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贾母的眼光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18

))从她自己来看,其年轻时理家能力不让凤姐;从给宝钗布置房间等生活细节来看,其审美情趣也颇为不俗。可以想像,她在做女孩或做媳妇时,恐怕也不比宝琴或可卿差。

从名字来看,宝琴之“琴”,秦可卿之“秦”和“卿”,都与“情”字谐音。“鸳鸯”也与“情”相关。在我看来,贾母是一个重情而又不乏理性的人。

从贾母房中出来的丫鬟,性格各异,却都成为各房中的佼佼者。可见,以贾母的心胸,可以欣赏各种不同的美。印象中,好像很少见过贾母明显地不喜欢哪个女孩的(不仅对女孩,对媳妇也是如此。贾母喜欢凤姐是不用说的;但对李纨,却也颇为体贴照顾)。从这一点上看,倒和宝玉有些类似。贾母房中,就像一个温暖、宜人的大苗圃,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贾母的包容性,似可与唐朝相比这也正是贾府的繁盛期。

可是,到了抄捡大观园后,便逐了晴雯、司棋、入画。贾母给宝玉和小姐们的丫鬟,主要有六个:袭人、晴雯、紫鹃、侍书、司棋、入画。这样,从贾母房中出来的丫鬟,就去了一半。此时的大观园,已显衰竭之象。贾母等人中秋赏月,也倍感凄清。这正是贾府败落的前兆。正如探春所说,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方能一败涂地。

在社会的选择中,像钗袭这样的人存活下来了这不过是因为她们符合了世俗的眼光,体现了“适者生存”的原则。可是,因为处于末世,亦不免有生不逢时之叹。到最后,宝钗被弃,袭人另嫁,亦令人生出不少的感喟。

在秋风秋雨中,柔弱的花儿,自然是早已凋谢了;而稍微坚强一些的,也终究是熬不过去了。从贾母房中的百花争艳,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萧杀,荣府的“运数”,到此也就算是尽了??这也体现了可卿所说的盛衰荣枯之理。

晴雯去后,宝玉曾有一比:海棠树死了一半。我想,等到袭人等也去了,那么这株海棠树也就完全死掉了。那么,这位怡红公子(“怡红”之名,便是取自宝玉院中的那株海棠)也就一无所有了。于是,神瑛的这场红尘之行,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关于贾母对袭晴的取舍,也是颇有争议的。她不像王夫人,有着非常明确的态度,弃晴而取袭。

在我看来,她把这两个丫鬟给了宝玉,自然是觉得两个都不错,各有各的好处。袭人呢,可以尽忠职守;晴雯呢,自然是美丽灵巧。这两个丫头,可以分别满足宝玉的不同需求。从晴雯被逐时贾母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有些倾向于晴雯的(至少在最初是这样的)。但是,王夫人后来选择了袭人,却也不见贾母有什么不悦。

贾母识人的本领,也颇不一般。比如宝玉,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解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和贾政一样,把他看做“**色鬼”了。贾母则说:“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这种看法,也是不入俗流的。

相比之下,王夫人就显得比较世俗了。在黛晴身上,有不少可贵的品质。显然,贾母是可以欣赏这种类型的美。可是,这种美却不能为世俗所容。于是,只不过在贾母的温室中存活了一段时间;一旦出去,就很快被世俗的力量所扼杀??在我看来,王夫人就代表了这种世俗的力量。

我想,贾母对于钗、黛的态度,可能也是类似的。黛玉进了贾府,受到的疼爱,仅次于宝玉。当然,她是外孙女儿,又没了父母,贾母多疼一些也并不奇怪。她常是二玉并提,说其“可恶”,其亲热劲儿也可见一斑了。对宝钗呢,贾母则似乎很少表过态。印象中,就只有那次在薛姨妈跟前称赞宝钗。在我看来,这话不免有客气之意,却也并非违心之语。在贾府中,有哪个不夸宝钗呢?像黛玉这样的,就是招人疼、让人怜的;而像宝钗这样的,就是受人敬、被人夸的。

贾母并非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人。从感情上来说,自然是偏疼黛玉的;但从理性上来说,可能觉得宝钗也会成为一个好媳妇。

在我眼中,贾母也可算是性情中人了。身为一品夫人,地位可谓极尽尊贵了。可是,却也不见她作威作福。她最喜欢的,不过是和孙子、孙女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罢了。

她批戏文一节,与前文中石头的那番话,可谓异曲而同工(脂批云:“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对二玉的那场大闹,贾母说的那番话,亦是至情至性(脂批云:“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也是很不一般的评价)。可见,贾母的某些见识,似可与作者相比。

贾母是一个罕见的、没有变成“鱼眼睛”的老太太。想来那宝玉或黛玉活到这个年纪,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2004年08月18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