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上路
作者:海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25

第二十二章上路

刘邦缓缓踱入大帐,看着还在整理各路情报的张良,斟了一盏酒,递过去道:“子房,休息一下。。c”

张良接过酒盏,望了望刘邦紧锁的眉头,仰首将酒一吸而尽,放下酒盏笑道:“公有何烦忧?”

“武关就在眼前,破此关则洞开咸阳之门户;然而武关地势险要,守兵众多,以我们现在的兵力,怕是难以攻下……”刘邦拍着额头说道。

张良微微一笑,道:“无妨,鲁公项羽已解巨鹿之围,甚得人望。据说他回营之后,列国救赵的诸将早就等在营外,项羽请他们入帐之时,数百将领入辕门后,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啊。”停了一下,望着正在沉思的刘邦,张良继续说道:“那赵王得项羽之助解围之后,亲自入营拜谢项羽,听说列国诸路军马皆奉项羽为主呢。沛公何不驻守此地,以待项羽彻底击破章邯后与我合兵一处,那时再下武关易如翻掌。”

“不可,万万不可!怀王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秦王,我虽不才,蒙怀王信任,怎肯落后于那项羽?”刘邦急道。望着张良脸上的笑意,刘邦面色一红,讪讪道:“我并不是思那秦王之位,只是怕辜负了怀王的信任。再说,咸阳门户就在眼前而我不得入,心有不甘啊。”顿了一顿,刘邦脸上又现出一副无所顾虑的模样,接着笑道:“季本一无赖尔,众位兄弟抬爱,奉我为主,跟着我枪林剑雨中冲锋陷阵,我只想不辜负弟兄们一番心意罢了。也罢,就等鲁公来此吧。我等皆奉怀王为主,现今他的功劳远大于我,就是位在其下,我也认了!我是怕项羽一入咸阳,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啊。我视子房为师,愿先生莫要笑我。”

张良面色一肃,沉声道:“子房何敢如此?主公莫要妄自菲薄。良这半生遍游天下,结识了无数英雄豪杰,并无一人如主公这样天纵英才!良结拜大哥仓海君仗义疏财,广交豪杰,但其并无天下之志;二哥朱武,力能扛鼎,武艺精熟,但其只是聂政、荆轲之类人物;良虽得黄石公授予兵法小有薄才,然复韩之后屡战屡败,良已知自己非将帅之才。倒是主公能拿得起放得下,胸怀天下,轻财乐施,广交豪杰,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以仁义之师,随从诸侯,诛除残暴贼害。天下有几人能如此?《军谶》说:‘既能柔,又能刚,则国运光明;既能弱,又能强,则国势昌盛。单纯用柔用弱,则国力必然削弱;单纯用刚用强,则国家必然灭亡。’良与项氏皆为六国之后,且项羽叔父项伯为我生死之交,按理我应辅佐项氏,但鲁公虽勇,但其天性残忍好杀,非仁主也,必不能成事!良之所以放弃辅助韩王而至主公麾下,就是存了士为知己者死之念!”说着已是拜伏于地。

刘邦急忙扶起张良道:“我欲救天下而德行不足,于今跟鲁公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先生何以教我?”

张良道:“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鲁公没有这个福份,虽然现今声望远高于主公,但是只要主公先入咸阳,主公声望必可凌驾于鲁公之上!”

“武关能下吗?还是先派两万人攻打蛲关吧,不过即便能下,怕是鲁公也能击破章邯,那时能先入咸阳还不是那项羽?”刘邦疑惑道。

“拿下武关就在几日之内!”张良笑着拿起一份竹简递给刘邦,望着张良笃定的神情,刘邦俯身看了下去。

“武关守将赵虎本世为屠户,为赵高族侄。为人贪鄙,好钱财酒色……”见刘邦放下竹简,张良笑道:“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珍宝并对赵虎许以高官厚禄,那时……。”

刘邦恍然,遂安排郦食其依计行事。

事情进行得相当顺利,回到大营的的郦食其说赵虎果然背叛大秦并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并劝告刘邦与赵虎合兵一处,西入咸阳。刘邦大喜,打算听从赵虎的要求。

张良劝道:“现在只是赵虎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在半夜率军攻击关门洞开的武关,赵虎没有丝毫防备,被周勃斩杀,武关就这样被轻易攻下。刘邦率军入关之后,歇兵十日,派探马探听咸阳消息。

武关的残兵败将奔逃至蓝田,被咸阳守军收容之后,在蓝田据守。而刘邦在武关整顿军马,收集粮草军械,准备给咸阳致命一击的时候,天下大势骤然改变。

被请到张良帐内的刘邦坐下后,张良将散落的竹简整理一下,沉声说道:“项羽九战绝秦军甬道之后,章邯引二十余万秦军退守棘原。怀王命项羽回师。但是项羽另有大志!先把章邯军牢牢压制在自己手中却不强攻,利用章邯的威胁一面统帅整合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买诸侯,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把诸侯联军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极大的压力,一直求战,希望用胜利来回应秦庭。但是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项羽的手中,项羽却耐性十足,屡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只是一点点磨,而章邯此时战不胜退不得。这样对峙6个月,已经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屡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从小路逃回。此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意动,却不甘心,一面派人谈约,一面准备在战。但是章邯的小动作都被项羽看在眼中,为了彻底收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命蒲将军迅速到漳南击破章邯军粮道,自己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计可使,只好投降。”

刘邦大惊道:“项羽勇则勇矣,何来如此韬略?”

