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政改(三)
作者:慕容古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233

当北京城的第一缕阳光来临时,万历坐着张府的四马大车回宫了。内务大臣从天子疲倦却欣喜的表情猜想到这一次的目的达到了,在扶天子上车的一瞬间,陈于陛低低说道:“恭喜陛下了。”

万历躺在大车中,与张居正一夜的谈判实在把他累坏了,好在最终达成了目的。

张居正当政快九年了,九年来,大权独揽,强力推行改革。九年之后,目标基本达到,清量田亩顺利完成,考成法坚持推行,税法改革和驿站改革也大体成功了,国家财政好转,军队整顿和黄河水利也初步取得成效。可以说,张居正以一个臣子的身份能做的都已经做的,能达到的高度都已经达到了,当初中兴大明的愿望也已经实现了。改革再推行下去,要动的就是张居正自己了——这几年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一个臣子当权太久,必然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皇帝渐渐成熟的时候。对权力的争夺必然会引发政治的动荡,给国家带来灾难。现在朝廷中已经出现拥护张居正的张党,拥护申时行的申党,清流和万历的亲信派,党争隐隐出现。本来万历打算等张居正逝世后,才接收权力,但现在的形势让他毅然决定早一步行动,免得临时慌乱。用

全面改组帝国政府的方式,打破各个“党”的势力。现在做,而不是等到张居正病逝再做,区别是很大的。

一个人无论多么刚强多么雄忍,面对新生的儿孙时总会温柔一些,所以万历才挑选了这个时候拜访张居正,接着卖一个人情给张居正,最后才商谈正事。饶是如此,一夜交锋下来,万历还是感觉到心力憔悴,张居正果然不是好对付的。不过成果也很大,达成了万历的目的,这让万历感觉累也是值得的。

一缕悠扬的笛声传来,在这个清晨,穿过微寒的晨雾传入万历的耳中。“停车。”

“陛下。”

“不要说话。”

这一点轻微的笛声渐渐的清晰起来,虽不懂得音律,但万历还是感到心旷神怡,他如然体会到了古语“绕梁三日”的含义。

“是谁在吹笛呢,这大清早的?”

唐郎道:“小臣去看看。”

一会儿唐郎回来了,笑道:“巧了,是昨日遇见的逍遥侯秦枭,在丽春院通宵宴饮,现在还没歇息。这笛就是他吹的。”前几年万历取消了宵禁,这京师的***业格外的繁荣了。

万历一笑,果然逍遥,道:“走吧。”

回到西内,黑甜一觉,醒来的时候,陈于陛已经写好了处理南京案子的圣旨:徐阶殷正茂二人免除处罚,其余人皆按律法处理,不得宽待。罢免官吏三百余员,下狱二百九十人,剥夺爵位十三人。周王一系迁往辽东,已出嫁女和老病者除外;到辽东每人给田地二百亩;限期一年完成。并且让户部重新制定救济粮仓的管理章程。

万历看了看,没有什么问题,让尚宝郎取来印玺盖上,由内阁刑部发往南京。

六月初十日,是万历登基的纪念日。这一日万历在皇极殿举行朝会,接受宗室﹑勋臣﹑百官﹑番邦的祝贺,然后就在一片喜庆之中,由内阁首辅张居正颁布了诏书:改革大明官制!

在百官反应过来之前,万历又接连下了十余道圣旨,公布改革的内容,驳斥和罢免了一些以更改祖制为名的反对者。在张居正的配合下,雷雳风行,在一个月之内公布了全部的方案,强力压制反对的声音。当然要完成全部的改革没有两三年是不可能的,万历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主体,是不想拖得太久,免得夜长生梦。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改革有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明确内阁的权力,第二是将政府和皇室分开,第三是削弱地方权力,第四,继续分离行政权和监察权,第五是明确军权,第六集中和分散六部权力。

改制之后,内阁成为大明帝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新的相府。辅佐天子,调和阴阳;平章政事,票拟批答。内阁首辅一人,正一品;次辅二人副一品;阁员六名,并正二品。内阁阁员头衔依次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内阁阁员的选拔由朝廷三品以上大臣廷推,首辅人选由天子决定,同时万历还规定,户部兵部礼部三部尚书一例进入内阁充当阁臣。内阁成员的任期为六年,若有重大失误和过失则去职,任期将满,由吏部和督察院考察其政绩,中下等去职,优等可续任。朝廷三品以上大臣可以弹劾首辅以及阁臣,天子也可随时更换阁臣。

这实际上是实行群相制,大大的违背了太祖不设丞相的训令,招来了清流言官的猛烈谏阻,其中炮火最猛烈的就是新近在南京大出风头的海瑞。万历在西内单独接见海瑞后,海瑞的态度才有所软化,不再那么激烈。

