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第一次统一了华夏,将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统一的国家,但是众多的部落并没有完全溶合到一起。每个部落崇拜的神明、生活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迁入中原中心地带的人们都是以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大多数部落仍然延续使用以前的语言和文字,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就演化成了统一国度里的不同民族。
不同的民族,无论是生活的方式,还是精神的崇拜,以及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于是它们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治世哲学。但是大家毕竟是在同一个国家,各个部落的长老就组成长老会给轩辕出谋献策,帮助他治理天下,成为了当权者的顾问团。
后来,部落的组织形态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形态存在的集合体,各个民族的才智之士会聚集国都,只是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再是部落的首领,而变成了王朝的君王。炎黄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是如此,夏朝庙堂上的供奉们就是由来各全国各地的智者,王朝的供奉就是君王的智囊团。他们按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考虑事情,为君王提供解决方案,将自己部落的成功经验向君主推荐,希望国君能够采纳自己的治世理念。
到了周朝末年,由于周王室势弱,供奉们纷纷离开国都回到自己的部族当中。与此同时,各个部落族长的后人一般都成为了大大小小的诸候,供奉们和自己的弟子都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够获得诸候的赏识,自己的学识能够货与帝王家,赢得名利和权势。
各种治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经历了整个春秋时期的发展和完善,直到战国未年这些学说才完全成熟,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各个学说的继承者和支持者纷纷写书立传,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写到竹简上,从而形成了炎黄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实在“诸子”之前,各种学说都已经存在,只不过没有完全成熟,直到战国未年,各种学说才在“诸子”的著作中作为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被表述出来。在那个虎气腾腾的年代里,每一个有学派都在为如何结束战乱,实现和平而殚精竭虑。
要想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光出书立传还不行,需要说服各地的诸候采纳自己的学说,将学说同实践结合起来变成治国的良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换句话说,在众多的学说中可称家论子的仅有十家,而在这十家学派中只有九家的影响力比较大。这九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而十家之一的小说家因为缺乏治国救世的良策而影响力日渐微弱。
在诸子们学说和思想的支持下,诸候国的力量渐长,为了问鼎中原,诸候之间展开混战。这既是不同的诸候国之间的争霸,也是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域的民族之间的较量,同时各个学派也在战场上、战场外相互竞争,每一个学派都希望自己支持的诸候能够再次统一华夏,同时自己的学说也能够打败其他的竞争者成为“国学”。
无可避免的,小的诸候被大的诸候吞并,弱的诸候被强的诸候打败,到了战国未年,中原就只剩下七个诸候国,史称“战国七雄”。可能是人治的通病,采用何种学说治国全凭君王的个人喜好,政策没有任何延续性可言,文臣、谋士也许昨天还是君主的座上宾,明天就被新接掌权力的继任者给赶了出来。诸候在选择学说的同时,各个学派也在选择诸候,甚至同一个学派也会分裂成几个派别,支持不同的诸候。
在逐鹿中原的这场狩猎竞赛中,诸候和各个学派的风云人物都拼尽全力向终点飞奔而去。有失败者自然有胜利者,秦国作为最强大的诸候吸引了大量的人材,历代秦王都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这些学说,以任人唯贤的态度对待这些国之大“士”,秦国的君王认识到每一种学说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只有总揽全局才能去芜存菁。在秦王的咸阳宫里,法家的代表韩非子、纵横家张仪、兵家的白起、蒙毅蒙恬父子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经过一番比较,各个学派也分出了强弱,小说家对强兵富国没有多大的帮助,于是渐渐没落,被大家所遗忘;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何一方诸候都不能莫视,因此农家遍布各个诸候国。因为农家在政治上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农家做为一派政治力量是没落了,但是农耕的技术却得到了蓬勃发展;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秋也,既然是争霸天下,各国诸候都将兵家子弟奉为座上宾,战国的战场实际上也是兵家子弟相互较量的舞台;最让诸候又爱又恨当数墨家了,墨家讲究非攻,希望各国诸候能够和平共处,这种学说如何能打动野心勃勃的诸候。但是墨家掌握了当时最神秘的技术力量,只有墨家子弟才能够设置和制造出攻城和守城的机械,但是死脑筋的墨家传人却不会用他们的机械去帮助诸候攻城拔寨,不过诸候也不敢将这群不识事务的家伙轰出自己的属地,毕竟墨家守城的本领名震天下。