“范增!”张良缓缓吐出两个字。

刘邦点了点头,沉思起来。张良望了望刘邦,道:“主公莫要只看重范增,小视项羽啊。”

刘邦又是一惊,抬头望着张良。

“项羽勇猛,并非莽夫啊。《孙子兵法》云‘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请主公深思,一者,巨鹿之战秦军统帅都非弱者,章邯、王离都是久经沙场的一代名将,苏角、涉间的一切布置都可圈可点。按一般正规想法,项羽先统帅诸侯,再集中优势兵力和秦军决战。但是项羽独辟蹊径——先打出胜仗,诸侯自然就参与了。二者,先让英布、蒲将军袭扰粮道,使章邯、王离以为项羽兵少,只能游击不敢决战。但是项羽却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投入全部兵力致命一击!敢以十数倍差距的兵力钻到敌军空隙中两线作战各个击破。每一场战役在看似完美的布局中,实际上都还在各个战略布局环节中有间隙,而大将之才就是把自己作战环节的间隙做到最小,而抓住对方的间隙,使敌军完美的布局支离破碎,在战阵之上,项羽所为几近完美,可称天才!三者,此人胆大,项梁起事,此人诛杀殷通;宋义碍事,此人诛杀宋义;而今怀王危矣!”

“难道项羽还会杀害他们项氏拥立的怀王?”刘邦惊疑道。

“正因为怀王是其项氏所立,而今观之,项羽所需只一傀儡而已,怀王又非庸主,所以危矣!”张良叹了口气,接着说道:“现今项羽碍于天下众议,不敢轻易诛杀怀王,假以时日……”

刘邦长出一口气道:“还有什么消息?”

张良拿起一卷帛书,道:“这是宁昌派人送来的。赵高杀了二世立子婴为王!”

“啊?”望着目瞪口呆的刘邦,张良继续说道:“赵高在朝堂之上送了一匹鹿献给二世,却非说它是一匹千里马,并牵到群臣面前让他们一个一个辨认。事后将指鹿为鹿的人全杀了。二世经此一事,不但没有怀疑赵高,反而认为自己神经有毛病,从此再不敢上朝,天天在上林苑游玩射猎,刚开始还只射些兔子之类,到后来竟发展以射百姓为乐。接着赵高假皇帝之名屡次派人去责问正驻守在棘原与项羽相持的章邯,为何屡战屡败?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要求支援并探听朝廷局势。司马欣求见主政的中丞相赵高,但赵高非但不见他,还想编造罪名逮捕他。司马欣得信后连夜抄小路逃出咸阳,奔回章邯大营泣诉‘赵高居中用事,专权欺主,将不利于将军。将军战胜亦诛,战败更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章邯犹疑不定之时,已投奔项羽的故赵大将军陈余派人送来信函劝降……”张良又从竹简中拿起另一幅帛书道:“此乃陈余书信抄本,陈余不愧是信陵君门下。”

刘邦接过帛书,细细看起来。章邯大将军麾下:仆闻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皆因功多,秦不能尽封,故借罪名杀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失兵卒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权势熏天,欲以法诛将军以夺军权。今将军祸在眉睫,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借问将军将如何自保?且今日天亡秦国,无论智愚之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再以无罪被诛,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合纵,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比之身伏斧铖,妻子为戮,岂不远胜乎!故赵将陈馀百拜谨书。

刘邦看罢道:“若我是章邯,见此书信,亦会为之所动。”

“是啊。章邯虽然心动,但思曾手刃项梁,不敢降楚。是司马欣以早年曾救过项梁有恩项氏为恃,为章邯入项羽大营求降。项羽不允章邯的投降之后仍率领二十万秦军的条件,双方僵持。日前,因沛公入武关之后,兵势大振。项羽急着入关,方允降章邯。七月,项羽在殷墟接受秦军投降。项羽接收了秦二十万大军,并将章邯封为雍王,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秦兵为前驱,合诸路大军总共六十馀万,兵锋直指帝都咸阳。赵高闻报大惊,于八月派其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千余兵士,杀掉守卫,冲进望夷宫,逼死秦二世胡亥。据说胡亥欲求为一富家翁而不得,无颜见其父兄,掩面自杀。赵高欲自立,大臣不从,无奈迎立始皇弟成峤之子子婴即位,并将玉玺交给他。赵高声称民变起后,秦地比统一前更小,故不应该称‘皇帝’,而只适合称王。”

