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主席为首的**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第六集《最后关头》
“1935年11月12日,他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中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同时提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这篇演说相比于23年,在[敌乎?友乎?]一文中,苦劝日本悬崖勒马的用心,虽然是一致的,但在态度上,则强硬多了。他强烈暗示日本,中国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这篇讲话,使**认识到蒋介石还是要抗日的。从此从政治口号中去掉了‘反蒋抗日’,变成了‘拥蒋抗日’。
“田中内阁在他主持的[东方会议]中...所谓[田中奏折],.....从历史角度看,基本上就不存在其真伪的问题。重点是自从民国18年,南京的[时事月报]首先披露了这份文件,把日本千万言难尽的侵华阴谋,浓缩于[田中奏折]四个字之中,而成为激发当时国人同仇敌忾的传播利器。这一点,蔡智堪还是功不可没的。”
“1932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州国]。第二年,由于国联拒绝承认,日本便退出了国联。1936年底,再退出与英美签定的[海军限备条约]。”
7.7芦沟桥事变
“219团全体将士,凭着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和敌人在小小的宛平城苦战了23天,他们以鲜血揭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一吐九一八以来,积压在胸口的一团闷气。”
“1937年7月17日,蒋委员长在庐山宣布:芦沟桥事变是我最后关头,我国坚持最低限度立场,但仍希望日本悬崖勒马,不要酿成大错。但日本不予理会战斗持续进行。”
“1937年8月22日,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正式收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后来改为第18集团军。...历经十年围剿的**红军,从此换上了**的制服,领取**的粮饷和给养。”
这3万人的粮饷在40年即停止发放。
“如果说这是自1924年,中山先生容共以来,国共之间的第二度合作,是共赴国难的大势所趋。却也可以视之为国民党另一次灾难的开始。”
话确实可以这么说。在国难面前,**摆脱了国民党的公开打压,由此获得了与国民党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共赴国难的过程中,虽然国民党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资源,**几乎要白手起家。但谁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得更好,谁就能获得人民更多的支持。
若当时国民党能在国家危急关头,放弃一党之私。切实落实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国策;扶持民族资本,而不是摧残民族资本;实行民主政治,将所有爱国政治团体拉在自己周围。战后的竞争,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南口一役,**伤亡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
平型关战斗
“9月25日,我军分五路出击,其中第五路是**的115师。林部袭击了日军的一个辎重队,摧毁汽车80余辆,最后和友军共同攻占蔡家峪和小寨。28日,日军后援部队赶到,我军被迫后撤,放弃了平型关。”
当时,郭宗汾的71师并未按作战计划准时出击,给日军留下了反扑的机会。气得督军续范亭将军要阎锡山查办,后来不了了之。
郭宗汾部六个团于半夜出发,两纵队经涧头、迷回分进合击,不意遭到团城口、鹞子涧日军攻击。团城口、鹞子涧本为高桂滋师防守的一部,但高桂滋谎报军情,暗将团城口、鹞子涧弃守,而大本营并不知情。致使郭部仓促受敌,部队混乱,且被分割压缩于不利地形。
后八路军携平型关之战的余威,攻击东泡池之敌。东泡池日军粟饭大佐只有两个大队,一千余人,大部分兵力正在团城口、鹞子涧向郭部攻击,在八路军的压迫下,日军经团城口突围而出。
围歼战就在蔡家峪和小寨旁边打的,战前这两地并无日军,战中,从包围圈中突出的日军在这两处被八路军再次围歼。**的当面之敌是东跑池的1000多日军,郭宗汾的71师没有向东跑池出击。
“有关平型关之役,曾经服役守军杨爱源部队的周国煌说:‘这个18集团军,共军跟他接触的,就是在蔡家峪这个地方来周旋过。他是袭击他。因为有人说平型关大捷,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不说它真的假的,大捷不大捷。因为红军的作战啊,这个**有所谓战略的思想,他说:宁打运动战,绝不打阵地战。所以真正说是平型关的防守作战啊,共军并没有出力。运动战在外面周旋周旋,是在那一带,是有的。但是,那构不成什么大捷。’”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平型关之役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突击战,与**大肆宣扬的[大捷],有一段蛮大的距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在那么艰苦的日子里,能有这么点好消息,对民心士气的影响。”