对于这样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诸候们也只好把他们当闲人养着。不过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可能早就预料到这种尴尬的情况,他要求所有墨家子弟必须接受“粗衣糙食的自虐式训练”,当习惯成自然后,墨家子弟对生活就没有了特别的要求,诸候们的冷菜剩饭就能喂饱他们;在经过多年的孕育后,在秦国,第一个大师级的杂家吕不韦横空出世,吕不韦时任秦国宰相,座下有三千门客,各门各派、三教九流都有,他令门客替他写一本既能扬名于当世,又能垂范后代的旷古奇书,门客们很快就写出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文章,吕布韦将书命名为《吕氏春秋》。在杂家和各家的帮助下,秦国的国力变得空前的强大,秦王羸政兵扫天下一举统一了六国。
秦国凭借多家学说治国,国力日渐强盛,终于厚积薄发一统天下。秦建立的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中央集政的政权,不再采用宗分制和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来管理秦王朝广袤的疆域。与此同时,秦王还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但是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在统一华夏后,秦始皇却只保留了兵、法两家来治理天下。再加上秦始皇好大喜功,用兵则穷兵黩武,用法则苛政暴戾,于是秦二世而亡。取而代之的汉朝吸取了前秦的教训,采用道家的思想治国,汉帝都秉承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就是不做为,既然当了皇帝又什么都不做,那天下也就不需要这个可有可无的皇帝了,因此西汉末年王莽弑汉平帝而自立。由此可见,道家治国利民而不利君。汉光武帝刘秀用武力击败王莽建立东汉王朝后,摈弃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采纳了有利于维护君权和皇权的儒家思想,“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到了此时诸子百家留存者已经寥寥。
失势的道家并不甘心失败,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多次反攻。道家子弟利用君王对于长生不老、房中之术的追求也数次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是这些皇帝要么是误服了含有“红铅”长生不老药一命呜呼,要么是吃“红丸”像吃肉丸一样,最后弹尽粮绝死在女人的肚皮上。有了前车之鉴,他们的继任者自然会将这些逍遥撞骗的家伙通通砍了头。但是人就是这么不长记心,等这些皇帝们年老时,虽然行将就木却还眷恋着这花花世界、眷恋皇权的无上快感,一批新的方士就又会被请进宫。
道家在认识到自身不足后也分裂成了几派,每一派开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医家是最先从道家分裂出来的,皇宫里的药材应有尽有,而且又有皇帝老儿心甘情愿的当“小白鼠”,一部分方士就脱下道袍变成了皇宫里的御医;也有一批道家子弟专注于研究周易风水,皇帝一般会让他们主管祭祀活动,每当遇到国家大事或者难以决断的问题时,皇帝都会向他们询问星相、占卜吉凶。
四百年后的唐朝,玄藏前往西天雷音寺取经。虽然早在汉朝就有白马驮经,佛教在华夏已经有了零星的传播,但是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唐朝这次求取真经意义非同寻常,自此以后佛教开始在华夏的土地上兴盛起来,玄藏千里迢迢求经是一功,将梵文的经书译成汉文又是一功,玄藏对佛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它本土化了,他将佛学这个舶来品同本土的儒家思想合二为一,使它能够统治者所用。在皇帝的推崇下,佛教在极短的时间内四处开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佛教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说,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反过来影响又到炎黄民族的灵魂。
历史有如大浪淘沙,从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儒、释、道三家硕果仅存,而其他的学说则被埋没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之中。
虽然诸子百家所剩无几,但是诸子们的许多思想却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们构成了炎黄民族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
*******************
诸子百家,尤其是儒、释、道、法、墨、兵、纵横、杂家以及医家将会是本文隐藏的一条主线。可能是受了轩辕剑这个游戏的影响吧,反正光华是被中国古代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给迷住了,把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强行凑到了一起,如果出现纰漏,请大家指正。
一直以来,光华都在犹豫,要不要保留这一章节。在原本的创作思路中,光华决定将几大原始部落、龙的图腾、战国七雄、诸子百家这些东西窜连起来,但是真正落笔时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因为能力有限,只好和稀泥了。
光华也属于“愤青”,有些话觉得非常有必要和大家交流一下。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知足”?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软弱”?是不是受这些思想?还是与地理位置有关?
