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志》中,是第一位出现的人物,可以说是头号种子选手。并且,在书中,所占的篇幅之大,也是居于首位。连陈寿对书中人物的评价,估计曹操也是位居第一。
三国中的人,太多太多。我第一个将曹操单挑出来,也是有特别的用意的。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最令我服气的就是曹操。这也许是受《三国志》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我在很多方面,看法与陈寿有暗合的地方,也可能是这方面的影响。
有关曹操的事迹太多,很难一时一一排列起来。表面上看,因为事迹多,可圈可点的多,似乎对写作,很有益处。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曹操的事迹太杂乱,想捋出一个清晰的头绪,实在是有些困难。到处都是可写的素材,到处都是耀眼的闪光。谁先谁后,谁主谁略,谁取谁舍,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不愿舍弃,这是写文章的禁忌。毕竟谁都没有能力,将这些素材,全都完美地串到一起,组成一个璀璨的项链。
而且,曹操是第一位正式与读者见面的人物,事关整个作品的成败。但曹操,是写三国,不可缺少的人物,没有曹操,还谈什么三国?
难写也得硬着头皮写,这是一个艰难的关口,必须要闯过去的。
现在,关于曹操的那些事,基本写完了。好像也可以暂时歇一口气了。
难啊!十几万字,是在尝试中,慢慢完成的,与那些洋洋洒洒,一甩手就是万把字的作者来说,实在有些寒潮,就像以蜗牛般的速度,慢慢地在爬行了。
曹操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对他,什么样的观点都有,而且各自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大家对曹操的争辩,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估计曹操一出世,就有不少人去关注了。直到现在,官方的、民间的,正统的、山寨的各种观点,依旧有着很大的分歧。这也是曹操这个人物吸引我们的地方,他带给我们太多的未知故事。
我对曹操的看法,其实可能早已与别人的观点,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这是很必然的事情。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包括更多的三国迷们,早就将曹操说得熟透了,甚至有些滥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我所说的,是否已经有人说过,我不敢肯定,但这确确实实,是我经过多年的细心留意观察的结果。
也许我的观点是不完善的,这是极其正常的事。正因为观点太多,个人的意见不同,任何有个性或创意的说法,不可能在短时间被人普遍接受。能在短时间被接受的事物,往往只是踩准了点,迎合了一时的审美去向,或肆意炒作,自命清高,博得大家的一时兴趣。这种写作方式,显得有些媚俗,无异于哗众取宠、倚门卖笑。
我要告诉大家的,不是说我的观点,要比别人更高明。也许,我所写的,在某些人面前,就是胡扯。我不会在意的,在这里面,确实有胡扯的成分,我所接触的一些材料,本身就有胡扯的爆料。反正我的看法,不是也不可能是最标准的答案。甚至会有人,视我的作品为洪水猛兽,将其一棍子打死,扣上异端的帽子。要是这样的话,可就中了我的圈套了。至少我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哪怕是咬牙切齿的仇恨。而且,程度越深,越能让更多的人,圈入其内。这就证明了我没有白写。更何况,不是有很多的人,就是用这种方法,迎合社会的猎奇心理,吸引众人的眼球吗?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出。
因为我要写的,不止是曹操一人,后面还有许多人物,会陆续出现。怎样将这些人物衔接起来,相互印衬,优势互补,不是简单的事情。
所以,在写曹操时,不能全部说尽,又不能太保守。说尽了,说白了,一是没有被读者继续开拓的余地,缺少想象空间,也就没了意思;二是,以后的文字,很难安排。整体的布局,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虎头蛇尾,往往是笔力不够造成的。太保守,会缺乏看点,失去吸引的能力。
写曹操也好,写下文也好,我自认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对于历史人物,应尽可能地摒弃各种左右自己思辨的成见。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意愿,没有谁,不会被内外的各种因素所左右。环境、教育、喜好等等,都刻进了我们的内心,很难真的被抹去。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把尺子,不自主地,用它衡量一切。这就是成见,是与我们的判断力,共存的。只要有判断力的人,就会有这种成见。不承认也不行,这是客观的存在,否认不掉的。
我所说的历史观,就是将人物彻底放进历史,包括我们自己,也尽量穿梭进去,设身处地,去观察、去思索,去定论。
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尽量这样做的。但做的怎样,还有待别人和自己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