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xzw.com) 说三国,不能不说曹操;说曹操,又不能不说三国。bxzw.com就像现代的社会,说世界,不能不说中国;说中国,又不能不说世界一样。分子和分母,不管谁大,失去了一个,就不是完整的分数。
三国时代,是一个并不算漫长,但却十分动荡的时期。正因为动荡,才造就了一个个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等一级重量人物自不必说,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没有谁不知道大名?许褚、张辽、徐晃,以及东吴的周瑜、鲁肃,一个接连一个,有谁会不知道?这么多的人物,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他们混杂在一起,组成了一首首史诗。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的人。
我呢,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三国故事。三国中的故事,最先影响我的,现在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了。我成长的地方,其实就是三国故里。在过去的这里,就发生了许多三国的故事。毫无疑问的是,对三国的最初认知,我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评书也好,连环画也罢,对我的三国情结,起到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三国,以至于喜欢上了中国的整个古代历史和文化。可以说,三国的故事,开启了我的历史爱好,融入了我的身心,到现在,依旧对我影响颇巨。不信?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我第一个买的就是《三国演义》。
到了后来,我买了一套《二十五史》。那时,还很年轻,刚走向社会。当时如果有现在的网络炒作惯例,我一定很快会“被”走红的。一大摞子的书,字儿跟绿豆差不多,笔画比蚊子脚还细,连个标点都没有,我当时还美其名曰,原汁原味。如果当时买的是竹简版的,我想,带回家,一定会累死一大批驴的。bxzw.com
说笑归说笑,要想看懂它,比我想象中的难度大多了。我一般是挑拣一些自己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先读一下。《三国志》首当其冲。我原以为,《三国志》是学者版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通俗版的《三国志》。因为《三国演义》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嘛。看来,我被忽悠了。涉世不深,在所难免。不论如何,我当时对《三国志》产生了疑惑,认为它与《三国演义》有很多相抵触的地方。甚至怀疑是不是作者当时收取了什么好处费,不惜篡改了历史。
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最喜欢的应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还用说,这正是《三国演义》舆论导向的功效。从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到张飞大战长坂坡,关羽兵败麦城,刘备白帝托孤,每一个故事,都打动着我,让我激动不已。那时,对曹操的仇恨,远远高于董卓,谁叫他比董卓更毒辣阴险,处处与刘皇叔作对,活的时间更久呢。孙权也放他不得,好好地孙刘联盟,被他破坏了,还派兵攻打荆州,杀了关羽。关羽在老百姓的心中,可是个神啊,怎么能说杀就杀了?这是谁都不敢相信的结局啊。徐晃呢,怎么也为虎作伥,帮着东吴打关羽?关羽可是你的好朋友啊!周瑜这小子真该死,几次三番,要害诸葛亮,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袁绍和袁术,原本不是兄弟吗?怎么也相互打起来了?凭二袁的力量,联手起来,还不打遍天下无敌手吗?想必没有看过曹植的煮豆诗,要是曹植早生几年,可能会醒悟的,可惜他们被生得太早了。
历练,能改变一切。理性慢慢战胜感性,成熟慢慢摧毁幼稚。时间一久,就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又错了。否定之否定,果然有道理。bxzw.com每一层的发展,的确是层层递进的。以前被否定的事物,虽然会被平反,合理性的东西会被承认,但终究不再等同于从前了,只能会更高于从前。
逐渐地,我开始慢慢地走进《三国志》,从中发现了与《三国演义》不太相同的另一番景象。特别对曹操,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他的雄才伟略,在同时代,远远远远超出其他任何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得绝妙。绝倒。渐渐地,曹操在我心中的地位逐渐加强,慢慢取代了刘备大哥的位置,我也摇身一变,走进了“曹营”,开始挺曹了。曹操的身上,有很多过人的地方。无怪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高度评价了曹操,并把曹操放在该书第一位,登台亮相。他的原文如下:“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它的意思是,在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许多英雄豪杰,趁势而起,而袁绍占据四个重要州郡,异常强盛,没有对手。曹操呢,运用自己的才智,善于用人,最终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是一个不寻常的,具有在当世无人匹敌的人物,无人可望其项背。可谓评得中肯。曹操的历史功绩,应远大于刘备和孙权。