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各方局势
作者:和铉轻舞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74

洛阳和天下因为董卓的事闹的沸沸扬扬,不过刘协本人的耳朵根子却是清净了许多,至少再开大臣会议的时候,那些倚老卖老的士大夫们人没敢再对刘协说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事跟天子脱不了关系。

刘协虽然不喜欢这种因为畏惧而顺从的做法,可他并没有察觉到,在这不经意间,他渐渐开始完成那个从凡人到皇子,从皇子到政客,再从政客变为统治者的过程。

可无论刘协如何,他也是皇上,这世界上暴虐的皇上多了,也不见得有几个士大夫有这个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不忠的骂名推翻自己的顶头上司。况且刘协相比于那些真正暴虐的皇帝来说,还差之十万八千里,他顶多算是手段雷利狠辣些罢了。

所有大臣都知道,这事其实是刘协立威之举,至少在洛阳王城,没人再敢藐视皇帝的权威。

不过这天下,肯定不止洛阳一家,袁术方面暂时停止了对函谷关的进攻,两方僵持,暂时处于休战状态,似乎需要进一步的交涉和契机。

而李儒和牛辅两人去了雍凉,说是为董卓搬救兵。

其实刘协曾经以董卓的名义想要调度雍凉的军队,可是雍凉方面并不予以理睬,只来了五千人马。不由让刘协大怒。不过从这点看,雍凉方面其实似乎跟董卓还有些矛盾。不过这次李儒和牛辅去时以救董的名义。

也就是说其实董家虽然不希望董卓失势,但也不太像帮他。

董卓在权时,雍凉董家想要分洛阳一杯羹是不可能的,只能算是给董卓送菜。现在如果雍凉听了牛辅和李儒的,那便说明,雍凉之野心不差于董卓。从这方面考虑,李儒的想法还是多少嫩了点。从某种名义上说,如今雍凉董家的主事二夫人,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们即使是攻来洛阳也绝不是为了救董卓。

刘协派李儒和牛辅去事实上是有危险的。所以刘协虽然当初听李儒消息的时候,那般兴高采烈,可事实上,心中并未对此事给予更大的期望。

即使是有危险,刘协还是让他们去了,也算是刘协给的一项试验。

另外有一件事,令刘协比较担忧,当初刘协给袁熙打了一顿,又公然羞辱袁家的名誉。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因为他估算袁绍现在顾不上自己的事。毕竟袁绍与公孙瓒进一步交恶,两方面已经快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短兵相交的焦灼状况,已经逐渐演化成你死我活的大规模攻坚战。袁绍接手了冀州后,招兵十几万,再加上手中雪藏的六万精锐。着实与公孙瓒打得热火朝天。

可令刘协所料未及的是,袁绍还是因为伯和羞辱袁家的事情勃然大怒,恐怕辛秀和为了逃避责难的袁熙没少为此事添油加醋。众大臣都没能拦住袁绍,最终还是决定因为此事而分兵借道攻打庐江

刘协在曹操处安插的眼线是荀彧,而在袁绍处安插的眼线则是沮授。当初刘协继承皇位之前,就已经跟沮授有过交涉,同卢植皇甫嵩一般有过盟约,事实上在当时,他们属于一个不起眼不得势的那么一个小组织。可现在那个小组织所拥护的那个不得势的小皇子如今变成了皇上,那些一同立誓的大臣,大部分成了朝廷的权贵,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快。

刘协曾也与沮授有长达两年的书信交往如同田丰一样,不过相比于荀彧,沮授的作用更小一些。因为曹操算是明主,荀彧在那边不会有什么危险,而袁绍虽然有帅才,可是并非真正的明主,因而沮授便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刘协轻易不会动用,也不轻易与其书信往来。

这次袁绍要奇袭凉州的事算是件大事,沮授虽然不知道刘协就是伯和,但是通过朝廷方面的动作和伯和的行径来揣度,沮授还是认为庐江多少是跟刘协有关系的,所以觉得有必要将这次袁绍内定的事宜传达给刘协。

既然沮授能传信过来,便说明这件事是十有**定下来的,刘协自然也不敢怠慢。只是不知袁绍会分兵多少来攻打自己的庐江,如果兵力低于十万,是无法撼动庐江根基的,刘协便没必要有所顾忌,按照刘协的估算,袁绍手头应该没有那么多闲兵对付自己。恐怕他心里随怒也是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次只是想给自己个警告或者是教训。不过是谁教训谁还两说。

