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他一令杀胡
作者:骊影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49

第二十六章 他一令杀胡

感谢无心戏水的粉红票(*^__^*) 嘻嘻……

——

历史总是容易被人遗忘的。

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在魏晋之时。

人们对此时的记忆,多是风雅绝代的慨唱,放诞不羁的言行,不拘流俗的潇洒,从容优雅的风流。人们能够记得的,只有王逸少挥毫泼墨兰亭序,谢道韫丹唇妙吐咏雪诗,谢安石从容敲棋胜淝水,陶渊明一叶孤舟归去来。

这是一件风华绝代的衣衫,仿若这个时期宽袍大袖的洒脱浑然,就这样简简单单的遮盖了下面了遍体鳞伤。

可是不论如何去遮盖,总是会有些淡淡的血腥气从底下传来,仿若一记横刀刺入胸怀,让人心痛,让人心惊……

故事的开头很是老套,尤其是在沾染了民族大意的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和查良镛老先生笔下的那位,分不清自己姓乔还是姓萧的英雄差不多。

他的父亲被一个羯族人收养,而他从一出生开始,也就看着自己的父亲为这个羯族人征战四方。在他眼中,这没有什么错。因为他的干爷爷对自己很好,也是一个很强大的人物。

当他的父亲在战场之上马革裹尸,得偿了一生的夙愿后,他也跨上了战马,执起刀刃,开始奋勇杀敌。

他看着自己的干爷爷一步步的登天,他也无数次的给自己的后代讲述自己干爷爷的故事。从奴隶到皇帝,他的干爷爷石勒是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注定了是最后一人。

他一步步的陪伴着石勒登上顶峰,这期间,他在中原的江山上,肆意的泼洒着自己领兵的智慧与权谋,斩杀敌军十数万,换得赫赫威名

他亲眼看到自己族人的懦弱与无能,看着他们生生放弃大好河山,跑去偏安一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到什么民族大义与反叛,因为他知晓石勒的惊世才华,他觉得,在石勒的统治下,百姓一定会生活的更加幸福,免遭离乱。

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石勒在执政二十四年后身故,其侄石虎趁机夺权,揽得赵国大位。

他冷眼看着石氏家族内斗纷繁,没有丝毫动作。因为他只是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他要做的只是开疆拓土,竟自己的干爷爷、以及父亲的未竟之业。什么夺权、什么乱政,与自己无关。

石虎上位后,十分待见他,将他重新收做自己的养孙。他也希望石虎可以像石勒一样,不断的发展赵国的国力,给百姓以富足安定。

可他的期冀对于石虎来说,实在是太过幼稚了。石虎没有颁布什么惠民的政令,甚至没有努力的发展国力。石虎当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集天下万民之力,满足一己之私**

自古以来,圣明国君的政策或许不尽相同,可残暴之君的政令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也许,石虎和历史上的昏庸之帝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在耽于享乐的同时,还不忘了继续拓土开疆。可石虎每攻下一城后,所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却是屠城

不论男女皆杀之青州被攻克时,一道屠城令后,全城百姓逃脱升天者,只得八百余人。

看着自己的族人被残忍的杀死,我们的主角再也无法平静了。他并没有向那个姓萧的英雄一样,与两军阵前折箭自杀,下意识的去洗脱自己骨子里的原罪,而是在劝谏不成后,直接起兵造反,杀他丫的。

反叛总是不好听的,但他义无反顾。

他的复仇方式很简单,很直接,也很粗暴,充满了军人骨子里的血性。你杀我族人,我便杀你族人

他没有去投奔晋朝,因为在长年的征战中,他已经看到了晋朝的无能和懦弱。他无法向多数汉人那样忍气吞声,却又在叛国之后走投无路。

无路?那便自己劈出一条路

所以,他选择自立为皇

公元350年,他建立魏国,称帝。

称帝后,他立刻发布“杀胡令”一句“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的话语,不知唤醒了多少汉人骨子里的血性,不知让多少畏缩等死的汉人重新拿起手中的刀刃、挺直了自己的脊梁,展开了血腥的报复。