我在想,曹操在历史上,应该是一个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些冠冕,只是对他的笼统概括。看完《三国志》,包括裴松之的注解,我对曹操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曹操的武艺超群,书法艺术的高超,等等,都在书中有佐证。而他在初入仕途时,所做出的业绩,不得不令后人为之汗颜。曹操的形象,渐渐地,在我的心中开始变得丰满,变得可爱。人物,是离不开环境的,尤其是大人物,更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如果曹操生在承平之时,一定是个好的父母官,一定不会亚于宋朝的包青天了,一定会是另一种全新形象。当然,曹操不是圣人,不可能完美无缺,而他身上的诸多缺点,其实也正是那个朝代的现实,所折射到个人身上的一种无奈罢了。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创造历史。历史上的人物,不能单纯地以“好”和“坏”区分的,也绝对不是以某本正史为准的的。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风尚;每一个阶层,有每一个阶层的喜好;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准则。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万个人心中,就会有一万个佛。到底谁对谁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没什么关系。对有对的原因,不对有不对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人”和“坏蛋”,是儿时对电影或故事书中人物的判断。如果把这种简单的逻辑判断方法,用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恐怕太低幼了。
其他的呢,如刘备,一个逢人就自称大汉皇叔,一副仁义道德的君子形象。一碰到倒霉的事,便哭哭啼啼,活像一个可怜的女人,让人不忍心伤害他。本身,他的形象,打动了每一个喜欢三国的人,也打动了曾经的我。他的仁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榜,一直影响到后人,以致成为一个没人敢否决的流传千古的道德模范。似乎谁提反面意见,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至少也会被喂饱口水。也许他确实如此,或他确实这样做过,努力过,并以此为自己一辈子的终极目标。但我还是质疑。他的戎马一生,没有一点血腥味吗?不可能的,战争肯定会死人,而且会死很多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打江山,坐龙椅呢?别的不说,就说关羽死后,他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执意向东吴发兵。冲动是魔鬼啊!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几十万大军,葬送在他的手里,成了孤魂野鬼。这些人的父母兄弟呢,会是怎样的悲痛?他们,全被刘备的一己之念,做了关羽二弟的祭品。私仇与国恨,在桃园三结义的结拜下,完全颠倒过来。糊涂啊!关羽之死,不能把责任全推到东吴身上。即使关羽是倒在东吴的战刀下,也要深思其原因啊。关羽的傲气、霸气,虽说是为了大哥的江山,为了稳固荆州的每一寸土地,屡次对曹用兵。亏他还熟读“春秋”,精通兵法。关羽几次大胜,震慑了曹营,当然也会触动孙权,威胁东吴的安全。再加上对士大夫不重视,还不善于做好睦邻友好的工作,结果一不留神,前后受敌。内部也开始瓦解,战斗力急速下降,一败涂地。真有点像乌江边的项羽,英雄走向穷途,虽壮烈,也悲哀。在这件事上,刘备没有责任吗?那么大的荆州,全权交给关羽,没有丝毫的制约。只顾在西蜀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去做自己的皇帝,对属下没有看管好,应负全盘责任。其余的呢?孙权,我原以为,他只是凭借了父亲和哥哥打下的基业,坐稳江东不就得了。还不知足,一直想夺荆州,却没什么本事。最可恨的,是他居然单方面撕破孙刘联盟,杀害关羽,还先后向自己的死敌曹操父子俯首称臣。可恶,一个十足的奴才相。火烧赤壁前的英雄气概,哪去了?现在明白了,这是权术啊!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现在细想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各有所长。前者广受群众喜爱,通俗易懂;后者记载了许多历史,为研究三国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三国演义》的内容虽也离不开历史,甚至也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借鉴,但毕竟不能代替史书。书的里面,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作者和大众的感情,把善恶扩大化,黑白化,简单化了。大众的审美,虽然朴实,但他的力量,远胜于学者的理性。
总之,《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演义》,就像《三国志》就是《三国志》一样,彼此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不能相互替代。当然,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应以后者为准的较为妥当。
还是先走进曹操,慢慢去品味曹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惊喜。bxzw.com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