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遒吓了一跳,什么事情能毁了自己一手建立的水师?他满是疑惑的想了想,并无不妥的地方啊,说道:“臣思虑不周,不知何事,请陛下详示。”
万历说道:“当年太祖初起时,与陈友谅争天下,得水师之力多矣。其后三宝太监下西洋,二万余人的船队不可不谓强盛。但是百余年后,大明之水师又如何呢?等到将军接掌水师,无可用之船,无可用之炮,亦无可用之人。将军可知道原因?”
俞大遒说道:“因有倭寇扰乱海疆,朝廷实行海禁,规定船不得过二桅,不得私自出海,百年因循,遂有今日。”
“不错,是因为海禁。不过将军不必担心,朕既然已经大开海禁,有生之年就不会改变。”万历道,数十年以后,海洋之利显,恐怕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不过,朕以为现在水师的隐患不在海禁而在人。”
“人?”俞大遒一愣,随即说道:“水师上下人等都深受皇恩,铭感五内,竭忠尽智报效陛下!”这几年,弹劾江南水师和禁卫军的折子不少,俞大遒也有所耳闻。暗想自己掌握江南水师数万人,战船四百余艘,在外人看来是有功高震主的嫌疑。
万历摇摇手,说道:“水师的忠心朕明白。朕的意思是将军有好的战法,可是将军手下的将领们未必能奉行啊?将军的战法虽高妙,朕却担心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特别是在海上指挥战船作战,讲究什么,要求什么,将军要比朕明白,那是智﹑勇﹑仁﹑严缺一不可。可如今水师中有多少人符合要求呢?”
俞大遒心中喀喳一下,细数了之下,水师中能理解自己战法的恐怕还真的只有廖廖数人。说道:“水师中可用之人不过陈嶙﹑陈蚕,邓子龙等人。”这三人是俞大遒接手水师时从各省水师中发现的人才,是他的左膀右臂。
“比之将军如何?”
“陈嶙善于炮战,对火器的精熟尚在臣之上;邓子龙勇猛善战,战时身先士卒;陈蚕通水战,御下严谨,可以说是后来之秀。”共事多年,俞大遒对自己的副手了解颇深,为万历一一道来。但其语气也表明,虽然赞许三人才干,但并不认为能与自己比肩!
“不错,不错。”万历记得就是上述三人在援朝之战中大放异彩,为明朝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可以大用的人才。“那江南各省的水师中还有可用的人才吗?”
万历让俞大遒奉命组建江南水师,从沿海各省抽调了大量的人手和船只。但并没有废掉各省已经实力大减的各省水师,留着他们警卫海疆。
而俞大遒经常率领江南水师在沿海游弋,对各省水师的情况也很熟悉,说道:“不过中人之资。”没有人才,自己辛苦建立的水师也将后继无人,俞大遒神情不由有些黯然。
万历知道明朝将领是世代为将,极不重视将才的培育。即使出身将门,耳熏目染,也难成才。像俞大遒戚继光这样的人才那是少之有少。
李谪凡瞧在眼中,朗声说道:“岂曰无人!十室之内必有忠信!李谪凡虽不才,愿入水师。请陛下允许,俞帅收留!”李谪凡心思活,意识到加入水师可能更有前途,于是就自告奋勇了。
李谪凡的才干俞大遒见识过了,是块好材料!他自愿进入水师,投在自己门下,加以调教,自己一身本领也算有了传人。但也明白,李谪凡是天子的心腹,放不放其到自己身边来,可是大有玄机啊。
果然就听万历笑道:“你呀,禁卫军池子小了?容不下你了?”
李谪凡忙辩解道:“陛下,臣是想为陛下分忧。”
“朕知道你的性子。眼红了水师不是?”万历笑道,“待过几日回京,朕要看看你率领的禁卫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要是弄得不好,可要打你屁股!”
众将轰然一笑,李谪凡红了脸庞,说道:“末将一定不让陛下失望!”
等众人笑过了,万历才对俞大遒说道:“国家有县学府学国子太学等学校,为国家培育英才,又有科举加以选拔,故而朝中代代有英才。但武臣却没有如此待遇,选举培育都远不如文臣,人才自然稀少。这在太平时节尚可,有事则危啊,将才之培养不可不注意。”
明之武臣位卑,武臣之教育也就极度不重视。大多数将领不读书,不习战法,不讲军纪,打仗凭蛮力,或者听文臣的指挥。如此一来,武臣之地位越来越低,教育选拔也越来越**,也就越来越不得其人。
像俞大遒将自己,是由于天资出众,加上个人的努力,才能有今日。但是整个帝国又有几个天才呢?这几年他掌握江南水师,就感到人才之缺乏,加上刚才和天子的谈话,更加深了他的忧虑。现在听天子的语气,似乎有意改变,心中喜欢,劝道:“陛下,两军对阵,智算者胜,而智可由学习获得。而今为将者多不习文字,不读兵书,非国家之福。”
“朕亦忧之。”万历笑道,“不知将军可有善法,解决这一弊病?”
俞大遒道:“选拔将领,大明为世袭之法;将门子弟入军中为将,然后依照战功资历升迁。此乃太祖之法,以臣之见,太祖立法虽善,但立国已经两百余年,时过境迁,不无应当稍为修改之处。选用将领,当以才干为上,量才使用。此是选拔的方法。”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而教育之法,臣以为当设立学校,如同京师之国子学太学,教授弓马谋略之术,为国家培育将才。”
军校?好些意思了。万历说道:“请详言之。”
俞大遒道:“设立军校,以老成宿将为教导,在军中选拔资质中上的中下级军官入校学习。学习的科目,弓马在其次,主要要学习火器操作,阵法,战术运用,及军纪训练。陛下秋天颁布的《大明军法》,臣以为也当列入学习的科目。待学生学成后,再分派到各个军中,担当低级军官,渐次提拔。如此一来,帝国当无人才之忧!”
这和自己的设想基本上一致,万历喜道:“所见略同。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是人生快事!朕将设立军校,不知将军可有意出任军校祭酒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