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陆地狂飙——挺进军坦克的发展
作者:宇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03

早在“热河滴水岩”秘密根据地时期,自从杜文轩等一批科教工作者的加入,朱江就把研制装甲兵器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只是停留在把现有的火炮架设在经过改装的装甲汽车上面。当然、最初还是对洞库内的柴油发电机、载重卡车进行了技术摸底。而到了绥察重工业建设时期,由于除朱江本人及少数几个曾留学欧美的大学讲师外,大多数人对于坦克这一事物知之甚少。挺进军所拥有的仅为少量或购买或缴获的日、苏制坦克。因此连坦克的设计理念都需要朱江这个“外行”进行灌输。当朱江把几幅从军事杂志上剪下来的“未来”坦克结构示意图摆在杜文轩等人面前的时候,将之变为现实的希望还是极为渺茫。

其实真正的设计预研从在坍塌的地下巷道废墟中发现的一辆W653A型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时就已经开始了。当铁血军士兵冒着洞顶坍塌的危险将这辆坦克抢救车被从碎石和断裂扭曲的钢梁中拖出来时,整车结构已经严重损毁。履带板和负重轮四处散落,车体后部被一根巨大的工字钢梁自上而下穿透,发动机断裂成了两段!面对如此巨大的钢铁残骸,技术人员甚至看不出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没有炮塔和火炮,还算不上一辆坦克。当时挺进军司令朱江万分失望,只是随口告诉杜文轩等人要研究研究……

W653A型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采用69-Ⅱ坦克底盘,全重38吨,发动机功率为580马力。在被发现之前,车上的武器(12.7mm口径机枪)、副绞盘、驻锄推土铲、调频电台、热烟幕施放装置均已被拆走。显然这辆坦克抢救车仅是作为20吨起吊装置(吊车!)使用的。即便如此,这个残破的车体所能给予发掘者的技术信息,简直是太多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点当时并未被朱江和杜文轩两人意识到——洞库里保存完好的车辆、设备、物资、火炮、枪械以及各种技术资料都多的消化不了,谁会在乎一堆破烂儿!(当时绥察政府尚未建立,连朱江也没有估计到自己会如此之快的拥有一省(数省)之地,并建立大型钢厂)

由于制订定的《根据地内部技术保密制度》规定:非研究院正式工作人员不得接触严格保密的“尖端科技产品”。而这个破损了的坦克抢救车车身恰恰被划在了保密范围之外!于是二十多个当时仅仅掌握了工业制图技术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兴趣小组”,开始对这个复杂的铁家伙及从内部找到的所有零部件进行了逆向设计绘图工作:操纵、传动及行走系统,干式多片式主离合器、定轴式变速箱,液压助力操纵机械式行星转向机、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扭杆式悬挂系统、主动轮、负重轮、液压减振器及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液压传动系统、液压油泵、液压换向操作阀、液压马达、摩擦滑轮组、发动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管带式散热器、车内通话系统、半自动灭火装置、发动机摩托小时计、油压失压报警装置……近万张图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被绘制出来!而在这期间,工程研究院只是对其上的几种金属、非金属材料进行了取样分析。(嘿嘿!其实也不是全无成绩,此举拉开了研制稀土钢材的序幕。)

等到了一九三九年绥察政府成立之后,挺进军正式制订坦克生产计划,在进口苏联T—26坦克及缴获的日式坦克的同时,引进苏联钢铁加工和重型拖拉机生产设备。研究院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对苏式T—26坦克进行技术摸底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过去接触过的“铁家伙”竟比这个苏联货先进了不止一个档次!过去一年里绘制的图纸立即被集中起来。研究院调整了坦克设计专题组的人员结构,并分别成立了两个并行的科研小组。其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院即完成了依照原图纸的实验—Ⅰ号重型坦克与进行等比例缩小的实验—Ⅱ号轻型坦克两套车身设计方案!