内阁相位确立后,六部的位置相对降低了。不过,万历将太常寺﹑四夷馆﹑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职能重叠的部门简省后,六部成为大明唯一的中央行政执行部门。

吏部,六部之首,可与内阁抗衡。尚书一人,正二品;左侍郎一人,从二品,为常务侍郎,辅助尚书料理部务。右侍郎四人,正三品,分区考核府县以下官员。其余设置职责与从前一样。

户部,是万历改革最大的一个部了。尚书一人,常务左侍郎一人。新设审计侍郎一人,掌审计,预算,结算。财务侍郎一人,掌财政收支;税务侍郎一人,掌税务;农林侍郎一人,掌农田水利;贸易侍郎一人,掌与东西洋诸国商贸之事。其原有的十三清吏司,民﹑金﹑仓﹑漕四科等机构继续沿用。

兵部,对兵部的处理让万历感到为难,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军权,是集中还是分散?最后决定沿用兵部设置,尚书一人,常务左侍郎一人。军法侍郎一人,正二品,掌军法;参谋侍郎一人,掌收集内外情报,分析战略形势,制定作战计划,为君王大将提供军事建议。水师侍郎一人,管理水师,现在由俞大遒兼任。教导侍郎一人,负责文化宣传。后勤侍郎一人,掌供给军械物质。装备侍郎一人,规划全军武器装备,试验新式武器,交工部制造。驿传侍郎一人,管理驿站,传送军情。其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沿用。

刑部和礼部变动不大。礼部,新设学部侍郎,掌教育;理潘侍郎,掌与外国交往,接待朝贡使节,辖四夷馆和行人司。

工部赠加火器侍郎,车马侍郎,河务侍郎。潘季驯由于治理黄河有功,为河务侍郎。

六部成为政府行政中枢,但一来上有内阁统辖,二来新设立常务侍郎和诸多专门右侍郎,六部尚书的权力已经有所下降。

除六部外,中央机关行政机关还保留有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翰林院为国家贮才之所,里面设有史学﹑经学﹑历学﹑算学﹑刑名﹑同文等馆,新中的进士需要在里面学习一定年限后,才能正式补官。这一次万历特别强调了同文馆的地位,要求翻译东瀛﹑朝鲜﹑蒙古﹑回回﹑安南﹑缅甸﹑暹逻﹑佛郎机等国的书籍,并作为翰林院毕业考试的内容之一。詹事府为太子府属官,保留不变,并且将各王府的官员也纳入詹事府,方便管理。国子监,为中央学府,不变。

在监察方面:万历恢复了谏院,设立谏议大夫,正三品;散骑常侍,拾遗,补阙,正言等官。是专门针对皇帝的,纠正天子的过失,监督天子的言行举动。同时,六部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都归入谏院,由建议大夫领班。

督察院方面,设置如旧。但是赋予了督察院审核各部门财务和行政手续的权力。分道御史巡检地方,弹劾不法。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殿中侍御史,纠察百官失仪。

大理寺作为独立司法部门存在,有权对大明律法做出解释,并形成案例成为以后判案的根据。

通政寺,负责接受全国上面人等的奏折和上书,也有接受平民申冤状纸的权力,有权要求各部门在一定期限内就状子中事件做出说明。

这四大部门的首脑任命由廷推后,天子决定。其行政不受内阁控制,直接对天子负责。他们与内廷的锦衣卫﹑廉政司,与地方的巡抚﹑提刑按察使,共同组成大明的监察系统,维护大明的纲纪。

内阁的首辅,监察系统的都御史,五军都督辅的都督,并称为三公。六部尚书,大理寺卿,谏议大夫,通政大夫,并称为九卿。各部侍郎以上,九卿,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三首长有廷推的权力,也有上本弹劾内阁首辅的权力。

与外廷相应的是,皇家事务官员的设立:宗人府,掌宗室皇亲;内务府,管理太监宫女,并宫中之事;太常卿,管理皇家祭祀;光禄寺,掌接待宾客,宴会酒食;太仆,掌皇帝出行之车马仪仗;卫尉,掌宫廷卫士,守卫紫禁城;太史令,掌天相﹑史学﹑实录﹑僧道等事;上林苑监,管理皇家园林;少府,管理皇室财政。

这九个部门被称为内九卿,或小九卿,皆由皇帝任命。有权参与朝廷大事的商讨,有权廷推大臣。但是没有权力弹劾阁臣﹑六部尚书﹑督察院长官。

中国历来是政府与皇家不分,万历早有心革之,今日方才如愿。

太师、太傅、太保依旧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自此以后,这些官职变成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例如在改革大体完成时,万历就加张居正为太傅,申时行为少师,张学颜等为太子太师。

