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天,孟达又遣使送来两对金鱼,那鱼翻着眼睛,仿若朝天眼一般,瞳孔向上,眼球能朝上转个**十度,并能突出于眼眶之外,这两对金鱼一看就知道是珍贵之物,看来杨大功不高兴一会,孟达则会认为他还在计较自己以前之事。
杨大功再修书一书派往孟达,嘱咐其无需过分担心以往之事,说到底以前之事也不是他一个人所造成,既然有思汉之心,可与蜀汉联手灭魏,若魏国来犯新城,蜀兵也会竭尽全力前去支援。
孟达接到杨大功的书信后,大喜。
他早闻诸葛亮现在性情大变,开始玩起了花鸟度日,自己送了几对鱼去,果然令其冰释前嫌。
早有细作把杨大功在雍州的情况报入司马懿。
司马懿笑道:“诸葛亮以刘氏为汉室法统,素有吞天吐地之志,纳四海八荒之心,如今占据雍、凉二州,不想却开始不思进取,玩物丧志。”
其子司马昭道:“我军数次蜀军,蜀军都坚守不出,诸葛亮此时只好花鸟,定是拖延之计,若我们久久收回不了雍、凉之地,万一陛下怪罪,定会成为他人攻击我司马氏的把柄。”
司马懿道:“我早闻诸葛亮在蜀中大权一人独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如今他不但要处理蜀国政务,还亲自引大军攻魏,蜀国事务众多,他不求速战速决,还玩起花鸟之物,殊不知人生光阴短暂,如白驹过隙,先随他而去,看他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费。”
司马昭道:“可是陛下那边怎么办?”
司马懿道:“陛下那边,我自会是禀明事实。”
过了一日,司马懿令魏兵暂停向蜀兵挑衅,令司马昭在函谷关关上广告檑木炮石,自己回洛阳向曹睿说明情况去了。
这一天,大将吴懿见魏兵停止挑衅,全部撤回函谷关,于是带着吴班、高翔等将士跑来找杨大功商议进兵之事,杨大功这时正在他的鱼房里喂养孟达送来的那四条金鱼。
听完吴懿的报告,杨大功道:“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魏兵人多势众,我军打了七次之多,都未伤其分毫,还折损了我军三百多人,先别再去打了,累啊。”
吴懿道:“难道司马懿一天在函谷关,我们就一天不打?”
杨大功道:“当然不是,只是现在去打,只会折损我军将士,白白牺牲,所以现在以防守为主,以逸待劳。”
吴懿道:“若是司马懿永远在函谷关,我军要等到何时才能一统中原?”
杨大功道:“你也别急,我不一直在想办法吗?”
吴懿道:“我倒有个办法,不知是否可行?”
杨大功道:“你说来听听。”
吴懿道:“按丞相之计,以逸待劳与魏军打持久之战,不如派遣细作在洛阳大放司马懿畏蜀之言,再言司马懿根本没有重夺雍、凉之地的决心,让其遭魏臣及曹睿的猜忌。”
杨大功道:“好主意。”
吴懿道:“此事我立刻去办。”
杨大功道:“先等等。”
吴懿道:“丞相还有何事?”
杨大功道:“现在估计司马懿已在洛阳,细作造谣之事,待其离开了洛阳之后再行操作,否则他在洛阳,小心将我蜀国细作连根拔起。”
吴懿道:“我明白。”
与吴懿等将商议完毕,杨大功决定前往陇右一趟,察看一下姜维在那边的屯田与粮食的既将收割工作,因为与司马懿极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他要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
现在长安以西有遍野的粮食,但很明显没有二十一世纪的杂交水稻的效果,杆子又矮又瘦,二十一世纪的杂交水稻高杆粗壮,亩产千斤,只要花些精力去服侍,这是常有的事,而且在南方可以生产两季,类似海南之类的地方还可以生产三季,还有旱地的种得麦子,如果不仔细看,杨大功还道是一大片枯萎的野草。
甚至菽、?之类的,就是豆类食品,看起来更是没什么产量。
杨大功找来长安的粮官,粮官又耐心的向杨大功介绍了一遍长安的产粮情况,早在一个多月之前,长安的粮官其实向杨大功介绍过,只是杨大功觉得当年诸葛亮从蜀中搬运粮草出来都打了几个漂亮仗,现在自己占了这一块地方,他当时觉得粮食绝对够用。
现在看到这种收成,杨大功开始有些担心,据粮官介绍,雍州有灌溉地四千顷、旱地两千顷左右,年产粮食一百万石,刚开始杨大功不知道一石等于多少市,后知道一石等于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七斤,那就是1000000石乘以27斤,等于27000000万斤,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豆类食品,再加上有些一年可以生产两季的,也才450000000斤,蜀国现在加上新收编的魏兵活跃在雍州的一共有十五万左右,百姓四十万,粮食的总量除以人口总数,每个人的年均粮食约等于八十二斤。
从汉中发兵到现在,杨大功只推蜀国押运过一次粮草来,他还道发兵之时正是雍州粮食丰收之时,不用再要蜀国的粮食了,可以让蜀国的人民少交点粮之类的,不想算出来的结果是雍州人民与军人每个人每年只有八十二斤粮食。
算出这个数据,杨大功有点慌了,真是不当家不知当家的苦,他急忙给在成都的刘禅上疏言明雍州粮草之事。
刘禅回书杨大功,说蜀兵在雍州之地已扩展到十五万之众,早料到粮草会短缺之事,蜀国今年由于丞相宣布屯田,发展灌溉,现已起了效果,粮食丰收,除了交给朝庭,家家还有结余,闻蜀军冲出蜀国,占据雍州、凉二州,纷纷表示愿供出余粮以作蜀国伐魏的军粮。
每个朝代,最善良的永远都是百姓,他们没有野心,没有奢侈,甚至都没有任何杂念。
当你在政界失利,遭人暗算,同僚见风使舵,你处处是政敌,天下之大竟无自己容身之地,这时你会想到昔日的乡亲们,也只有他们才愿意接纳你,不计较你的身份,不计较你的地位,只记得你是依稀还是村头的二狗子,尽管你还可能做了对不起他们的事,但他们依然像对人间施舍博爱的上帝一样,不与你计较,收容你,接纳你,甚至至你有危险之时,还集体挺身而出以他们干瘦的身躯挡在你对手的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