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3大队及辎重部队1000余人,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被115师围于平型关地区。日军第5师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属部队将被围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第42旅团速向平型关增援,均被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被围于小寨至老爷庙之间的日军,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再次猛攻老爷庙及其附近地区,企图杀出一条生路。由于敌我短兵相接,日军飞机也无能为力,其反扑复被第686团击退。随后,第686团集中全力,在第685团和第687团各一部配合下,全歼了被围日军。13时,战斗结束。当日黄昏,第343旅向东跑池一带日军出击,由于国民党军未按预定计划出击,致使歼灭东跑池日军的计划落空。
此战,击毙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这是中**队第一次全歼日军,也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战还粉碎了“八路军不打阵地战”的鬼话。115师以3个团的兵力打围歼战,以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在灵丘打阵地战阻击日军。运动战中的围歼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围的阵地战来获得必须的时间。没有必要的阵地战,则不可能实现围歼战。
正确的说,八路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阵地战是为运动战创造战机,赢得必要的时间才会使用,而且必须不惜代价的守得住才行。
**的《论持久战》,被白崇禧浓缩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然而,以空间换时间,在两党的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差距。在国民党这边,理解为节节抵抗的消极防御。而在**这边,则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范围的机动,寻求有利的战机,积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来看,中**队在装备上处与劣势,节节抵抗式的作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而巨大的伤亡必然对士气产生消极影响。处与劣势的军队要保持士气不缒,必须要有胜利。而这胜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拼来获得,因为弱势军队是做不到的。胜利必须靠正确的战略战术来获取,也就是以地形,时间上的突然性等弥补装备上的劣势。在总体上,我方处于劣势,但我军则应依靠积极的机动,以局部的绝对优势来获得胜利。
这两种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谁更符合中**队的实际状况,谁优谁劣,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平型关之围歼战进行中,担任阵地阻击战的杨成武独立团在灵丘以东腰站顽强阻敌援兵,毙伤300余人。在阻击任务完成后撤离。
此战,八路军以3个团(4000余人)的兵力全歼日军1个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1000余人)。日军极为顽强,全部拼死。另以1团加1营的兵力阻击日援军,毙伤300余人。
反观**,以6个团(约9000人)的兵力出击日军2个大队(1000多人),竟被反制。
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第八集《淞沪会战》下
第九集《喋血长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第十一集《南京保卫战》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杀》
第十三集《徐州会战》上
第十四集《徐州会战》下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将士拼死杀敌,为国捐躯的战斗记述。我的外祖父(黄埔军校毕业)时任上尉连长,就是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虽然将士忠勇、军心可用,却难掩指挥失当(徐州会战除外,那却是杂牌军的主功)。
我不禁要问:从1931年918事变起到淞沪会战的7年间,日本亡我之心全国皆知,国府为这注定要发生的战争作了军事准备了吗?
满片都在强调**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只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战车火炮死拼。然而,**的那些苏械师、德械师与日军的战力相差不远,它们都到那里去了?为何不见这些师的踪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实地讲述了历史?还是有所隐瞒?