秦始皇这么伟大的君主,剑扫八荒**,统一中国,但是他对没能够将中国疆土扩张到极北之地,面对匈奴的骚扰,他也只是选择北筑长城,而没有将匈奴人赶走。不知道是中国的统治者对于周边的国家没有土地和利益的野心还是如何,从那以后,中央政权的军队极少越过长城,向北方扩张国家的疆土。长城在地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的同时,也挡住了中国向北方拓展疆域的脚步,它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中国人的“野心”,它变成了一道无形的国境分割线,每朝每代的军队只要打到长城就停住自己的脚步,中原的人永远都不知道长城以外的世界有多大,中原以外的……
虽然强盛的唐帝国将中原的影响力散波到西域,让四方来朝,但是西域各国却只是作为属国依附于唐帝国,周边各国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国君,保留了自己的军队,并没有纳入中国的版图。好不容易出了“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漠北,让蒙古人的铁骑长驱直入,打到了欧洲,但是他的子孙在入主中原后就立刻开始腐朽和堕落,横跨欧亚的帝国一夜倒塌。似乎无论是哪个政权入主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就会失去进取之心。
而且中国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物产实在太丰富了,历代政权都讲究厚往薄来。每次属国来朝,做为天朝上国的中央政府的赏赐比属国的进贡要多出好几倍,对于穷国而言,每次都盼着向中国进贡的日子。即使到了帝国的将倾之时,例如明朝未年,为了保持上国的面子,中央政权依然是打肿脸充胖子,不得不将属国的进贡由一年一次改为五年一次来缓解这种压力。而对于丧失国家尊严的“岁贡”更是如此了,且不说慈禧的“倾天朝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单说南宋已经被北方的金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不得不用“岁贡”这种割肉饲虎的办法来苟延残喘,却还要用这是“宋朝对于北方蛮族”的赏赐来自己骗自己。封建的统治者历来如此,对外异常的大方,而对国内的人民却是锱铢必究,老百姓手里的一分一毫都要收刮走,最后逼得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纷纷揭竿而起……
中原的政权为什么惧怕战争?这是因为每次战争中国都没有得到好处,既不希罕别人的土地,也不在意别人的财富,中国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大多是自卫反击式的,自然劳命伤财。
罗马为什么喜欢战争?因为罗马军团每征服一地,所有战俘都被贬为奴隶,被征服者的土地、财富、女人都成为征服者的战利品,这样的民族自然是锋芒毕露。美国的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它借机大发战争财,每次参战或者主动挑起战争,美国人都占了大便宜。小布什不就是借口萨达姆偷了他们家的高压锅就出兵中东,将伊拉克这个产品大国控制在自己的手下,不但获得了大量的原油,而且拥有了与欧佩克叫板的资本,顺便还可以打击一下中国这个石油进口大国。
反观我们中国,能过战争能不能获得好处并不重要,不失面子才是最关键的。大家都知道刘永福抗法,中国人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谈判桌上却一败涂地,最后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说最近的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但是却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款。中国人说自己是以德报怨,说自己大度,而人家都说中国人是傻大冒,看看现在的日本就知道中国人又一次走了一招昏棋。
中国人总是“善于”忘记仇恨,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和宽容,总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1998年印尼发生震惊世界的排华事件,有多少同胞死在这个野蛮的国家,但是2006年印尼发生海啸,“中国民间捐款2.8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捐1.2亿”,结果人家根本不领你的情,说中国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提供“过期”食品,等于给中国人民打了一个大大的耳光。说中国人贱还真是贱,5月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市爆发的6.2级地震后,中国政府再次慷慨的掏腰包,拿出了200万美元捐助受灾的印尼人民。200万美元啊,不是小数目!中国还有多少孩子读不起书?这些钱可以供多少渴望知识的眼睛见到知识的书籍?中国还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钱可以让多少挨饿的人填饱肚子?为什么这200万不用在这里??
