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往事
作者:小静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50

王大虎很不幸,一出生便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本分的农民,可想而知他的幼年生活该是什么样子。好在王大虎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他就像岩石下一粒松树的种子,遇到一点儿土就能生根,遇到一滴雨就能发芽,见到一缕阳光就能茁壮成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大虎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家里的半个劳力了。春天去河边挖野菜;夏天给自家的园子浇水、施肥;秋天跟随大人上山采蘑菇、木耳;冬天去上山打柴禾。王大虎还在村子外边的小河的转弯处发现了一个窝子,每年初春冰雪刚刚消融、咋暖还寒的时候,休整了一冬的蛤蟆都聚在小河边的浅水里孵卵,太阳升起来了,蛤蟆们的身体暖和过来,便蹦跳着逃到山上去了。蛤蟆孵卵的时间很短,也就三两天的工夫。王大虎有一个诀窍,估计快到蛤蟆孵卵的时间了,王大虎晚上便一个人到河边去溜达,如果听到急促的蛙鸣,便到时候了。天刚亮,王大虎就悄悄地左手拿着一水瓢,右手提着一个大水桶出发了。王大虎来到事先踩好的窝子,看到河边的水中到处是黑压压、一团一团的蛤蟆,因天气还很冷,这时蛤蟆的身体还冻得有些僵硬,反映迟钝。王大虎蹲在河边,用水瓢一瓢一瓢地往桶里舀。一会儿工夫,他的水桶便装满了蛤蟆。王大虎拎不动了,他把水瓢往桶上一扣,把水桶挎在胳膊上,一步一挪地弄到家。

这几天,王大虎家天天吃土豆炖蛤蟆,土豆炖蛤蟆的香味让王大虎一想起来就淌哈喇子。

近几年,人们突然都喜欢吃林蛙了,蛤蟆的学名叫林蛙,一只母蛙竟能卖上十块钱,公蛙也有七、八块,唉,想当年自己那一桶蛤蟆少说也有几千只吧。要放在现在卖的钱足够全家过好几年了。

前几天,一个哥们从外地回来,送给王大虎两盒林蛙油,说是给嫂子的,养颜美容。王大虎顺手就给扔到垃圾桶了。什么林蛙油,不就是蛤蟆卵吗?初春的河边到处都是一团一团的蛙卵,晶莹透明,每个蛙卵的中间都是一个小黑点儿,小黑点儿慢慢地变大,突然有一天开始动起来,动着动着就变成了一个个摆着尾巴的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着,再过一段儿时间,这些摆着尾巴的小蝌蚪就变成了小林蛙蹦蹦跳跳地跑到林中找妈妈去了。

侯阿芳来倒垃圾,看到两盒林蛙油,便又给王大虎放到了桌子上,王大虎顺便把两盒林蛙油送给了侯阿芳,告诉她吃了能养颜美容。侯阿芳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按着说明每天都坚持吃。感觉自己的皮肤果真细腻多了、也比过去白皙了。

王大虎家的村子,没有高中,考上高中就要去县里念书,村里的孩子一般念到初中毕业便不再念了。王大虎不想一辈子就这样待在村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学,王大虎考上了县一中。

县一中当时是省级重点中学,考上县一中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大学校门了。

县一中坐落在城市中心,红砖围墙外,是一排高高的白杨树,把外界的喧嚣隔开了,这里倒成了闹中取静安静的处所。县一中的大门开在侧面,正对着城中贯穿南北最宽阔的那条马路,南端是火车站,北端是一座露天的体育场。

王大虎一个人怀揣着梦想杠着行李,来到县一中报到。他刚走进校门,一座古朴典雅高贵的红砖楼便映入眼帘,王大虎以前听人说过县一中怎么怎么好,县一中出了多少名人、县一中的环境多么优越、县一中的老师多么博学、县一中的学生多么骄傲今天自己也要成为县一中的学生了,王大虎想到这儿,心里不免就有些激动,他杠着行李小心地走进门,沿着旋转楼梯爬了上去,楼不高,只有三层,王大虎又顺着走廊挨个门挨个门地看着,三楼按顺序排的依次是高二一到高二四,高一四到高一一。二楼楼梯左侧是初三一到初三四楼梯右侧依次是教导处,初教室、高教室、最里边是校长室,王大虎又来到一楼,一楼一定是初一和初二了。一看,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王大虎也不觉得累,他就这样杠着行李在楼里上下来回地转悠着。

“同学,你是高一新生吧!”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王大虎的面前。王大虎一时不知所措。

“明天才是报到的日子。你住校?跟我来。”看到王大虎身上杠的行李,男老师直接把王大虎领到男生宿舍。

王大虎跟着男老师出了教学楼,来到操场右侧的一排平房,推开左侧的房门说 :“这是男生宿舍,你是第一个。”男老师头也不回地走了。

王大虎站在房间里,一时不知怎么办好。

这是一间长长的比教室还大的房间,顺着山墙用木板搭了一溜的床铺,上面铺了厚厚的一层用于防潮的稻草。房间里只有三个小小的窗户,显得很阴暗。王大虎一进来就闻到了一股终日不见阳光的仓房里才有的霉味。

王大虎把行李扔在铺上,顺势躺在稻草上,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破坏王大虎激动的好心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王大虎从小苦惯了,这点儿苦算什么呢?