第十五集《大迁徙》
从1931年918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胜利为止。这十四年间,中国人历经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此一行列之庞大,路程之遥远,地区之辽阔,时间之漫长,在人类史上都属罕见!这次大迁徙当在一千万人以上。
然而,其中**的黄河决堤,水淹三省制造的难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汤所制造的难民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小常识性错误:孙运璿谈到用骡子拉拖车运机器,而画面上出现的却是小毛驴。(通常拉车用马骡、不用驴骡。驴骡体形小,不耐长途重荷,主要用于乘骑)
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万六千箱古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片中词:“青年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大迁徙的行列中,他们是最耀眼亮丽的一群,也是最克苦耐劳简朴可爱的一群。年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心头存有无尽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什么环境都难不倒他们。在战火中他们相伴成长,完成学业。”
第十六集《武汉会战》
这里侨报记者马树礼所提到的“范长江”,当时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后来任**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而马树礼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也是本片的制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军兵分三路进攻武汉,中路由徐州沿淮河东逼武汉,东路出南京沿长江南岸,由南向北进攻武汉,北路从郑州沿平汉线由北向南攻击武汉。
在谈到武汉附近的战略地形时,地图上将大别山脉画小了,将武汉以北画成了平原。实际上,大别山脉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区,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带,近东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间,东段主脊狭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就是地图上所画部分。平汉线在大别山脉的西段穿过,鄂豫交界的武胜关车站就在山区之中。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为下鄂入豫的必经之处,咽喉要道。
片中在解释黄河决堤的决策时说:“在当时对**而言,这三个月可是要命的九十天。因为华北这一路日军,假如顺利的沿着平汉路南下,先驰得点攻陷武汉。那么从皖南强行军西奔的**精锐部队,势将被安庆西上和武汉东下的两路敌人歼灭于大别山下与长江之滨”
对于此句,我有不同意见。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铁路、公路有几处穿山洞而过。以人力凿穿山洞之处,皆因为山势险峻,道路无法左右迂回之故。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这种地形下使不上劲,若在山洞处的山顶及洞后布置重兵,极难正面突破。
从东绕行,就要绕过大别山东段,从合肥再向南至长江北岸,与从徐州出发的日军走同一路线。
从西绕行,则必须先向东北,走唐河,下枣阳,过随州,经孝感,西逼武汉。这一路,日军的最大困难就是补给。
所以,北线进攻之敌的主要任务是牵制性作战,意图吃掉河南的**部队。因为在河南平原上的**部队被东、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很难逃逸。其中邱清泉的战车部队在当年只有经武胜关的一条铁路,若被日机炸毁山洞,就无路可逃了。
事实上,进攻武汉的主攻日军就是沿长江进攻的日军部队。绕过黄泛区的日军仍然是向西攻击到信阳为止,并未向南攻击退入山区的**部队。
武汉会战双方兵力为:**117个师,总兵力达110余万人。日军九个师团,一个旅团,一个支队,35万余人左右,实际一线作战部队20余万人,战略预备队15万人。
这一次吸取了南京的教训,先行要无关人员撤离。
冈村宁次的106师团和波田支队从安庆到湖口打了一个月,应该说**打得不错。然而老兵的回忆却是败笔。在德安,薛岳的倒八字阵,2个半月,歼敌101、106两个师团3万多人(在大陆的记载中是1万多人,按说伤亡达60%以上的部队,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如何能在1个月后重占德安?)
《武汉会战》歼敌10万7余人,**伤亡达22.5万余人。比淞沪的3.6:1已大有进步了。
这次战役,在大陆的记载稍有不同,但歼敌人数与伤亡人数是相符的。
在这里,日军挖坦克履带上的泥浆稻草的画面在《长沙会战》中又出现一次。
第十七集《战时文化》
《热血歌》
热血滔滔
热血滔滔
像江里的浪
像海里的涛
常在我心头翻搅
只因为耻辱未雪
愤恨难消
四万万同胞啊
洒着你的热血
去除强暴
《抗敌歌》
中华锦绣江山
谁是主人翁?
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
家可破
国须保
身可杀
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
拼将头颅为国抛
此歌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却很难上口。
我试着唱了几次,感觉“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这两句很难将词句唱清晰。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後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空军进行曲》
尽瘁为空军
抱国把志伸
遨游昆仑上空
俯看太平洋滨
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
美丽的锦绣河山
辉映着无敌的机群
缅怀先烈
莫辜负创业艰辛
发扬光大有赖我空军之人
同志们努力、努力
矢勇矢勤
国祚皇皇万世荣
左看右看,不管怎么看。这首《空军进行曲》不像抗日战争歌曲,倒有点像日本皇军的空军歌曲。特别是“国祚皇皇万世荣”这句,若不加解释,恐怕多数人会认为出自日本。
王珏回忆说:“我记得周恩来对我们讲过一句话,就是说,国民党不了解文艺的重要,也不晓得如何运用文艺,看我们的。这句话,老实讲的话,今天还在我的耳根子里头绕。”
刨去那些攻击**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本片是如何用画面证实周恩来这句话的正确性。
有一幅画面中,两个士兵在墙上写标语,写的是:...队是老百姓的队伍。
各位,猜猜看,写标语的士兵属于谁的部队?