或者是另有阴谋也说不准。借道这个说法也是颇有嚼头。

刘协将这事派快马传讯了庐江让田丰准备应对袁绍可能的来袭。

辽东方面有三封书信,一封来自公孙度,一封来自卢值。另外一封来自徐林,三人的信件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可笑的是都说了同一件事,而且各执一词。

——大兴安岭一处原材料厂被毁之事。

适时,卢植正在征讨夫余,徐林让其就进予以援助,可是卢植以军情紧急未予援助。而且徐林向公孙度求援之后,说公孙度故意延迟,似乎对公孙度的不满比对卢植更胜。

公孙度说,此事当以就进的卢植处理,因而并未第一时间挽救。而卢植反过来说此事当公孙度处理。

不过三方都知道这事情是极大的事,毕竟刘协是及其重视工厂的发展情况,因而三方面都向刘协请罪。

刘协一番斟酌,当初让公孙度卢值两人到辽东就是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刘协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派了徐林,并暗中有牛二作为立足点辅助起到第三方协调的作用。

卢值在对外征讨方面屡立奇功,已经将辽东版图扩大是数千平方公里。新招募的十万爆竹骑兵威震夫余及大兴安岭一代。

公孙度也说了征讨夫余的事,虽然也说是大胜,但是军需耗资过多,北方苦寒,希望朝廷予以援助。另外对于民众和政治发展却是大报喜讯。

两人对科技发展和工厂情况都是只字未提,徐林道,工厂的状况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当地民众之间忽然出现了一个偏僻的教派,曾试图阻碍工厂的发展,不过被公孙度派人镇压了一次,后来就暂时销声匿迹,现在又死灰复燃,这次工厂的被毁,很可能就是与他们有关。

而且徐林说,公孙度在材料人力供给方面经常迟延。这点让刘协略微上心。徐林对卢植倒是并无太多看法,只是最近似乎太过热衷于征讨蛮夷。而且军队也是逐渐打出了名声。

对于三方面的描述,刘协都分别写了回信。刘协知道人心难测,让三个人相互协调是不可能的,他们若是真协调了,可能担心的就要换做刘协了。针对各个问题,刘协只能暂时给予解决办法。至于他们到底听没听,照没照做,刘协看不到,也听不到,只能相信他们。

现在洛阳未稳,刘协不能离开。也只能容辽东暂时如此发展,尽力的协调,能够扼杀在摇篮中最好,不能的话最好尽量保持,等到他去辽东的那天再予以解决。

至于孔融那边总算是来了好消息,也是令刘协的心多少宽慰一些的事情,如今可装载千吨以上的船只已经在多方的实验和筹建中,根据刘协的图纸,大船有了眉目。这种外包铁甲运输船耗资太大,工艺也比较难做,虽然如今的钢铁制造也算是达到了巅峰,可是造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如今能有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这便算是一个突破口,靠着这个突破口,就能逐渐向这方面领域继续渗透,有可能靠着现在的技术造出可以承载接近万吨货轮也说不准。

这也代表刘协终于向海洋开始迈步了。第一次的试航之后,再经过半年的检测,就可以正式开始大规模建造动工,刘协等这天已经太久了。

现在北海还算是平安。如今的孔融与从前已经不同了,有更善于政治的秦荣辅助,再加上刘协对孔融手下太史慈的特殊提拔,又有手下王修等人辅助,完全让这个只会舞文弄墨口诛笔伐的孔家大儒得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有刘协当初派的兵马,在加上进一步发展,至少守住北海以东不被盗贼攻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不过孔融的老脾气是不会改的,至少那份莫名其妙的傲气让北海郡多了不少的麻烦。因而造船的事也是断续了两次。可现在挺过来了就是好事。

洛阳的日子一天天的度过,离处决董卓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刘协终于也有时间见了王允,这让王允多少有些意外。可是自从见刘协后,反而让这位朝廷的元老愁愁容容的回去了。仿佛遇到了些难做的事。

刘协看着王允离去的背影,自然知道他为什么而愁,王允这人,若不得势,始终为忠臣,可却不是做权臣的真正材料,大局观太过狭隘,注定只能做些算计的小事。刘协一笑,再次回到房间,一遍打理文件奏折,一边练起始终没什么进步的武功来。。。。.。

更多到,地址

<!--#include file="/ads/we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