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不经意的你(7)
作者:安妮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68

起初不经意的你

7)

萧涛涛一看见茂密的青草就止不住惋惜,惋惜这么多的青草白白地在路旁生生息息,却没法把它们收割到一起,用一俩车载回生产队去,该换回多少工分。

在农村两年,萧涛涛和生产队的妇女们,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靠割草挣工分。生产队本来就田地不宽,也没有什么树林高山,每天几十个妇女(还包括些算得上半劳动力的半大孩子),就那么几根田坎几面山坡,天天都去割草,那草就是疯长,也跟不上需求。

萧涛涛很多年以后,做梦都还在梦着割草。她条件反射地,只要一看见成簇或者成片的青草,就忍不住想要去找到把镰刀对那茂密的青草下手。

虽然也有着辛酸的回忆,萧涛涛对于那两年的记忆可以统称为美好。她觉得在那两年里面,她学到了很多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东西。

在农村呆了两年,她起码知道了,没有好的收成,你有金山银山,也难保活命

以后,无论身在哪里,只要一逢上旱涝或者其他灾荒年,萧涛涛都情不自竟地焦心。

以后再怎么改变了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萧涛涛也绝不肯倒掉隔夜的饭菜。

两年前,妈妈把十六岁的萧涛涛留在了高粱区安仁公社六大队八小队。

妈妈走的时候涛涛有份惶惑有份无助,但她没有流泪。

在妈妈离开的当天,萧涛涛就抗起了锄头,跟在乡亲们后面,走过凹凸不平的田坎路,登上陡峭的高山坡;去挣工分。

萧涛涛在那两年里,除了偶尔忍不住想家了回城呆上几天,几乎从不耽误出工,从不去赶场也不去隔队的知青家串门。

即使回家几天返回的当天,萧涛涛也要摸黑去赶最早的班车,到了区上,下车再徒步紧赶二十里山路,到得生产队,还可以赶得及早饭以后的出工。

生产队计工时按四歇半计算,早饭以前算半歇,上午算两歇,下午也算两歇。所以萧涛涛紧赶急赶,也一定要赶上当天还可以出四歇的工。

萧涛的勤奋很快在公社范围内得到公认。到处都传闻着,说六大队八小队有个小知青,拼着命一样的挣工分,比农民还农民。

其实,生产队长看萧涛涛身子单薄个子也不高大,就把萧涛涛划归到半劳动力里面去了,给她定的工分就特别的低。

椐萧涛涛所知,给知青定工分,各队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出于照顾和尊重,给知青定工分大多都就高而不就低。

萧涛涛还知道,周围几个生产队的知青,拿的工分都不低于八分,还有不少拿九分甚至十分。

当年,十分是每个壮劳动力一天最高的工分。而萧涛涛的工分定下来只有六分半,一直到离开,也没再给她增长半分。

虽然不服气,但萧涛涛开不了口去和队长做理论。并且也知道,让自己落户在这里,已经是等于抢了大家的一份口粮。所以萧涛涛就自己拼命的挣。

记得前些年在城里看过一部朝鲜电影,电影的名字萧涛涛至今还记忆犹心:《苹果红了的时候》。

电影里的朝鲜老爸给儿子相了个对象,要求儿子在收获苹果的季节成婚;儿子不喜欢,嫌姑娘太胖。

老爸就说了句台词,以后成为中国观众们经常回味的经典。老爸说:“你嫌什么嫌啊?你知道人家姑娘有多能吗?”

儿子气鼓鼓地等待着老爸的下文。

老爸慢条斯理地敲了敲手里的烟袋,竖起另一只手的大指姆,落地而有响声地冲着儿子喊道:“六百个工分呐――人家姑娘可是一年能挣六百个工分――你个臭小子,还敢嫌弃?!”

一段时间里,满城里到处都听得见有人扯着嗓子大声喊:“六百个工分呐――”

萧涛涛临走的时候,本来还没到年终(乡下的时间以旧历时间计算),队长还是宽容地给她单独做了结算。

结算下来,萧涛涛这一年挣了一千八百多个工分。

比起《苹果红了的时候》里面那个胖丫头,小小个儿的萧涛涛硬生生地多挣了三分之二的工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