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先声仗鬼神(5)
作者:烛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50

大业九年六月初三,黎阳仓城,晴无云

“先生,不知天意如何?”

杨玄感急切地凑到一个老头面前,死死盯着他来回掐算的手指。

“老朽不知道大人求的是什么大事,不过今日日值月破,大事不宜,莫如拖它一日?”

“拖!怎么拖?”杨玄感闻言大怒,两只眼睛瞪得通红,转头望向外间已整备完毕的近万大军,右手重重拍在了靠几上,“无论如何,杨某要外面的将士都听到今天是吉日的消息,你自己看着办吧!”

他凶狠的模样仿佛择人而噬的猛虎,吓得老头险些躺倒在席上。老头虽是远近闻名的阴阳先生,什么占卜、择日、取名、寻阴阳宅地等等杂活干了几十年,对自己的寿数可是推算不出的,自然也担心这位尚书大人真把自己喀嚓了。恐惧之下,一颗苍头顿时在地上咚咚磕个不停,浑似捣蒜。

“大人饶命,老朽刚刚口误……口误……”说着,老头儿自袖中颤颤巍巍地摸出个小包来,众人的目光也齐齐射向那鼓鼓囊囊的布包,可那上面的绳结却明显系得太紧了,要么就是动手解结的人太紧张。

老头儿干瘪发皱的手指上上下下摆弄了半天,竟还是不见布下真容,弄得精神高度集中的众人气闷不已,杨玄感原本有些松弛的面部肌肉也再度绷紧了起来。

虽是低头解扣儿,那老头常年靠着察言观色混饭的人物,哪里感觉不到室内气氛的紧张味道,正待寻把小刀割开布包的时候,只见眼前恍过一只袍袖,将那布包捞了过去,转眼地功夫,一副龟甲,三枚白铜五铢钱便自掷在了他的手边。

老头儿心下感激,抬眼见一中年文士微笑着凝视着自己,眉眼尚未看清,只见几缕分得清晰的长须在颌下随风轻摇,耳畔便自传来一声干咳,急忙将铜钱扔进龟甲一通摇晃。

“师,上六!”老头儿摆弄了一阵,无比严肃地吐出了这几个字。

师卦是什么,在座一群人几乎没人不知道的,但若说这个解法,各人却也存着各式各样的心思。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大人受皇帝诏书讨伐叛逆,正应了大君之命,得此卦象,分明是开国承家之兆。大人先世已位列国公,莫非此战之后将因而封王开疆?”

老头儿总算得着了机会,调转身躯,面向杨玄感重重一拜,嘴上更是不住地奉承:“小老儿在这里先恭喜王爷了……”

杨玄感此时哪里还有心思和这算命老头儿计较?他的心里早已开了锅了:

“莫非……莫非我弘农杨氏真的是天命所归?大君有命,分明是说顺天应命,开国承家,这卦辞难道说得还不明白吗?”

想到这里,杨玄感脸色愈发精彩,兴奋之余更是冲着旁边的将官摆摆手:“王仲伯!宣示诸军,占卜大吉,我军出师必胜!”

“是。”

王仲伯领命转了出去,不一会儿就听到外面势若排山倒海的欢呼。在击败叛军,升官发财的念头的刺激之下,一个个刚刚放下锄头、麻包的农夫、民役,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疯狂。

此时,杨玄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微笑,长身而起,嘱咐崔建:“光图,取三贯钱给先生压惊吧。”

那老头儿自是千恩万谢,不料杨玄感刚刚走出几步,却好像想起什么来,又回身转了回来,指着老头说道:

“三贯太薄,再送十贯!若大事可成,杨某自有重酬!”

李密在一旁冷眼旁观着杨玄感的行止,脸上却满是不以为然的神色,心说:“岂不知《象传》有云:‘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谁是大君,谁是小人,怕还未可知。乍闻吉兆便如此兴奋,他还真是一点都没变呢!只是……只是这小人乱邦……如今天下乱象隐现,莫非这卦辞真是上天预兆不成?”

——————

半刻之后,一身山文重铠的杨玄感现身校场点将台,望着近万兵马排成的大阵,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伸手做势压了压底下士兵的喧闹。台下的一干将佐见状,急忙约束各自的部下,可饶是一群校尉、队正上蹿下跳,如雷的喧哗声直过了一柱香的功夫才渐渐低下来。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一声狂吼,响彻在众人耳边。在场的兵士将吏也为这句没头没脑的问话怔在当场,许久都没有人接口。冷场半天,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飘了出来,“你是杨尚书。”杨玄感闻言大笑,指着说话的少年说道:

“很好,赏布两匹。”

一时间,人群中牢骚四起,几乎人人都为自己没有那小子最快而后悔,一看杨玄感伸手,立刻住口不言,竖起耳朵等着第二次开奖。

“大家都知道我是上柱国、礼部尚书杨玄感,先楚公的不孝子。那么,谁知道为什么你们背井离乡到黎阳来呢?”

有了先例,大家都知道自己决不能错过机会,立时七嘴八舌地吵吵起来,“为国尽忠”……“纳粮服役,天经地义”……“为尚书大人办事”。

这个时候,杨玄感不再选人了,声音也提高了许多:

“我告诉你们,是因为国有昏君。没有昏君东征高句丽,尔等还在家中男耕女织,与父母妻儿共享天伦之乐,何必辗转千里,受这奔波之苦?三年来,关东之地水旱灾祸不断,尔等在此处辛苦作役,家中妻儿何人看顾?有谁怜悯?如今河南、河北数十州盗贼蜂起,良民沦为流民,刁民立成流寇,兵灾过处,百姓民不聊生。此何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