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xzw.com)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bxzw.com曹操来不及庆功,就要忙着做更重要的事了。曹操攻打刘备,只是此事的一个小插曲,或者是一个必备的准备,免得受到意外干扰。所以,曹操以迅疾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非常干脆利落。然后重新部署军力,做好防范工作,严密监视袁绍的动向。
这边的袁绍呢,似乎等到曹操成功击溃刘备之后,才开始清醒过来,可能是受到刘备的怂恿,想对曹操动手,向许都进军。袁绍的大谋士田丰又说了,现在的曹操已攻破刘备,许都不再会空虚,攻打不太容易。曹操善于用兵,虽然兵力不多,不可小看。不如依靠现有的条件,对外联络各地的英雄,对内抓好生产,保障军需。四处分设奇兵,骚扰边境,让曹操四处防守,疲于奔命,不得安宁。不用三年,就可彻底打垮曹操。现在放弃万全之策,想凭借一战成功,万一有闪失,后悔也来不及了。bxzw.com田丰的这几句话,把袁绍气得够呛,好好的心情,被破坏了。一会儿要我出师,一会儿又阻碍我出师,这不是扰乱军心,成心和我唱反调吗?还未出师,就碰到这个霉头,再加上有几位平常看不惯田丰的人,趁机在旁边加把火,浇点油,真的惹恼了袁绍。田丰仍不识趣,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依旧强谏不休,精神确实可嘉。袁绍说,好啊,等我灭了曹操回来,再与你算账,看那时你还有什么话可说?袁绍下令把田丰暂时关押起来,听候处理。田丰在曹操攻打刘备时,劝袁绍出兵,现在又想方设法阻止袁绍出兵,其实出发点和曹操的谋士郭嘉一样,是根据当时的情势作出的正确判断。军机变化莫测,不能固守成见,随时要见机行事,才能让自己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曹操虚心听取了郭嘉的意见,而袁绍却断然拒绝田丰的劝谏,两位主帅相较起来,优劣自见。
袁绍仗着兵多将广,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却在战争前未作周密安排,错误估计了对手的实力,以为曹操就是第二个公孙瓒,不堪一击。bxzw.com战争中,特别在大战前,就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作全面分析。这种力量,不仅只是士卒在数量上的绝对值,还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袁绍虽是在当时,占据的地盘远远大于曹操,军械装备,也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与公孙瓒的长期争斗中,耗费大量物资,还未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袁绍只是由于打了个大胜仗,便心高气傲,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主帅的一举一动,对全军的影响极大。全军上下,麻痹大意,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把战争视同儿戏。骄兵必败,这是必然的道理。袁绍对投降过来的将士,也未作好收编整顿,人心涣散,战斗力不强,容易被各个击破。这一点,在袁绍阵营里,也有有识之士看出来袁军的不利因素,如沮授、崔琰、田丰等人,都先后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可惜,始终改变不了袁绍的军事计划。沮授已敏锐地预见出战争的结果,自己也知道大限已至,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散给了亲朋好友,作为最后的诀别。
曹操这一方,在人员数量上,不可与袁绍相提并论。但曹操,一直谨慎对待这次终究会到来的恶战。在内部阵营,布置严密的眼线,排除异己,如董承等人,见一个灭一个,不留祸根。有一次,身边的侍卫徐他等人,伺机进入曹操的大帐,预谋行刺,看到曹操的贴身保镖许褚,神情有些异常,被曹操及时发觉,立刻予以正法,对部下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威力。对刘备,昌?等出尔反尔之辈,也不一味姑息纵容,该出手时就出手,集中优势兵力,一战告捷,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免得日后,在骨节眼上,节外生枝。这一切,都是曹操充分利用战争的空隙,大胆行事,先剪除袁绍的羽翼,然后专心对付袁绍。荀?一直支持曹操策略,在战前,就坚信袁绍不得人心,孤注一掷,必然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
关中地区的很多英雄,都在两头观望,他们不知谁是谁从。凉州牧韦端,特地到许都探测虚实。回来后,韦端对大家说,曹操必胜。袁绍虽然表面强大,实际上,不会用人,不会谋事,不会抓住战机,不会掌握战争主动权,当然也就成不了大业。
曹操在军事力量上,远不如袁绍,但在政治上,占据制高点,手上握有的,是一张绝对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谁反对我,就是反对朝廷,就是反对汉室,就是与天下人作对。人心所向,天下无敌。很多英雄,就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天下依旧尊奉的汉室天子作梗,才不愿站到袁绍一边。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就像一个大网,谁也摆脱不了它的束缚。
由此看来,曹操实际上已经打胜了第一仗,这一仗,不是用真刀实枪,而是用智慧,用庙算,奠定了这次战役的基调。而袁绍,在伐交、伐谋上,都败于曹操,处于不利的局面,还自以为是,能不失败吗?bxzw.com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