“完了?”刘邦问道。

“完了。”

“还等什么,马上进兵蓝田!”刘邦一跃而起。

张良急忙拉住刘邦道:“还有一事,赵高派使者来此求见沛公。”

“啊?不见不见,进军为要。项羽六十余万大军,我军才十万,进军速度若不快点,就要……”刘邦是真急了。

张良并不放手,只是喊从人带那使者进来。使者进帐施礼已毕,抬头笑道:“沛公莫急,有好消息。”

刘邦回头一看,却是宁昌。刘邦奇道:“你怎么成了秦使?还是那赵高的使者?”

宁昌不语,递过一份帛书。刘邦叹了口气道:“我最不耐的就是看这些东西,还是你说吧。那赵高到底要做什么?”说着,一**坐下,拿起酒盏。

宁昌一笑,缓缓吐出四个字“分王关中!”

“愿闻其详。”张良说。

“只要沛公答应立他为秦王,赵高愿与沛公分王关中内外,互不相犯。如沛公暂无立足之地,也可以和沛公分王于关中。”

听到这里,刘邦掷盏于地,拍案而起:“赵高奸诈,他以为我刘邦是三岁小孩,可以随便**于股掌之上吗?自陈王起兵,我各路英雄吊民伐罪,就是为了诛暴秦除赵高。他竟敢以分王关中来笼络我,让我与他狼狈为奸,置身于千夫所指的不耻地位,我刘邦誓与他不共戴天!”说罢,指着宁昌道:“赵高给了你什么好处?”

宁昌呵呵笑了起来,脱下帽子道:“赵高封我万户侯啊,好大的手笔呢。”拾起酒盏,自己倒了一杯酒,喝了起来。刘邦疑惑起来,望了望张良,见其面带笑容,不禁低头叹气道:“先生,时机稍纵即逝,项羽有六十万大军啊。”

“好了宁昌,都告诉沛公吧。”张良忍住笑意道。

“好吧”宁昌喝了口酒,放下酒盏到:“赵高奸猾,城中大乱我欲逃走,却被守门士卒抓住。我想必死无疑,然而赵高得知我是沛公门下,却不杀我。关了我几天却来求我当他的使者,我才逃得一命。咸阳城中一片混乱,所有的兵力皆集中在蓝田,共有五万精兵,由阎乐率领。”

“那好,我率十万大军,灭他五万精兵。”刘邦喊道。

“不可不可。”宁昌摇手道“那五万秦军大部都是久经训练的弓弩手,善于据守。蓝田城虽小,然而城墙高大坚厚,城中弓箭有数百万枝,绝对是易守难攻。别说十万大军,就是五十万人马,也未必能攻下蓝田。”

“那可如何是好?”刘邦急道

宁昌晃了晃手里的一件东西,笑而不语。

“兵符?”张良喜道。“哪来的?”

“先生足智多谋,倒是猜猜看。”宁昌乐道。

张良低头沉思一下,抬头道:“王府,子婴!是那秦王给你的。”

“先生错了。”宁昌拊掌大笑道。

“子婴现在手里只有一块玉玺,兵符等等皆在赵高的大丞相府。赵高为我摆酒压惊,酒后在书房秘议,这家伙尿急出去,我就顺手牵羊了。”

“事不宜迟,迟则有变。请沛公召集兵马准备进军。请宁兄再辛苦一趟,继续以使者身份复命赵高,说我等答应其要求。顺势派人调走蓝田军士或者军器。”张良从容道。

刘邦向宁昌一拱手道:“辛苦先生了。君实有蔺卿、毛遂之大才。待得先生凯旋,我定当令先生名扬天下!”说罢,转身出帐安排军事。

宁昌喝了口酒,拿起帽子,起身向张良一揖,转身出帐而去。

张良走出帐外,西望咸阳。长叹一口气:“称王关中又如何?六十万大军就在身后啊。得了关中又如何能够守住关中……”

这时,先锋营中已是准备完毕,先锋樊哙骑着一匹黑马,穿着一身黑甲,长刀一挥大喝道:“上路!”

顿时,黑压压的队伍走向关门,直奔蓝田而去。

张良回头望了望书童,无言的笑了,回头望着已经翻身上马的刘邦,沉声道:“收拾东西,咱们也,上路!”

附:关于子婴的身世。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皇太子扶苏的嫡长子”。《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传》:“高(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三是“秦二世的兄长”。这一派认为《六国年表》的有关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为秦王。”

四是“始皇弟成峤之子”。有学者认为《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中的“弟子”应理解为“弟弟的儿子”。

这几种说法当中,“二世兄子”一说较为流行。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典,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