但事情并非如此顺利。两套设计拿到工厂,综合了生产部门的意见后,研究院得出结论:如完全依照其设计生产挺进军新型坦克底盘,以目前绥察的工业能力,根本就不可能!无奈,朱江只好命令绥察研究院的这两个坦克设计小组进驻工厂。在改进现有装甲车辆的同时,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点部件的生产技术攻关。挺进军新型坦克的设计方案在现有图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进行简化。所有部件系统的要求只有一条——“简单实用、易于生产”!

一九四零年五月,“绥察抗日民主政府包头重型拖拉机厂”试制成功实验—Ⅲ号坦克:整车重23吨,长6.22米,宽2.98米,高2.2米,车底距地高0.42米;车身以15mm~40mm锰铬合金超细晶粒稀土钢板焊接而成,车身前部倾斜角度为30°(为<型而不是∠型);采用横置四冲程十二缸375马力水冷直喷式柴油发动机;机械固定轴式传动,悬挂装置类型为扭杆式悬挂;采用多片摩擦离合器,5个前进档1个倒退档,平地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越野时速35公里,最大行程450公里;履带宽450毫米,攀垂直墙高0.7米,越壕宽2.5米 涉水深1.3米;弧面形炮塔采用超细晶粒稀土合金钢整体铸造,前方及两侧装甲厚度为55mm,后部装甲厚度为15mm;炮塔外径2.80米,高0.85米。炮塔外可两侧各安装四具烟幕弹发射器,后部安装一个由6mm钢板制造的2.7m×1.0m×0.6m储物箱。炮塔驱动方式为电动和手动均可,炮塔旋转范围360°,炮塔最大回转速度每秒10°;装备55倍57mm口径线膛坦克炮(带热护套及抽烟装置)一门,可发射聚能破甲弹、榴弹,火炮俯仰范围-4°~+20°,备弹62发;二九式7.92mm口径并列机枪一挺,备弹1000发;二九式7.92mm口径通用机枪一挺(置顶、带小型防盾),备弹1500发;12.7mm口径高射机枪一挺(置顶),备弹500发。24伏/3千瓦发电机一台,蓄电池4个;电台1部,车内通话器1套;整体式车内空气过滤器1部(防毒用);光学瞄准/测距机1部。10mm装甲侧裙板(选装)。

即使如此,实验—Ⅲ号坦克仍然还是太“复杂”了!部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验过程中难于进行维护修理;装甲钢材生产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没有控制在政府预定的范围之内……一系列缺陷使实验—Ⅲ号坦克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一九四零年五月至七月,朱江用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和火箭弹固体发动机的设计图纸和样品外加大量钨矿石与德国国家技术部及奔驰汽车公司、克虏博公司换取了一大批精密加工设备。其间又从美国购买了四套中型炼钢高炉设备。以次为契机,绥察工业部分别扩大了原飞机、坦克制造厂的规模,新建“包头第二重型拖拉机厂”与“包头第二炼钢厂”。随后由实验—Ⅲ号坦克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设计但换装57mm口径坦克炮及改进型柴油机的Ⅳ型坦克投入批量试生产。针对部队试用期间所暴露出的缺陷,八月第一批试生产的一百八十辆坦克全部回收改进,并同时换装采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的85 mm口径坦克炮。改进后的坦克全重24吨,命名为Ⅳ—甲型。

一九四零年底,坦克用五百马力柴油发动机研制成功。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四日,包头第一重型拖拉机厂正式投产三十吨级Ⅴ型坦克。该型坦克系在Ⅳ—甲型坦克基础上加大车身、增厚装甲的“增强型”设计。Ⅴ型坦克车体前装甲厚45mm,炮塔前装甲80mm。计划安装100mm口径滑膛炮(仿改86式滑膛反坦克炮)或105mm口径线膛坦克炮。因两种火炮均未设计完成,所以初期安装了与Ⅳ—甲型坦克相同的85 mm口径坦克炮。