以前看书也好,在网上看帖也好,经常看到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软弱可欺,在近代屡糟外国列强的蹂狞都是因为儒家思想”、“几百年的儒家教育和科举阉割了全体中国人”
最开始的时候,光华也深以为然。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这独善其身”,这不就是变相的“独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佛家则讲究一味的忍让,将希望寄托于虚无飘渺的来生,道家却崇尚天命,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过于消极。
但是仔细一想,这些想法也有偏激之处。不可否认,儒家里确实有很多落伍的东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还是有它的合理性。
文化也像生物进化一样优胜劣汰,历史如同大浪淘沙,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现在只有儒、释、道三家硕果仅存,这是一种必然。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道德的基本框架,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像“仁、义、礼、智、信、乐”这是儒家对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再说释家,虽然释家是从印度传播到中土,但是在同儒家思想有机的结合后,反而在中国扎下了根并开花结果,佛家的很多思想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是非观,像佛经里的“地狱”和“西方极乐”就告诉人们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因果报应之说是让迷信的古人能够弃恶扬善的保证;再说讲究清静无为的道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离开了道家的土壤就成了无根的野草,正是因为有了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术师就不会有古代化学知识,就不会有火药,就不会有中华医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天文知识也不会领先欧洲这么多年。没有儒、释、道,中国就没有唐、宋、元、明、清这些强大王朝的出现,当时的中国就不会那样的繁荣和昌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思想的糟粕。我一直在想,究竟一种怎样的治国思想才适合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
提起诸子百家和治世的学问就不得不提东周列国。也不知道现在的人是怎么了,迷三国者众,而知道春秋战国者却寡。其实研究东周列国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在战国未年集中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虎气腾腾的年代,英雄倍出,思想万千,即使是今天社会主义社会比不过那个年代,虽然现在是的文化领域是“百家争鸣,百花并放”,但是现在能称得上“大家”的思想家有几个?大多只是唱唱赞歌,粉饰一下太平,我并不是说赞歌不要唱,而是说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扛起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旗的人不多。在西方外来文化面前,中国的文化人和文艺工作者要么是像苦行僧一样默默无闻的过着清贫的生活,在社会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里死守着传统不话,这是一种可笑的坚持,要么是“打着拿来主义”的旗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尊重传统,而骨子里却是全盘西化,要么是在“五斗米”前折腰,为了金钱用低俗来取乐大众,把肉麻当有趣,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台上只是一群惹人发笑的小丑。而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艺术家却极少,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类艺术家已经在渐渐增多了。
说要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虽然我讨厌日本军国主义。他们利用漫画和游戏向西方进行文化输出,不但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也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其实他们的作品里蕴涵的东西都可以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而且与中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相比,小日本的东西要浅薄得多。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谁说月亮是“小偷”》,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不会自己发光的,月亮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但是太阳的光芒刺眼而灼热,而月亮的光芒清冷而温柔,所以大家都不认为月亮是“小偷”,文章其实就是说的日本。像日本的“光荣”(KEIO)游戏公司借用中国的三国题材制做了《三国志》、《曹操传》、《真•三国无双》等一系列游戏,尤其是PS2版《真•三国无双》系列更是取得过百万的惊人销量,成为名符其实的印钞机器,而反观我们中国人,拍一部《三国演义》都没有人看,更别提用三国题材挣西方人的钱。最可怕的是,西方人已经接受了日本人的文化,有的游戏玩家甚至误以为“三国”是日本的历史。这不但不让光华想起韩国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中秋节”和“端午节” 认定为韩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在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经成功,光华感到极其悲哀,端午节这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居然被韩国泡菜给偷过去了,过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居然像圣诞节一样成了外来的节日。光华害怕,如果某一天,我们中国的游戏公司也做一款三国游戏,在别人的心目中,可能我们反而成了可耻的抄袭者。
