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曹植(三)
曹操多次考核曹植和曹丕,想试探一下他们能力的高低,特别是注重应变的能力。有一次,曹操召曹植和曹丕到城外去,但在同时,又暗自下令,让邺城各城门的门吏,在城门拦截,决不允许他们出城。
曹丕接到曹操的指令,急忙准备出城赴会,但在城门口,却遭到门吏的阻拦,只好打道回府。曹植的消息很灵通,得到这个消息,觉得有些棘手,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考验。不去,君父之命难违;去吧,守城的官兵也不会开绿灯的。既要出去,又不能违背城门禁令。这可让曹植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向杨修请教。
在这关键时刻,还是杨修点子多。杨修说,你这是奉魏王之命,公事公办,如有人敢于阻拦,将他斩了就是了,谁还敢阻挡?
曹植依计而行,到了城门口,门吏像阻拦曹丕一样,将曹植截住,不让他出城。可惜,这一招,对曹植没有奏效。曹植一声怒叱,我奉王命出城,谁敢拦我?
话音刚落,门吏的脑袋,就从曹植的剑锋之下,滚落下来。就这阵势,还有谁不知趣,敢对曹家少爷多看一眼。就这样,曹植顺利过关了。
曹操非常高兴,看到还是曹植聪明,能随机应变,成功闯关。只可惜,这门吏的脑袋,竟成了这场游戏的道具。相对于魏王的旨意,这区区一个门吏,算得了什么?
即使这个主意是杨修出的,但曹植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曹植还是能善于听从意见,审时度势,把问题最终解决了。
曹操从中看到了曹植的敢作敢为,小小的年纪,还有那么一些魄力,颇像iji的作风啊。孺子可教也。
在这件事中,千万不要以现在的人道主义考虑问题。那时,在政治中,一个下级官吏的性命算不得什么。要是处处都考虑进去,免不得会处处绊脚,做不成大事的。
还有,曹操经常随机地出些智力题,考一考两位太子候选人。这些题目,应当都与政治相关,难度偏大,且灵活性强,一般的人是很难回答的。出题的目的,就是要淘汰其中的一位。这可是最后的决赛,决出的太子,可只有一个名额。一疏忽,就可能与太子的冠冕失之交臂了。
每次,曹操的问题,都难倒了曹丕,看来,难度不小。不过,这些问题,却难不倒曹植。这里面有一个秘密,排除了曹植天性聪慧以外,就是杨修在暗中帮护。杨修也是聪明的人,每次都能猜出曹操的试题,将答案早早地写好,传给曹植,让他背下来就行了。背课文可是曹植的长项,很顺利地就通过了测试。
在这里头,杨修一是聪明,能猜出曹操的心思,;二是与曹操很近,打探点机密不成问题;三是杨修也可能就是出题的教师,或参与了出题。有了杨修做这个内线,自然是为自己的哥们,多次泄题,竭力帮助曹植成功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曹植老是胜出,而曹丕却只能唉声叹气,眼见得父王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心里也滋长了悲观的情绪。这更加地显出了曹植的才华横溢,使得曹操对曹植倍加怜爱。曹植在曹操的心中,印象也是越来越好,越来越让曹操觉得,曹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太子匪曹植莫属了。
不过,朝中的大臣,大多站在曹丕的一边,这倒不是曹丕自身的能力问题,而是他占了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比曹植大几岁。同时,曹丕也是曹家二代年纪最大的一位。曹操几次要立曹植为嗣,就是考虑到废长立幼的危害,始终未下定决心。
曹操看出了曹植的胆大,看出曹植具备了组阁下一届领导班子的能力。在那年头,没点狠劲,没点狼的精神,就会在群雄中,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
曹操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出一位具有曹家精神,能够继续曹家事业的接班人。毕竟自己的年岁不饶人了,总不能什么都自己包办,以后的日子,得靠年轻的一代去发展。
曹操相中了曹植,不仅仅只是他的文才出众,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曹植的胆大与聪慧。
曹植是否能如曹操所愿,能否从曹操的手中接过大魏的衣钵,还得静待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