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68

同年(建安元年),刘备也跑来投靠曹操了。因为曾经依附于他的吕布和他又打起来了,刘备战败,只好来投奔曹操。当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就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却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不但没杀刘备还“厚遇之,以为豫州牧”。《三国演义》还杜撰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其中“说破英雄惊煞人”的场面描写得更是精彩、传神。不过《三国志先主传》确实提到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而刘备也“方食,失匕著”,却没提是不是在青梅煮酒之时。《三国演义》进行到这里时,曹操有一段关于龙的精彩论述,项飞把它全文抄录下来,与诸君共勉:“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段论述既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无所不能的龙的崇拜,也可以看作是曹操内心的独白。曹操认定自己是英雄,他嘴上说的是龙,心里想的是自己。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曹操能屈能伸,而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现在到了飞腾于宇宙之间的时候了。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除掉刘备这个潜在的对手而使对方得以苟延残喘,以至后来能够坐大、坐强,成为心腹大患呢?项飞认为刘备的“韬晦之计”(该计仅见于演义,史书上无记载)可能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曹操打定主意杀掉他,刘备是否“韬晦”结果都是一样。最主要的是,曹操根本没认为刘备是潜在的对手,也就是说曹操根本没看得起刘备。当时的刘备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虽有仁义之名,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动荡社会,这根本就不是资本。刘备最有号召力的是他的皇族身份,可他又是皇帝的远亲的远亲。说到行军打仗,刘备比曹操可差得远了(刘备自己也知道这一点)。这样一个人曹操会把他放在眼里吗?当然,这是曹操的一大失误——后果很严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领兵伐张绣。刚到淯河边上的宛城,张绣就率众投降。《三国志魏武帝纪》只说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没说复反的原因,让人莫名其妙。可是细一翻书,发现了原因。在《张绣传》中说,曹操“纳济妻,绣恨之”。济是指张济,他是张绣的叔叔,他死之前把队伍交给了张绣,张秀才能成为老大。济妻,就是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娘。曹操这事办得不地道,怪不得《武帝纪》里没写,原来是为尊者讳。你说张绣能不“恨之”吗?曹操知道张绣对自己不满后就有了杀张绣之心,不料计划泄露,张绣就先下手了,夜袭曹操大营。当时曹操扎营在淯河边上,一点准备都没有。这一仗打得很惨,曹操右臂中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阵亡,《张绣传》说曹操“二子没”,《三国演义》说曹操长子和一个侄子阵亡。曹操的名马绝影也被射死,还有曹操的心腹大将被他称为古之恶来的典韦也阵亡了。曹操跑到舞阴重整人马,回过头杀败张绣。张绣投奔刘表去了。《典韦传》记载,曹操“闻韦死,为流涕”,“亲自临哭之”。然后“遣归葬襄邑”,还封典韦之子典满为郎中车架,“每过常祠以中牢”。虽说典韦死得有些不值,但曹操的做法确实打动了不少武将的心,活着的人看到曹操如此厚待典韦,谁能不甘心情愿地为他卖命?然后,曹操总结经验教训。他说张绣复反是因为没能“取其质”,就是说没有及时的押个人质。虽然曹操没说出张绣复反的直接原因,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纵观曹操后半生,再没犯过类似错误。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曹操吃一堑,长一智,绝不会在女色上犯错误了。最后曹操说了句豪气干云的话:“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在大败之后能说出这样话的,只有曹操!由此可见曹操的胸襟和气魄,这样的人想不当霸主都难!这番话不但安抚了众心,更鼓舞了士气。这可不是简单的吹牛——有谁能在如此惨败之后吹牛?这更是一个目标,而且曹操几乎做到了。

