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作者:慕容古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50

大明帝国江南水师凄清如同龙吟的号角响彻海湾。

在亲眼见到战船之前,万历对帝国水师没有形象的认识。俞大遒汇报中说的400料800料之类的话,万历也不大明白其与排水吨位之间的关联。昨天晚上找来天津卫通海事的官员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一料是十立方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另外船的载重也有用石来计算的,一般来说,1料载重略等于1石,约合现在的92.5斤,但是因为古代度量衡的经常变动,这个估算并不准确,只能给万历一个粗略的参考。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400料的战船载重量不过200吨左右,排水量大约350吨。再大一点的600料战船的排水量也不过500吨,最大的战船,比如俞大遒的旗舰有800料,换算过来也不过700吨的排水量。即便不知道现在西方战船的一般规模,这样的吨位也难以让沈觉非满足,更别提质量上的不足了。

抱着这样的心情,万历帝一行在俞大遒的引导下登上了江南水师的旗舰。万历目测这800料的三桅旗舰,大约有40米长,10米宽,上下四层,船之首尾有舰楼,前三后二安有佛郎机大炮五门,另有小炮若干。全船共有水师官兵一百四十八人,除炮手外,其余的都配备了火枪,少数装备弓箭。

俞大遒一边给万历介绍,一边解说自己对革新水师的看法,“陛下,臣昨夜思虑良久,以为海战之法仍是臣所说的‘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

万历插言说道:“朕也如此认为,所以才让将军掌水师。”

俞大遒接着说道:“但是如今造大船不容易,勉强制造出来,在大洋的风浪中也绝难使用,像这首旗舰800料,已经是难得的了。至于火炮,现在船上按有五门,再多装恐怕船只承受不起?”

“为什么?”李谪凡问道。

“请到这边来。“俞大遒引着众人到了船首,招来炮手,揭开炮衣,指着船首两门大炮说道:“这两门大炮都是仿造的佛郎机炮,每炮重500斤,发射的弹丸每个重达4斤。”

李谪凡道:“如此利器,可以于数里外轰击敌船,岂不方便?”他统帅的禁卫军火器营也是全火器装备,枪炮的数量还在水师之上,但作为野战部队,为移动便捷,也还没配置这样重的大炮。

俞大遒摇头道:“虽然威力巨大,但这铁炮却常常炸膛,杀伤炮手;而大炮全靠炮手肉眼瞄准,培养十分不易,一般的炮手十炮能中其一已经是好事。还有最难的一点,就是放炮时,火力向前,船震动而倒缩,多有裂而沉者。像旗舰这样的大战船尚可,一般的小船须另以木筏载之方可用之。”

如此说这种重炮在小船上基本就是摆设了。实战中哪有拖着木筏开炮作战的事?想象一下,在危急的临战时刻,水兵们还得忙着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万历明白这是因为火炮的后坐力。巨大的后坐力对明朝现在的小船影响巨大,加上明朝的造船技术因海禁而落后,船体的牢固大大下降,故而难以承受。现在的大炮才500斤,而明朝末年,打捞沉入海中的佛郎机炮重达2000斤,看来差距不小啊。

看来还是得加强造船的能力,万历暗想。能从西方学到当然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自力更生,他脑海中飞速的想出几个办法来,准备回京交给工部试验。那都是长远的工作了,眼前能用上的是关于火炮的。“战船必须要大型化,得更坚固。这样才能装更多的火炮,形成更大的战斗力。朕看来,火炮的问题虽不能更本解决,却也不是没有办法。”

“请陛下赐教。”

万历说道:“这几年禁卫军和工部都在研制火炮,仿制佛郎机炮,然后总结经验教训,也有些成果,朕就说给你们听。关于炸膛,一方面是因为使用太久,炮管发热,对此制造局采用铜代替现在的铁铸炮,已经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明代火器多用铁,还有主张用木头的。经过制造局试验,万历最后决定用铜质铁芯,虽然贵了点,但是效果要好很多。

“炸膛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炮弹中装药的问题。药装少了,威力不足,装多了又经常在炮管中就爆炸了。因此炮弹装药的多少也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现在制造局正在调试。有了这一标准,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炸膛了。朕看来不光炮弹的装药,还有大炮的铸造,火枪的制造,弹丸的大小,火药的配制都应该有个标准,不能乱来。”

对军事对火器,万历都说不上十分的精通。但是他明白要想大规模使用火器,就必须树立一个标准,特别是火药的配制,枪炮弹丸的制造。这个标准是可以用反复试验的方式取得结果的,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然知识。

现在工部制造局已经在进行这事,禁卫军的火器制造司也在提供资料,万历也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数据没有保留的交给了工部,相信不久就会有成果。

这个问题俞大遒也已经觉察到了。各地铸造的火炮质地口径长度不已,炮弹的重量尺寸也有差别,很难配套使用,在实战中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加上原本就存在的一些问题,差点让他在实战中回到原来的撞击战接舷战。

“臣以为这样甚好,骏马也得配上适当的马鞍才跑得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佛郎机炮威力巨大,可以拿来观摩,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俞大遒说道。

“正是这个道理。”万历说道,“这几年朕下诏寻求奇巧工匠,也要不少人来献制造的火器,虽优劣不一,朕都厚赏之,还将有潜力的留在了工部制造局里,就是要培养大明自己的能人。火器乃利器,大明必须掌握,不能落后于夷人,受制于人。”

李谪凡说道:“陛下在致德公学设立火器一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万历抚摸着黝黑的炮身,笑道:“那不过是让那些纨袴子弟了解一些枪炮,多一件玩物,那里会真正依靠他们。”

让致德公学培养出帝国需要的人才的计划,现在看来基本上是失败了。果然自古纨袴少伟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