的话讲就是“兄友弟恭”。这两不可分离,所以连称为“孝悌”。其实教育小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孝悌”,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我们看《三字经》里面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没有谁不知道的。“弟于长”这个“弟”在《三字经》里写成“弟弟”的“弟”,但应念成悌。“弟于长”,对兄长要尊敬友爱。“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当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开端时,先“孝于亲,所当执”,他应该孝敬应该牢牢记住这点。接下来讲“悌”,“弟于长”,实际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长。官强8月27日更新于网,交流二群23098663;三群22137026;四群14577137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于《孔融家传》,有的书上也叫《孔融别传》。孔融在七兄弟中排行老六,每次吃梨时孔融都挑个小的吃,这与我们今天的观念有些不一样。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东西越大。牙还没有呢苹果要吃大的,爷爷奶奶吃小的,爸爸妈妈吃中等的,倒过来了。孔融没有这样,总是挑小的吃,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当然应吃小的了。这就是一种谦让和友爱之情。这件事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悌”的代表传诵千百年。近代也将“孔融让梨”的故事收到了小学课本。我们分析:“孔融让梨”作为中国传统美德流传下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之所以能传诵千百年就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而“悌道”之所以成为美德关键就在“谦让”二字,那这种传统的“悌道”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孔融让梨的故事,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梁实秋先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的谦让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想这也是《三字经》把他放在教育第二位的原因。这正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千年而不绝的原因。悌道和孝道一样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这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官强8月27日更新于网,交流二群23098663;三群22137026;四群14577137
“悌道”,兄弟友爱,从曹操的几个儿子身上可看出来。曹丕和曹植之间生过一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七步诗。当时曹植就作了非常有名的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给放了,为什么曹丕没有加害于曹植?是曹植的才华吗?不是。曹丕嫉妒的就是曹植的才华,之所以要杀曹植就是因为弟弟才华超过了他。钱文忠先生评论说:“我想在那一刻打动曹丕的还是一种“悌道”。就是曹丕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悌”的感觉,觉得自己与弟弟同根生的,确实不应该相逼太急。”不错,正是曹丕内心深处藏有的“悌道”,我们也说是一种恻隐之心,让曹丕放过了曹植。在《论语》里面,孔子这样说自己: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事公卿”是孔子在鲁国做司法官员时的准则,意思是孔子认为他当官,侍奉贵族,做得很好。这是对外的功夫,对内呢?孔子“事父兄”,因为孔子在家排行第二。在他上面,有个哥哥。所以,他作为儿子,认真做到了侍奉父母,其实这就是孝;他作为弟弟,在家又做好了恭敬哥哥,这就是我们本节讲到的侍奉兄长的“悌”。
官强8月27日更新于网,交流二群23098663;三群22137026;四群1457713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