曹操领兵回到许都。按照汉制,他在朝见天子时应该“交戟”,大概就是交回兵权。曹操可不愿意这样,于是干脆“自此不复朝见”。当然见还是要见的,只是不再朝见,所以也就不用交回兵权。关于曹操的不朝见还有一个说法,在《后汉书伏皇后纪》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曹操上朝,也不知为什么和献帝发生了争执。献帝大概早就看曹操不顺眼,可是有无可奈何,这次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他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则垂恩相舍。”本来,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献帝这话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当时的情况有些特殊。原来按汉朝的规矩,领兵的三公在朝见皇上的时候,应该有“虎贲持刃挟之”。虎贲是皇帝的卫队,就是说三公一旦获得兵权,在朝见的时候就要被皇帝的卫队严密控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威吓和震慑。三公本来就位高权重,现在又有了兵权,一旦作乱,还真难控制,所以就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他们:皇权,只有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千万别有什么非份之想,不然随时会要你的脑袋。虽然献帝身边的虎贲都是曹操安排的,但是保不准会有谁受了指使或是头脑发热,想要忠君报国,真把曹操砍翻了,如果那样还真不好办。曹操立刻“求出”,出了大殿后“顾左右,汗流浃背”,于是“不敢复朝”。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反正曹操是不上朝了。公文直接送到曹操的府中,本来这些公文也是曹操处理,用不着请示汉献帝。如果需要献帝盖章,派个人去办就行了。总而言之,曹操就是不上朝了。

这时的袁术不知怎么想的,竟然想称帝。他派人联合吕布,却被吕布连人带信交给了朝廷,打了小报告,也就是举报。袁术大怒,派兵打吕布,却被杀得大败。建安二年九月,曹操亲征袁术。袁术听说曹操亲自来了,立刻“弃军走”,一直过了淮河。曹操得胜回到许都,这时南阳、章陵等几个县又反了,支持张绣。曹洪领兵征讨却连吃败仗,那边的刘表张绣还不断骚扰,曹操只好自往征之。途经淯河,亲自临河祭奠宛城之战阵亡的将士,“歔欷流涕,众皆感动”。仗打得还算顺利,曹操收回了失地就回兵了。

建安三年得前半年,曹操和刘表张绣又打了几仗,还没分胜负就撤回许都了。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得到个消息,袁绍的谋士田丰给袁绍献策,让袁绍趁机出兵许都,抢回汉献帝。这可是曹操的死穴,以袁绍实力之强,中招即死,所以曹操一得到消息立刻回兵。可是田丰的主意虽好,袁绍却没采纳。不过袁绍虽然没来,吕布却来了。原来吕布不知怎么搞得,又与袁术合作了。受袁术指使派大将高顺攻刘备。这时的刘备是曹操的小弟,曹操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派夏侯惇救援。结果,两人被高顺杀得大败。想想当时与高顺齐名的张辽后来建功立业,威风八面,就知道高顺不是等闲之辈。小弟吃了亏,当大哥的不能不管,于是曹操九月出兵东征。十月攻取彭城,随即下令屠城。

曹军攻坚战的一个特点就是屠城,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杀鸡给猴看,使其他敌人不敢抵抗;二是聚敛财物,以充军实。曹军有这样一条规定:围而后降,不赦。就是说在包围圈形成之前投降,算是投诚,可以宽大优待。在包围圈形成之后投降,哼哼,对不起,照杀!因为你是慑于我方强大的攻势,而且无路可逃,这才投降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归顺,所以不赦。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非常困难,攻方要以血肉之躯,冒着雨点般的矢石,冲上高高的城头或是撞开坚固的城门,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这样就使攻防产生了强烈的仇恨心理,一旦城破,这种仇恨心理很容易转化为报复,屠城很难避免;兵法上说“十则围之”,因此一般来说攻方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守方虽然有深沟高垒,但是往往人手不足,所以他们通常会调动城中居民参与防守,可能诱以重金,可能说以言辞,可能逼以刀剑,总之就是军民齐动员。可是这样一来军民不分,就给了攻方屠城的借口。曹操屠城主要是威慑后来者,给其他守敌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之放弃抵抗,减少以后攻城的伤亡。可是这样一来在客观上也容易使守敌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团结抵抗,所以后来就有来自一线的指战员向曹操建议废除“围而后降,不赦”这一条款。比如曹洪,他就曾建议曹操在围城之后晓谕城中军民,城破之后不会屠城,以减少伤亡和避免可能遇到的抵抗。

屠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敛财。虽然杀人越货说来不太像话,不是正规军干的事,但确实是解决军费的一个好办法。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屠城的事时有发生,大家也不觉得怎样。另外屠城还有个“妙用”,就是可以提高士气,激发士兵的斗志。士兵们在攻城时憋了一肚子的气,现在可以杀人泄愤了,当主帅的也不愿意阻止他们。而且他们最大的兴趣在于屠城时可以发笔横财,真正的杀人越货。士兵抢百姓,将领抢宫室,主帅拿提成。所以常有统帅在攻城前对士兵许诺,“城破之后,屠城三日”,以此来调动部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将士们的主观能动性。