而且日本人的变态和恶搞是全世界都有名的,在《真•三国无双》中,凤雏居然成了忍者打扮,张颌的穿着好似一个“暴露狂”加“同性恋”,光华不是一个老学究,这款游戏我也玩过,所以客观的说,做为一款三国游戏,《真•三国无双》非常优秀,但是里面的人物形象一但在玩家的脑子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定式,尤其中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玩家的脑子里,不知道九泉之下的英雄能不能安心。
光华另外想说的是纵横家和兵家,在诸候争霸时,尤其中战国末年,这两种思想对局势的形响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天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写这一个题材小说的网络写手却不多,除了“黄老邪”的《寻泰记》里有所提到。其实,光华觉得现在的世界局势与战国末年七雄争峰的情形非常像,主要的国家或者国家联盟都能在秦、齐、楚、 赵、魏、韩、燕这七个国家一一对应,即使对应不上,也能够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影子。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然就对应秦国,秦国的国力是这些国家中最强的,也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现实当中美国的野心丝毫不会比秦国小,美国想要建立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国应该是对应齐国,春秋五霸第一霸就是齐国的齐桓公,在春秋初期,齐国是最强的诸候,这一点与中国非常相似,从历史上看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中国一直都遥遥领先,直到近代才渐渐落伍,齐国也是起了个早床、赶了个晚集,有意思的是,齐国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齐国的后劲不足是不是与儒家思想有着某种关系就不得而知了;欧盟与楚国的处境比较相似,一直以来,楚国与秦国的关系比较暧昧,每次合纵都是楚国最先响应,现实当中,欧洲与北美的关系也非常微妙,文化、宗教和世界观都比较相近,两家是两个分了家的亲兄弟,但是随着欧洲实力的增强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对于这个身强强国壮的、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而且还有一定暴力倾向、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小弟弟有一点不耐烦;晋文公是春秋的第二位霸主,这有点像我们北方的邻居苏联,后来苏联解体分裂成一十五个加盟共和国,晋国后来也发生分裂了,战国七雄之赵、韩、魏,都是从原先强大的晋国分裂出来的(要是晋国不分裂,统一中国恐怕就轮不到秦国了),这与两极争霸的格局何其相似。赵国继承了晋国的主要力量,而且又与秦国直接接壤,于是赵国成了抗秦的主力,这应该说的是现在的俄罗斯。韩国和魏国的态度是左右摇摆不定,一方面赵国与韩国、魏国同在晋国分裂出来,同宗同种,而且唇亡齿寒的道理它们都明白,但是赵国在与秦国对抗的同时也在打着吞并两个小弟弟的主意,至少也要以赵国为主导集三国之力对抗强秦,而韩国和魏国却不想仰人鼻息。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这些独联体国的的复杂心态与韩魏无异,弱小的国家加入了“北约”以求美国的庇护,而另外一些国家只能在“北约”和俄罗斯的夹缝中生存。其余的国家就不再一一详叙了,但是是有一个国家要提一提,就是最小的国家燕国,燕国的国力最弱,国土面积也最小,这就像是我们东面的那个小岛国,他们的民族习性与燕太子丹极为相似。在秦国时,燕太子丹与秦王还是朋友,但是一回到自己的领地,他就立刻找到荆柯刺杀秦王,正是这一举动触动和秦国的逆鳞,暴怒的秦王才兵扫八荒灭六国,其实那个时候秦国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但是燕太子丹却将火山提前引爆了。日本人与这位志大才疏的太子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先说残忍吧:太子丹将自己心爱的妃子的双手砍了下来只为讨荆柯的欢心,而日本人对敌人残忍,对自己人更加残忍,二战的时候,日本的女人就是组成了“女子挺身队”去劳军吗?日本人的两面三刀也从这位太子身上学得真传,昔日在咸阳宫卑微的像一条狗,扮演小丑只是讨得秦王欢心,让秦王能把自己放回燕国,但是一回到燕国后,太子丹将以往的举动视为自己的耻辱,请人刺杀秦王。日本在二战战败时走路都是低头玩腰,见了谁都鞠躬说谢罪,而今,国家从战后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了,走路又变得指高气昴,仗着口袋里有两块臭钱就叫嚷着要到中国去“玩花姑娘”,**年鬼子石原慎太郎不是出了一部《日本可以说不》吗?狂妄的日本人似乎忘记了昔日追在美国人身后舔他们屁股的日子。
现在各国领导人就是走一个残局,因为国家力量和势力范围都是从前任领导人手中继承过来的,棋已经走成这个样子了,没有办法悔棋,只能一步步的走下去。究竟是历史重演,秦再一次统一六国,美国人统治世界,还是出现更加混乱的局面,这就要看这些政治家的眼光了。“北约”东扩让俄罗斯在一开始就处于了劣势,而中国牵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应该算是一种变相的“连横”外交策略,但是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儒家味道太重,往往是得了面子丢了里子,而美国人则要务实得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海湾战争让美国人在中东站稳和脚跟,伊拉克战争更让美国控制了每天两百五十万桶的原油,既解决了国内的能源短缺的困境,也让“欧佩克”石油武器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说实在的,傻大木(萨达姆)真的非常冤枉,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非常可笑,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简称大杀器),先不管伊拉克有没有“大杀器”,美国人得了实惠,至于名声,山姆大叔一直都不在意。这与秦国的纵横家张仪拆散齐楚联盟用的欺骗伎俩有什么两样?
光华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叫《苏秦和张仪的舌头》,虽然这篇文章戏说的意味比较重,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两位当事人有没有这种想法。光华才觉得外交的重要,中国并不是没有外交,但是外交必须为国家利益服务,和平的外交政策固然受欢迎,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对国家利益却没有什么好处。(这个以后我会在作品的情节中会出现的。)
因为现在光华只是一个无名小子,说的话像放屁一样没人理睬,所以只能发发牢骚,只能通过YY,让男主角步入政坛,借机一展胸中的抱负。如果哪位书友以后有机会步入仕途,甚至问鼎政坛的话,只要我曾经说过的话能够引起您的思考,在您的思想中种下一粒种子就行了,在适当的时候,它终有发芽的一天。
光华在此发狂人之语了,这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