就是这一场无关道德、只关民族的复仇中,羯族与匈奴几乎被杀绝杀尽。

当然,在这场大混战中,他并没有躲在百姓的刀刃之后,而是将自己化作了一柄利剑,直指敌锋

他的**先后经历了六场恶战,每一场都是真真正正的以少胜多,每一场都可以被写入后世的军事教材

他手中的刀锋挥过出,胡人皆闻风丧胆。汉人百姓群起响应他的“杀胡令”,史书云“无月不战,互为相攻”。

这是一场只存在血性,不存在理性的报复。我不懂得该如何评价。

就算是再锋利的屠刀,也终有生锈的那一天。

公元352年,他将城中所余军粮分发给百姓,自己亲率一万人出城争粮,却遭遇鲜卑十四万大军。众军士奋勇拼杀,无人肯降。他拼死杀出重围后,陪伴了他一生了战马朱龙却脱力而倒,终是被俘。

燕将慕容恪捉到他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道:“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

他怒笑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三百,送至龙城,斩之于遏陉山。

他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皆枯,蝗灾蔓延。当年五月至十二月,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为“武悼天王”。是日,暴雪降下,深可过膝。

……

他叫冉闵,又曾叫石闵。一个手中沾染了数百万人的鲜血,却仍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

这样的人物,没有定论。也终不可能有定论。

……

从马车上走下来的谢道韫,看着面前的渡口,以及那重兵把守、全神戒备的模样,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告诉你家将军,”谢道韫回身,对着那名从邺城一路跟来的冉闵的下属道:“让他保重,别死了。”

那下属闻言一怔,旋即怒道:“这位小娘子我家将军好心好意的送你回来,你不感谢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诅咒我家将军呢?”

谢道韫微微一笑,不再多言,转身踏上了渡江的船只。

——

前后算起来,谢道韫离家不过十日,如今坐在渡船上,却是归心似箭。

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这一条长江就成了东晋所倚持的天险。毕竟这个世界上会轻功水上飘的人不多,更何况这是长江,管你是裘千仞还是裘千尺,凭借着一口真气飘到江**,怕是也就该沉下去了。

可同样的,北面的敌人打不过来,南面的晋人想要反攻也是难事。但实际上,当今天子似乎并没有什么反攻的意图,偏安也是安啊何必轻起兵戈,每日都弄得紧张兮兮的,那得多不风雅?

谢道韫如今所坐的船却是晋朝的官船,这还是两国私下外交得来的结果。送一个晋朝士族的女郎暗中回国,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看着船舱外面的滔滔江水,谢道韫不由得对自己微恼。为何自己没有早一些想起冉闵的身份?若是早一些的话,也许还可以说上一说,让他免于那太过悲壮的结局吧。但,若仅凭自己几句话就能说动他的话,他也就不在是他了。

英雄终究有英雄该走的路,自己如今不过是乱世中的一个小小孩童,浮萍掠水,有何功用?

官船上的人都知晓谢道韫的身份,又加上受了各个方面的嘱托,所以自她上船后,就连忙毕恭毕敬的奉上佳肴热茶,又询问谢道韫有没有什么所需之物。

谢道韫低头看了看自己的一身行头,这还是冉闵的夫人给她找出来的,虽说衣衫的布料看起来并不怎么华贵,但绝不会让人觉得寒酸。

这个样子见族中长辈,应当不会有人认为自己吃苦了吧也不知娘亲现下如何了,这么多天见不到自己,娘亲必然是担忧的不行。想来,长辈们定会在港边接应,到时候,应该会看到娘亲了吧。

重生以来,谢道韫最为关心的便是郗氏,最为担心的也是郗氏。那拳拳爱女之心,实在是让她有些受宠若惊,不知该如何回报。

心有所思,这饭也就吃不出是什么味道。随意用了两口后,谢道韫就一直望着江水微微出神,船上的众人自也不敢上前打扰。

——

此时的邺城内,冉闵的府邸中,一个满面笑意的宦官坐在正堂的正座上,细细的品着手中的茶。

他的面上虽然是笑吟吟的,可总是会让人感到一丝不自在的阴森,似乎那扬起的嘴角和眉梢中,统统隐藏着阴谋一样。

“石将军,尊夫人这一手煮茶的功夫可真是出神入化啊如此香的茶,在皇宫大内也不好见啊”这宦官是带旨而来,如今却在这里优哉游哉的品茶,一派面具般的笑容下,不知隐藏着什么东西。

坐下下手的石闵仍穿着黑衣,带了几分冷漠的道了声:“不敢。”

那宦官碰了个不软不硬的石头,面上的笑容仍是不减。他缓缓的放下了手中的茶,笑吟吟的道:“将军,陛下有话相询。”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不写的话,总觉得是个事儿。冉闵的故事基本到此为止,近期是不会再提他了。下章就回到主线去

阎王之女在问谢道韫的出生年问题,影子在评论区发了个帖子做解答。)

<hr />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