一九四一年二月三日,新建成的“包头第二重型拖拉机厂”试制成功采用动力系统前置布局的通用车身。本拟作为重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装甲指挥车通用底盘。但第一批产品(二十四辆)却因战争需要,在其顶部加装固定炮塔作为突击炮使用。实践结果是高大的车体、薄弱的装甲导致此种突击炮设计完全失败。五月底,此二十四辆突击炮反厂拆除炮塔,改装为装甲指挥车使用。新的产品为装备57 mm口径速射炮或并列式12.7 mm口径机枪的“战车—Ⅱ”型重装甲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1吨,车顶安装一座小型电驱动全焊接炮塔,车组成员三人,可达载六名士兵。

一九四一年三月,中日两军间的额勒吐之战以挺进军新型坦克的压倒性胜利告终。但此战也将坦克所存在的缺点暴露无遗:从实验—Ⅲ号坦克发展到Ⅴ型坦克,炮塔部分一直就是挺进军坦克难以解决的缺陷所在!不论是电驱动还是液压驱动,坦克的炮塔旋转系统总是存在问题。战斗中有的炮手为了让炮塔不至在瞄准目标时左右滑动,甚至干脆将炮塔锁死!而炮塔坐圈的可靠性也使军方抱怨不断,不是容易被卡住就是气密性不佳。而发生在这方面的战斗损伤事例竟占全部战损的47%,甚至超过了坦克最薄弱的部位——履带!

对此事实,无论是杜文轩还是朱江本人,都感到无可奈何。朱江提出了暂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我们造不好坦克炮塔,那就干脆不要造了!等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再说……”

四月,刚刚投产不到三个月时间的Ⅴ型坦克暂时下马。包头第一重型拖拉机厂又开始真正生产拖拉机、推土机、挖掘机。可以说此时绥察已经全面停止生产坦克!但千心万苦建立起来的坦克底盘生产线总不能让它闲着。好在过去朱江随手画出的一张“草图”引起了研究院坦克者的注意,并提出了以Ⅴ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生产突击炮的新方案。五月,名为“堡垒”式反坦克战车的新方案正式出台并进入工艺设计评估阶段。该设计以其简洁性、实用性赢得了工业部武器制造局的首肯。当方案被提交到朱江处审批时,朱江盯着图纸的表情显得有些奇怪,微微犹豫了一下,一言不发在上面签了字——“批准生产,或可在其顶部加一机枪/观察塔?”。这让在一旁担心的项目组长终于松了口气。外人所不知道的是,这时朱江心里还在暗暗嘀咕:“这不是德国‘猎豹’么?……”

“堡垒”式反坦克战车采用Ⅴ型坦克底盘,成员四人。车体长:6.21米、 宽:3.3米、 高:2.4米(顶部加0.3米高、桶状可旋转机枪/观察塔后整车高2.7米)。整车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正面倾斜装甲板以30°角一直延伸到顶部。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70mm/30°,侧面为45 mm/60°,后面为30 mm/60°,战斗全重达37吨。(“堡垒”式反坦克战车与德国“猎豹”坦克歼击车极为相似。除“猪嘴”状火炮防盾略为前出,负重轮布置方式不同外,两者在车身外形上完全一致!德国“猎豹”坦克歼击车成员五人,车体长:6.87米、 宽:3.27米、 高:2.72米。同样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正面装甲厚度为80mm/35°,侧面为45 mm/60°,后面为40mm/60°,战斗全重46吨。)

“堡垒”式反坦克战车配备一门100mm口径滑膛炮。炮身长:5450 mm,后坐长:1050 mm,火炮口部装有多孔焊接结构的炮口制退器,炮口初速: 1460米/秒,最大射程: 12000米,直射距离: 123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十五度。该炮配用尾翼稳定破甲弹、尾翼榴弹、尾翼碎甲弹(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尚未研制成功)。

德国“猎豹”坦克歼击车则安装88 mm口径线膛炮。炮身长:6250 mm,炮口初速:1130米/秒,方向射界左右各十三度。

因此“堡垒”式反坦克战车与德国“猎豹”比较,“堡垒”体形较小。因此在装甲防护上两者可以说是不相上下(或“猎豹”稍强?)。论火炮性能,“堡垒”则略胜一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