在当时谁的部队是刻意要把自己宣扬成是老百姓的队伍?
陶涤亚回忆道:当时一个最有名的街头剧叫:[放下你的鞭子]
王珏回忆说:我记得有一次,好像是[放下你的鞭子],演员演得都不是演员了,那都是真情毕露了,演得让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担来,要去打那个演员。
姜瑢也说:...[放下你的鞭子],这个我都演过。
这个街头剧就是**文宣部门的杰作,该片在谈到抗战文艺时,着重谈到了[放下你的鞭子]这个街头剧。可见影响其深远。
[放下你的鞭子]最早出现在山西,后来扩散到华北、山东、江浙。遍及沦陷区及周边战区,在重庆和西南地区禁演。
王珏的回忆说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担来,要去打那个演员。其实还发生过台下的士兵开枪打死台上演地主的演员之事。
该剧从剧情上看,持鞭打人者为地主,被打者为贫苦农民,剧中的政治诉求为:放下你的鞭子,不要打自己人,让我们一起打日本鬼子。
其实,该剧还含有更深的政治隐寓。**一直以贫苦农民的代表自居,在苏区开展过打土豪分田地。而国民党是反对分田地的,被视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因此,该剧造成的政治影响是使国民党军中那些贫苦农民出身的士兵不愿将枪口对着**。
从本片将[放下你的鞭子]作为抗战时期的典型剧目提及来看。你不得不承认“国民党不了解文艺的重要”,**文宣工作的厉害。
姜瑢:“那时候情绪非常的高啦,就是抗日的情绪是第一,所以因此大家对于物质方面一点都不在乎的啊。”
片后,一群老太太看着歌稿,唱[大刀进行曲]。我不否认她们听过这首歌,但若说在当时,她们经常唱这首歌,我是决不相信的。因为,这首歌极易上口,我五音不全,会唱的歌没几个,但可以不用歌稿,将[大刀进行曲]完整的唱出来。
补遗:
[放下你的鞭子]作者
吕骥
1909年4月生,2002年1月逝世。湖南湘潭人。**党员。
1937年到延安,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到东北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自由神》、《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大丹河》、《凤凰涅槃》、《祖国颂》等大量声乐作品。著有《民间音乐论文集》
历任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最后以《五月的鲜花》歌词作为本节的结尾。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第十八集《烽火桃李劫》
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彻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咏诵,
在山城,情弥切....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
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
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
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
前进!前进!
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片中说:在延安,**的教育政策和中央是南辕北辙的。他们的抗大和鲁迅艺术学院,目的都在争取青年资源,为[革命]储才。自然谈不上什么自由学风了。但**的包装做得很好,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年青人。
**的教育政策确实在为革命储才、为打到日本侵略者、建立新的中国储才。**并非包装做得很好,而是做得实在。在抗日军政大学里,**的重量级人物亲自任教师。**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抗日军政大学是什么类型的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与黄埔军校、陆军大学属于同一类学校,所不同的是抗日军政大学不仅培养军事人材,也还要培养政治人材(政府官吏)。我不知道黄埔军校、陆军大学是不是有着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同样的自由学风。
至于延安鲁艺,那是一个艺术学院,若没有自由学风,那怎么能有抗战期间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版画?若有人收集抗战期间的版画,我敢说有80%左右出自延安鲁艺。鲁艺的学生编制小剧目也是最活跃的。
片中的这种比较是不适当的,属于有意歪曲历史真像。
西点军校的自由学风显然是比不上麻省理工,能证明西点军校的教育是扭曲的吗?
