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逍遥……不,应该叫“云彦”兄,特转贴这篇。
“衣带诏”据说是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将密诏藏于衣带之中,赐给国舅董承,于是董承召集了一批人准备暗杀曹操,后来事情泄露,董承等人被诛。当然,民间传闻不可信,先看看史书中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资治通鉴》记载:“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献帝纪》《先主传》《资治通鉴》中都有提到密诏,而《武帝纪》中却没有提到,反而道刘备“阴与董承等谋反”。如果说《武帝纪》有袒护曹操的嫌疑,那么我们就先把《武帝纪》的说法撂一边。而另三处记载都是直言董承“受密诏”,但是,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多了一个字——称。所以,《资治通鉴》并没有肯定董承受了密诏,而只是说董承是声称自己受了密诏。那么董承到底有没有受密诏,几本史书的说法各执其一,还是有待推敲。
自从迁都到长安后,董卓和李傕、郭汜先后把持朝政,献帝和百官都如人质,朝廷内外一片混乱,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傕质天子於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资治通鉴》记载:“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可想而知,从献帝登基到曹操迎献帝之前,皇帝、百官、百姓过的是多么苦的日子。而在曹操迎献帝之后,这一切都有了改观。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资治通鉴》记载:“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
可见,混乱已久的朝廷逐渐安定下来,而百姓也得到了粮食,献帝也自然过上了安逸的日子。试想一下,献帝过了奔走流亡的日子后,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会冒然下密诏杀曹操吗?要知道,如果曹操一死,又不知会有几个董卓、李傕、郭汜出现,到时候献帝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于情于理,曹操都胜董卓等人多矣,而献帝却冒然下密诏杀曹操,似不太可能。要说献帝不堪曹操专权,要知道,当时曹操刚迎回献帝,要想屹立于群雄之间,就必须依靠皇帝的招牌,所以也不太可能对皇帝无礼甚至凌辱。要说献帝年轻不懂事,或许有可能,但要知道,这种可能只会在有人唆使利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而能唆使皇帝的人,只有国舅董承才能办得到。而《献帝纪》和《先主传》中都有提到董承是受了密诏的,那么这个“密诏”就很有可能是董承唆使献帝而下的。要想进一步得出结论,还必须了解一下董承这个人。
董承原是董太后的内侄,但是董后也是出身微贱的,所以董承在当时仅仅是牛辅的一名曲部,要说他是皇亲,也只能是远远地沾上一点边。而他却懂得往上爬的途径。在献帝还不足十四岁的时候,董承就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献帝,也就是董贵妃,于是董承便成了国舅——真正意义上的皇亲。但这还远远不够,董承便一步步得扩大自己的权势,他先是掌握了后宫中的权力。
《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帝乃潜夜度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
这是献帝在返洛阳途中的情景,从中可见当时董承主宰后宫的权势。在此之前,董承被封为安集将军,受封本没什么,但是问题在于董承是与郭汜等人一起受封,可见董承也是与劫持献帝的反贼同属一窝,因为其他反对李傕、郭汜的朝臣,一定会被作为异己而排除。
当董承闻知曹操将出兵迎献帝的时候,董承却极力抵制。而后来,董承与韩暹因内讧而发生争斗之时,又企图利用曹操的力量来对付韩暹,便暗中与曹操沟通。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资治通鉴》记载:“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操乃将兵诣雒阳。”
可见董承之用心险恶。我认为,董承先是因为曹操如果迎了献帝,将会对自己的权势造成威胁,所以便极力抵制,但后来又因为与韩暹争斗,不得不借用曹操的力量,又暗中曹操与沟通,利用曹操的力量压制韩暹,足见其小人之心。而曹操入洛阳后,董承却因有“功”而受了封。
不久后,曹操就被加封为司空,军政大权全部落入了曹操手中。虽然后来董承也被加封为车骑将军,但是却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比起以前,似乎有大全旁落之感。董承要想夺回权力,只有杀了曹操,但是以曹操的势力,又不太现实,而且他也师出无名,于是,便有了“衣带诏诛曹”这一出戏了。
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献帝起居记》记载了董承与同谋者王子服的对话:“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这段对话便是董承与王子服密谋时的对话,但是董承并没有提起“密诏”一事,如果真是献帝下了“密诏”,那未何又不拿出来,而要多非口舌劝说他呢?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衣带诏”应该是董承的阴谋,即使是献帝下的密诏,也是受董承所唆使,从当时的情况看,献帝是不可能自己下密诏诛杀曹操的。
所以,“衣带诏”实在是董承“假传圣旨”的把戏,至少也是他唆使献帝下的“圣旨”,真正受冤的人倒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