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葬花、扑蝶、醉眠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83

))

作者的泪,亦是为“千红”、“万艳”的凋落而来。

宝钗扑蝶,大约是争议最多的场景之一。争议多,亦表明了其复杂性。

在书中,宝钗是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女子。小小年纪,应付各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以说,她与这个社会有着一种高度的和谐。这一切仿佛表明:她就是为这个社会“定做”的,是那么的“合体”。

宝钗对大观园内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这一点来说,钗、黛头脑之清晰,可有一拼,只不过黛玉的心思不在这上面罢了)。宝钗是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有些连平儿都不了解的情况,她都能掌握,确实是很让人吃惊的。此女敢是有天眼不成?

钗、黛之分,究竟在哪里呢?不禁注意到:在书中,“红尘”似乎是和“青埂(情根)”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入了红尘,就得离开情根;跳出红尘,方可回归情根。在我看来,钗、黛之分,便在于此。作者把两者都演绎到了极致。

甄宝玉和薛宝钗,一对“金玉”,均属红尘中人。

宝钗属“金”,这与她的花签牡丹,给人的感觉则是比较世俗的。她是一个现实、理性的人。

在扑蝶一事中,可以看出宝钗深厚的心机。试想,如果没有那一大段心理描写,大约都会被瞒过,会以为真的是黛玉在偷听呢。宝钗的演技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宝钗性格的复杂性,亦表明了世情的复杂性。“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无情”,也许表明了红尘的无情;而宝钗的“动人”,则亦表明了红尘的诱人(这正是神瑛/石头下凡的原因)。

宝玉最后弃“金”,则是一种绝尘的表示。没有一番红尘经历,亦不可能悟透世情。这是石头/作者的心路历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是最美的场景。

湘云,一个身世悲苦,却心地开阔的女孩子。一到了大观园,便纵情欢乐、享受生活。如此“阳光”的人物,在书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了。

可是,作者的种种提示却表明:湘云不过是一个“梦”而已。“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有这个“醉眠”,均不离“睡”、“梦”之类的字眼。为什么湘云总是这种意象呢?

湘云是海棠。海棠开于秋日。春光烂漫之时,海棠却犹在梦中。这与“香梦沉酣”的意象是一致的。

与宝钗一样,湘云亦属“金”。那么,这两个“金”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人同样的劝宝玉“仕途经济”。这常常是湘云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其实,在我看来,宝钗和湘云都属世之常态。湘云虽然洒脱,却非叛逆,基本上是比较正统的。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的任性放怀,则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是一种令人沉醉的美。可是,这种欢乐只是一时的,只限于大观园中。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湘云的曲子,给人的感觉是好景不长、乐极生悲。“云散高唐”,亦是一种美梦破灭的感觉。

这似乎可以表明那块美玉在红尘中的状态:尽情地享受着红尘乐事。可是,这一切,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沉醉感与梦幻感。

在我看来,这三大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个中兴味,实堪细品。

2004年02月23日

__________________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