如果要比,那也应当是军事院校对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对艺术院校才是。
本片既然谈教育。那我就补充一下延安的教育。
这就涉及延安在抗战中的地位。
延安作为八路军的后方,在抗战期间,没有向前线输送一粮一草,一枪一弹。延安输出的是人,是受过军事、政治教育的人,这些人构成了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是抗日红军大学。
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适应培养全国范围的抗日干部的新任务,变将校名“红大”改为“抗大”,校址随党中央迁到延安。
**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时的题词,《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选编》。)
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等**党的领导人经常到抗大去讲课,**的许多著名论著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给抗大学员的讲演。
当时在抗大任教的还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如艾思奇、何思敬、徐懋庸等。
抗大的主要课程有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
除了学习外,学员们还积极参加生产建设,第三期的学员,不到半个月就开出了170多个窑洞,解决了全校近2000人的上课和住宿问题,还修出了一条三千米的“抗大公路”。1939年一年内,抗大学员开垦荒地一万七千余亩,生产粮食一百余万斤。
(《战火中的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0页)
在陕甘宁边区影响较大的学校还有:
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的陕北公学;
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的鲁迅艺术学院;
陕北公学合并而成的延安大学;
培养医务人才的医科大学;
培养军事人才的军政学院;
培养民族干部的民族学院等。
在晋察冀边区有抗战建国学院、白求恩卫生学校;
从政治、经济、军事的立体空间来看华北战场的情形。**组织了各种民众团体,构成紧密的社会体系,抗日民主政府就像在这个体系中的根,源源不断地向作战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延安输出的人就是使这个构架得以高效运作的基础。
延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于,它是中国新生力量的源泉。
下面我将**在抗大的一篇讲话摘录下来,也让台湾的网友认识一下抗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和黄埔军校比一比。
========================
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
(一九三八年四月九日)
诸同学不避艰苦,从很远的地方,风尘跋涉,来此学习,这种精神,这种决心,是很好的。....你们在这里学习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学不到很多的东西,不像别的大学可以学几多年,但你们可以学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就是全国的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这是我们学校的总的方针,也是全国人民的要求。具体地说,你们在这里应当学到以下几样东西:
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学一个达到及完成这种政治方向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必得有这种作风才能达到及完成以上的政治方向。再次是要学点战略战术。抗大是军事学校,要学做一个军人,学点军事本领。.....总之,你们在这里要学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便能够最后战败敌人。这是第一。
第二,你们在这里要学做干部。单是干部不能战胜敌人,没有干部也不能打败敌人。要干部去发动组织广大的人民,把成千成万的人民变为有组织的队伍;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没有这广大的有组织的队伍是不可能的。你们不论在前方后方都要发动民众、组织民众,从政治上从军事上去组织他们。.....你们要把握紧正确的政治方向,经过你们传播这政治方向于广大的人民,教育他们,组织他们。.....使他们都明了中国怎样而且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使这个政治方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方向。同时你们也要传播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广大民众都能坚定地不动摇地与任何困难奋斗。.....你们要教育全国人民,使他们都不怕困难,而且能克服困难,这样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你们更要以灵活的战略战术教育广大的民众,使他们都知道而且都会打日本。组织全国人民,训练全国人民,是要靠你们这些干部的。所以第二你们要学做干部。
第三,你们还要下一种决心。你们从很远的地方辛辛苦苦地来延安学习,我看是已经有了决心的。什么决心呢?延安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你们来此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那末远道来此,究竟为什么呢?无疑的是为了抗日救国,所以你们是有抗日救国的决心的。.....现在你们吃小米饭、爬清凉山的决心是有了,但你们将来还要去“拖牛尾巴”,抗日战争的征途上困难还很多,你们要下一个更大的决心——不怕任何艰苦向前迈进的决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解决的,而且将来还要建设新的中国。.....你们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现在你们牺牲升官、发财及吃小米饭、爬清凉山的初步决心是有了,但没有最后的决心是不够的,你们更要有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
当时的中央大学学生王作荣说:我们也知道哪些同学是**,哪些同学是同情**的。那么大家都很佩服的不得了,都说啊,这是左倾的、前进的人物。这些是**的份子。那么你要说是国民党的,大家就骂,都骂他们。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嘛。
为什么在中央大学的学生中出现这种偏见呢?片中可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