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红楼梦漫谈12黛玉死因之我见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18

))

戚序本第三回末脂评云:“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馀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关于黛玉泪尽而逝,简证到此。下面,我们简证一下黛玉的“土葬”,以进一步否定黛玉“沉塘自尽”,即“水葬”。试举几例:

第一回,好了歌注。脂砚在“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朱笔旁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词》。“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第七十九回,宝玉改削祭晴雯的诔文: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脂批: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脂批: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以上三条,虽说简练,但证据确凿,铁案如山,它毫无疑问可证黛玉死于“黄土垅中”,而决非“沉塘自尽”。(特别是黛玉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最具证明力。

上面,我们简证了黛玉泪尽而逝,并彻底否定了黛玉“沉溏自尽”,至于说到黛玉死亡的具体日期,当是死在晴雯死后的次年春末芒种节,本文对此虽略有涉及,但主要证据,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六·王夫人与林黛玉之死》。

现在,有一个问题必须解答,即黛玉为宝玉泪尽而逝,则宝玉当时在何处,又遭遇了什么事,致使黛玉寝食不安,心急如焚?根据小说所提供的各种伏笔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宝玉当时不在贾府,而在战场。实话实说,宝玉当时是遭遇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宝玉身在战场,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故黛玉日夜啼哭,泪尽夭亡。

爆发战争之证据(一),七十八回《姽婳词》。这首诗,很明显是明影晴雯,暗射黛玉。(祭晴雯诔文,亦是如此)。它表明,战争将在晴雯逝后的次年春爆发,而黛玉之死,与这场战争直接牵连。我们先说“战争将在晴雯逝后的次年春爆发”。这在《姽婳词》里有明文交代:“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点出“明年”,而“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则点出“春”字。我们可对照一下贾政的说法: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脂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二为一,盖云不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名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也。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我们知道,贾政是“有言必应”之人(二十二回),他既然说“黄巾”“赤眉”次年造反,则次年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无可怀疑,宝玉被贾政逼着作《姽婳词》,则可推知第二年春,宝玉上战场,一定是被贾政所逼。《姽婳词》里,林四娘有隐射林黛玉之意(都姓林)。林四娘捐躯报恒王,实隐喻林黛玉泪尽报宝玉。对于此,许多人总觉得有点不类不伦,令人难以接受,但事实上,此话绝没有错。因为作家曹雪芹,用林四娘隐射林黛玉,取义三点。1、她们均死于战争。2、她们都为知己而献身。3、两者都姓林。写林四娘,可让人联想到林黛玉,这虽奇特,却是事实。至于“林四娘”与历史上明代林四娘,究竟有何关联,我没有考证,故不敢在此胡言乱语。我倾向于认为,曹雪芹追书的林四娘,是明代的林四娘的重塑,犹如凤凰涅磐,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此正如曹雪芹与贾宝玉。

爆发战争之证据(二):第五回,有红楼梦曲[恨无常],其中写道: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我们知道,此曲隐元春,但元春乃贤德妃,住在皇宫大院,可她死时却是在“望家乡路远山高的野外”,此让人如何理解?且莫心焦。我们看五十一回的《赤壁怀古》,特别是《交趾怀古》即可恍然大悟!原来,红楼梦八十回后,写到了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贾元春参与了战争,并把性命扔在了“望家乡路远山高”的野外。(详情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三·浅探贾元春之死》)根据《交趾怀古》中的“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句,我们可确定,爆发的战争是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对此,我们可参照曹家史实,综合分析以后,自会得出明确判断。)

