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的峨嵋资料分享
作者:Ⅴ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92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峨嵋派起于战国,成于南宋

通过对大量峨眉武术典籍资料的翻阅和对峨眉武术传人的采访,发现《倚天屠龙记》中的说法完全是金大侠的"想当然",并没有任何依据。而《武林》所载一文《峨眉拳》也始终没有被峨眉派传人承认。而目前得到公认的却是,历史上的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术创始人是战国武师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侠;开创峨眉派的应为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他们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在"峨眉武术文化论坛"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乐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术起于战国,成于南宋"论述得到了与会武术名人、峨眉派传人们的一致认同。据了解,魏先生对峨眉武术关注多年,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魏先生告诉记者,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据说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武术正是发源于此。而宋朝以后,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习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桩功",因其类共有十二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同一时期的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动作,编出一套猿拳,由于德源和尚眉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所以武术界又将猿拳称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应该说,这本书就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峨眉派地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地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见孟宪超《对峨眉派拳术的进一步探讨》,《武林》1987年第四期):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嵋茶道

要了解峨眉派,首先要对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流派进行了解,在有史实的情况下作一些介绍。有一些传说的流派本书也列出,供读者参考。

峨眉山最早为我国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我国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自东周显王22年(约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核心地位。史载开创人为天师张陵,称号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峨眉山诞生。而同一时期诞生的另一武学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术道人司徒玄空创立,并渐渐壮大。

道家经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相当一批授众,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原学派基础上创立史上最大规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数万户。到了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峨眉山便在此期间成为仙道界最为核心的地方,该教义后改为我国正宗道教名称“天师道”。其流派经典《丹经》一书和《想尔注》一书也在张鲁时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顺帝时期,据《义传》和《剑道》载,峨眉山道教历经本教争权夺利,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484年由太药道长创立三门剑术,合称为“峨眉剑仙派”。(一说为陕西全真派王重阳创建,但无史考。)峨眉剑仙派醉心于剑术、气功、养生三大方向,与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与此同时,另一剑术门派越女剑法术也渐渐形成一个峨眉山道家防御性武术集体。

峨嵋刺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峨嵋刺短小,铁制,长约30厘米,其形状如枣核,呈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正中有一圆孔,串连一圆环。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主要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动作潇洒自然,特点突出,别有风格,适合于青少年及女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