王大虎跳了起来,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地面没有任何防护,只是直接用泥土夯实的,三伏天泥土返氲,地面总是湿漉漉的。

王大虎打开行李,只是一床带补丁的印花棉被,卷成一卷放在最里面的位子上,然后,打开三个窗户通风,房门也被王大虎敞开,用捡来的砖头依上。

王大虎走了出来,他要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出了门,王大虎才发现,这一排平房,其实,只有两个门,另一个一定是女生宿舍了,这时的王大虎对女生还没有多大的想法,王大虎在感情上是一个晚熟的人。王大虎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考上大学,功成名就,一切自然就都有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王大虎在操场上转了一圈儿,发现教学楼旁边还有一处小平房,墙上伸出一排水龙头, 足有十多个, 水龙头下面是用水泥和砖砌的宽大的水槽,王大虎想起了马厩喂马的槽子。平房的房门用一把大锁锁着。第二天王大虎就知道了,这就是供外地住宿同学用餐的小食堂。王大虎在这个小食堂吃了整整四年。

那是什么样的食堂啊!一口大锅,一个老大爷,一日三餐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主食永远是玉米面发糕、大?子粥。菜也总是大锅炖菜,土豆炖豆角、茄子炖土豆、白菜炖土豆、炖倭瓜、炖酸菜。一学期炖过来,住宿同学的脸都变成炖菜色了。本来乡下来的孩子和县城里的孩子就不能比,这下更有差距了。有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放弃高中不念了。刚上高中时,男生宿舍里住了五十多个人,到了高二,只有不到二十人了。

王大虎不怕吃苦,对他来说,能吃饱不饿就行了,就这样的炖菜,王大虎一天也只能吃一顿。王大虎是这样安排的:早餐买两块发糕,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喝一茶缸子热水;午餐买两块发糕,打一份菜,吃一半儿,留一半儿;晚餐打一份大?子粥,买一块发糕,就着中午的剩菜吃。

王大虎是个意志坚定的人,通常意志坚定的人不会为外在的环境所左右;王大虎是个理智的人,什么事情发生时,理智的人都会先去动脑想而不是冲动地去行动。

食堂的伙食不好,也就罢了,偏偏那个做饭的老大爷的手没有准儿,菜做咸了、淡了大家也就忍了,大不了多喝些水,可那主食差了就难以下咽了。发糕经常没蒸熟,里面粘粘的,一捏就捏成了一团;大?子粥常常煮不烂,一粒一粒硬邦邦的,一晚上都不能消化。

有一天中午,老大爷又失手了,学生急眼了,大家端着没煮烂的大?子粥和捏成了一团的发糕,直接倒在了校长的办公桌上。大家罢吃了。

三天以后,校长亲自到食堂给同学们道歉并陪大家共进午餐,郑重承诺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食堂的老大爷也眼泪汪汪地表了态。这场风波就算平息下去了。只有王大虎一个人没参与这场风波,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地按着自己的计划生活,王大虎一分钱没花,饱饱地吃了三天。

此后,食堂的老大爷对王大虎格外关照,说王大虎这个孩子仁义,将来一定错不了。从此以后, 老大爷再给王大虎打菜时,总是额外多加上一勺。

王大虎又走出校门,围着校园转了一圈儿,他发现校园外的白杨树下有一条幽静的小路,一直通到校园东侧的小河,小河有许多垂杨柳,倒垂的柳树枝一直垂到了河面。这里倒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

住校的五年,王大虎除了寒冬和下雨天外,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到这里背诵一段儿英语课文,王大虎的英语基础太差了,刚上高一时,只会26个英文字母,经过五年的苦读,王大虎的英语在第四次高考时终于及格了。

时间长了,王大虎发现,河对岸的垂杨柳下也有一个男孩在看书,他很怪,有时身体斜靠在树干上埋头读书,有时在大声地朗读,有时则躺在柳树下的草地上,双臂交叉枕在脑后做思想状,大多时候他都是躺在草地上看着一本厚厚的书。后来,王大虎看清楚了,这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戴眼镜的男孩儿。

后来,王大虎在校园里发现了这个男孩,他走过去,想主动打个招呼,却见男孩根本没看他,眼睛里写满了高傲。王大虎自卑地退缩了,从此再也没有与男孩打招呼。

渐渐地王大虎发现,那个男孩不只是对自己,对谁都是一个样:冷漠、高傲、不可一世,他那苍白的脸和脸上戴着的黑边眼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苟言笑,与同龄人相比显得老气横秋。

再后来,王大虎知道了男孩叫陈小明,家住河对岸的“十三陵”,那是县委领导的家属楼,一溜十三座小二楼,群众私下给起的名字,从县委大院通向“十三陵”的一座石桥被称做“金水桥”。

陈小明有他高傲的资本,他学习好,每学期开学校长公布的三好学生名单里都有陈小明的名字;他有才华,学校的每次征文,他都获一等奖。陈小明桀骜不驯、沉默寡言,有才华的人都这样,王大虎这样想。

王大虎比陈小明高一届,那时的高中是两年制,也就是王大虎高考时陈晓明刚参加中考,天不遂人意,王大虎第一年高考失利了,选择了复读,没想到王大虎第二年高考又失利了。事不过三,王大虎咬咬牙,再坚持复读一年。这时的王大虎和陈晓明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好在陈晓明在文科班,两个人互不干涉。

有时候,人不得不承认,你的付出和回报不能成正比。你付出的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有的人没怎么付出却轻松就获得了你追求了很久的东西。不幸的王大虎第三次落榜了,陈晓明却轻轻松松地考上省城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并且是当年县里的文科状元。

王大虎痛苦万分,他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难道自己真的就是当农民的命吗?王大虎就是王大虎,他决不会向命运低头。自尊心也不允许他放弃。老天不负有心人,王大虎在连续参加高考失利后,在第四年,终于考上了省警校,改写了王大虎当农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