“爆发战争”证据在红楼梦里其实还有许多,不过,以上两条,较为显著,为节省篇幅,其他不再赘述。事实证明,宝玉也被卷入了战争,他被贾政所逼,上了战场,致使林黛玉心惊肉跳,最终为宝玉搭进了性命。我们看五十回黛玉春灯谜: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黛玉此灯谜,直射到她的最终之结局。前二句,是写宝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生命受到威胁;后二句,是写黛玉在为宝玉性命担忧的严重背景下,又身受诬陷,最终泪尽而逝。顺记一笔,黛玉受诬,主要因贾环(当然还有赵姨娘),不然,宝钗不致在《螃蟹咏》里对其怒骂。我们总该记得,第三十三回,(回目正作: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挞)。宝玉大承笞挞,也是因贾环诬陷促成,若无贾环诬陷,宝玉不一定会挨打。那次,宝玉挨打,是贾环挑动贾政,轮到黛玉受诬,当是贾环挑动王夫人。(都是针对“作风”问题),我们看造成黛玉死亡的“主人指示风雷动”,此“主人”正是王夫人。宝玉在“芙蓉诔”中所骂“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也是针对王夫人。对这些,我在《王夫人与林黛玉之死》一文中,都有记述。我早就说过,红楼梦在情节结构上,在时间顺序上有着明显的对称性。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掌握此对称性,则无疑对我们红楼梦探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帮助”,将无疑是巨大的。闲话少叙,言归正传。黛玉死时,宝玉不在身边,此与晴雯死时一样悲惨。要证明宝黛分居两地。有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个空劳牵挂(宝玉)。还有第四十五回黛玉所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此外,蛛丝马迹,还有许多,一并省略不提。

有人误以为黛玉之死,还与宝钗争婚有关,这完全不对。因为宝钗是个封建正统道德观念教育出来的好女孩儿,她从来没有跟黛玉争过宝玉,也不会跟黛玉争宝玉。第二十四回,宝玉解了魇魔法之厄,林黛玉念了一声佛,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同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好笑不好笑?”二十八回,元春端午赐物,宝玉宝钗一样,宝钗因此很不好意思,所以总远着宝玉。四十五回,黛玉向宝钗诉说烦难心事,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以上所作所为,凭心而论,宝钗岂有一丝一毫的争夺宝玉之意?那么,薛姨妈呢?更没有争夺宝玉之意。第五十七回,写薛姨妈极其疼爱林黛玉,对宝钗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齐全?”此话当着黛玉、宝钗之面,可充分证明薛姨妈的心底光明磊落,丝毫没有替宝钗争夺宝玉之意,如有此意,薛姨妈岂不极不正常,令人费解?宝钗成婚,是黛玉去世以后发生的事,而且是由元春作主,王夫人撑腰而一手造成。宝玉不爱薛宝钗,而薛宝钗也谈不上爱宝玉。他们只不过是奉旨行事而已,第五回《终身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写出了他俩之间只有相互敬重,而没有丝毫爱情。(他们更没有夫妻之事实。二十二回,宝钗谜中,赫然写明:琴边衾里总无缘。)有人依据二十七回宝钗的“金蝉脱壳”,证明宝钗心机险恶,陷害黛玉。但这完全是误会。宝钗当时是急中生智,绝无陷害黛玉之意。更何况,她本是去找林黛玉的,无意中听到了小红的私房话,作为随机应变,她假装找林黛玉,乃是仓促之间的必然反应。她首先想到黛玉而非别人,本有心理学依据。宝玉后来弃钗为僧,后又还俗与湘云成婚,是不是宝玉对黛玉不忠呢?绝无此理。因为我们要反问,宝玉在黛玉死后,终身不娶,难道就算对得起黛玉了么?书中藕官曾说:“这又是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伟大作家曹雪芹心底,绝无封建贞节观念,从此处,我们可见一斑。

黛玉之死,主要是为身处战场的宝玉性命担忧,次是因“不才之事”败露,如晴雯一般被人诬陷,再就是黛玉死时身患重病(明义诗:“起卿沉痼续红丝”。)此三项,叠加在一起,岂不要了黛玉的命!红楼梦八十回,已写到了香菱病入膏肓,香菱实谐湘林,香菱去世,预兆着湘、林的灭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湘林实是甄英莲(谐“真应怜”)。

文章写到此,暂告一段落,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黛玉受诬”这一块,写得较少,这是因为红学前贤对此多有论证,我在此作些补充,但不必冷饭重炒,以讨没趣。至于说到黛玉死时身患重病,此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红迷们猜都能猜到,故省略不提。(黛玉一上场,就是病殃子。)最后,让我谢谢读者,并谢谢大家!

二OO六年八月下旬

王根福、冯玉伟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