在军政方面,明朝本来由五军都督府掌握军事力量,但是后来职权渐为兵部所夺取,成为只有统兵权的部门。这一次万历改革,兵部仍然是全国的最高军事决策机关,而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大的军区,统辖各地的卫所。依然保持着五军都督府有通兵权,兵部有调兵权的格局,相互牵制。

这时候,万历对全国的兵马做了区分。第一等是京师的羽林卫和禁卫军,以及南京的驻守部队,人数大约20万,是万历现在可以依靠的力量。分别在京师和南京设立南北大营,设立一位都督统之,北军都督为戚继光,南军都督由魏国公兼任。

第二等是九边的边军。九边九镇的军队本来是从各卫所抽调用,轮番戍守。后来卫所制度被破坏,卫所之军不可用,万历改用招募。现在九边的边军都是招募来的,战斗力在卫所军之上。现在军马大约35万。

水师兵员也是招募。江南水师和皇家水师共用五万人。

这两等军队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其长官由天子任命,不受五军都督府的节制,但仍在兵部监察之下。

第三等是卫所军士,卫所军士由五军都督府统领。鉴于卫所的**,从万历二年起,朝廷就在不停的淘汰卫所军士,现在留下来的卫所一般是担任农垦兵,把守内地重要隘口,以及为边军补充兵员。总的说来,卫所军是作为预备役使用的。人数大约一百万。

第四等是地方卫队,各省各府县都有一小部分武装力量,用于维护地方安全,抓捕盗贼。万历这一次将这些宪兵变成了类似警察和捕快的宪兵,并且增加了一个职责,就是在农闲时训练民兵。这一类宪兵全国共有30余万。

通算下来,帝国的武装力量有200万人之多,但是能打仗的只有第一第二等的60万人。

在军事力量的指挥上面,万历废除了文官统军的习惯,但保留了文臣监军的权力,当然监军的权力已经大大缩小。军队平时由五军都督府和各省都司﹑各镇总兵统领﹑训练。一般战事,总兵都司可请得兵部同意后,进行军事行动。遇到紧急战势,各镇总兵和各省都司有权调动兵马进行战斗。遇到大的战事,朝廷选拔老成宿将或者通兵事的边臣为总督,加以战区的名号,统领各镇各都司参战。总督不常设立,现在大明有蓟辽,山西,陕西,西南四大总督,都是有战事。战事结束,局势稳定,即便撤销总督,民事归巡抚,军政归都司。

总督不干涉地方民政。但在新开的疆土或者新平定的地区,总督可以兼管民政,待局势平定之后,方实行军民分治。在次一级的地区,可以设立诏讨使,宣抚使等官员兼管军民事,职责权限一如总督。

对地方官制的改变主要是明确权责,削弱地方权力。万历保留了南京的那一套行政班子。重新化分了省区,新设立辽宁﹑甘肃﹑安徽三个布政使司,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使司。另外设立一个建州诏讨使司,军民兼管,其长官为正四品。

将省这一级的行政区划正式确立下来,在地方形成县—州府—省的三级行政梯度。省设立巡抚,从二品;布政使,从三品;按察使,从三品;都司,正三品;学台,正四品。五巨头共同管理一省政务。巡抚总理民事,并且有监察权;布政使相当于中央的户部,掌财务民生土地之事;按察使理刑,并平反冤狱;都司,掌一省军政;学台,都学,也有监察权。五巨头之下,设立吏礼兵户工刑六科,协助处理政事。

府一级,知府,正四品,同知,推官,校尉,教授。县,县令,正六品,县丞,主簿,县尉,教谕。与省一级的五巨头一一对应。

大抵地方行政系统与原来想比变更不大。但是职责和统属却有了相当的改变,变成了横向合作,纵向统属的模式,相互监督,地方的权力进一步被分散。比如县一级中,县令有审理案件的权力,但是结案时必须有县丞和教谕的副署,方才能定案;县令﹑县尉﹑教谕的财政收支又收到主簿的监察;而县令对其它四人又有一定的考核权。

同时地方监察力度也在加强,除了各个系统本身的监督外,还有巡抚﹑按察使﹑学台三重监督,以及今后将要设立的省廉政局。此外,致仕的乡绅﹑有功名的士子和有爵位的人都有权上书中央,监督地方行政。重重监察之下,帝国的贪墨之风应该有所好转。

而且,在这个时期,万历命令吏部对全国各省府县的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往往是两个省互调,两个府互调,打乱原有的官场关系网,以便于反贪工作的展开。

在变革官制的同时,《考成法》继续实行,并且考成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官僚体系,上至首辅下至县令,无人例外。在这一时期,还对官员的退休﹑休假﹑守制丁忧等事做了规定。

这一次规模巨大的官制改革从万历九年六月开始,到当年底才大体完成,稳定下来。而最后完成已经是万历十二年。那时候,帝国的首辅张居正已经病逝一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