说到解决军费,曹操还有个办法就是盗墓。其实和屠城一样,盗墓也不是曹操的发明,先人们早已实践过,曹操只是照搬前人的经验而已。很多人在刚起兵时,实力弱小,连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去屠城了。可是为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他们又急需钱,所以就把目标锁定在相对容易的盗墓上。曹操的老爸虽然有钱,还有人赞助,可是这些不足以养活一支军队,所以才出此下策。袁绍讨伐曹操时,命他手下的笔杆子陈琳写了一篇檄文,其中就说到曹操派军队盗墓这件事。他说,“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而且“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当然,陈琳是在帮袁绍说话,可能有的地方出于宣传的需要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曹操派人盗墓是确有其事。据说他手下有一支专门盗墓的队伍,还设有专门负责盗墓的官职,比如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支队伍战功显著,挖了很多汉朝的皇陵,就连汉武帝的茂陵也不放过。任你生前多伟大的人物,死后一样任人摆布,尸骨离散,归根结底都是钱财惹的祸。曹操可能也是因为看了被盗后墓主人的惨状才下令自己的丧事从简(当然,曹操平时也很节俭),并设多处疑冢。后世每逢战乱,必有盗墓贼四起,其中有官办的,比如宋末就有专门盗墓的“淘沙官”,当然也有民办的,但即使这样,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不知道曹操墓的确切位置。

屠城之后,曹操进军到下邳,吕布亲自带骑兵迎战。双方一场恶战,最后曹操获胜,并且“获其骁将”成廉,吕布则退回下邳城中,随即被围。被围的吕布恐惧之余就有了投降的想法,却被他的将领陈宫“阻其计”。于是吕布只好一面坚守,一面向袁术求援。而曹操方面因为连续作战,士卒疲惫,也想撤兵。这时他的谋士程昱和郭嘉提出建议,决沂水、泗水灌城。曹操立刻采纳,派人掘河,下邳城中水深数尺。吕布又坚守了月余,最后他的部将宋宪、魏续不干了,相约反叛,先活捉了陈宫,然后开城投降,吕布也随即被擒。曹操入城之后立刻提审吕布、陈宫,“皆杀之”(详见《吕布》),然后招降吕布领兵在外的的部将臧霸、孙观等,不但“厚纳待”,而且委以重任。至此,吕布这块心病算是去了。

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十一月,和曹操打了好几年的张绣率众来降。曹操大喜,封张绣列侯,这件事后文会有详叙。这时的袁绍已经吞并了公孙瓒部,占有冀、青、幽、并四州,十余万众,势力日益强大,多次传出消息他要攻击曹操。曹操虽然风头正劲,但是与袁绍相比还差得远,所以曹操的手下多数人都认为不可与其争锋。曹操则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在这之前,曹操每次出征都担心袁绍会袭击他的许都,谋士们也多次提醒过他,但曹操总是能准确预言袁绍究竟会不会偷袭,这些判断是在充分了解袁绍的为人的基础上作出的。曹操之所以最后能战胜袁绍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他知己知彼。短短几句话,既总结了袁绍为人、治军的弱点,又鼓舞了士气。于是曹操进兵官渡(现在河南中牟的东北),以遏制袁绍。

再说那位已经称帝的袁术,先被吕布杀败,又被曹操所破,到现在也没缓过劲来,而且处境越来越艰难。他一想,干脆把帝号让给袁绍吧。两人虽然一直不和,甚至兵戎相见,但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归帝号于袁绍还可以换个养老的地方。于是带人投奔袁绍,袁绍的儿子袁谭从青州出发来迎接他。袁术要到青州必须要经过下邳,此时的下邳已经落入曹操的手中,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袁术。可是曹操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派刘备、朱灵阻击袁术。他们还没进入狙击位置,袁术就已经病发身亡。曹操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听说刘备带兵走了,立刻来见曹操,他们认为“刘备不可纵”。曹操也后悔了,马上派人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刘备到了下邳,打发朱灵回许都了,然后立刻杀了曹操的大将、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说啥也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