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遇袭(上)
作者:宛裕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13

杨曦回到东宫,见到自己的父王正端坐殿中,下首一个老人正陪着他说话,杨曦认得这老人――越国公杨素。杨广抬起头,看到杨曦,便对杨曦说到:“三郎,到父王这里来!”

杨曦走到杨广面前行礼:“儿臣见过父王。”

杨素也站了起来,笑呵呵地对杨曦行礼:“老臣见过殿下。”

“使不得,使不得。老大人折煞小王了……”杨曦一见杨素朝自己行礼,急忙摆手,退到一边。开玩笑,这整个大隋朝有几个敢接受杨素的大礼的。皇帝杨坚对他礼遇有加,太子杨广倚为心腹之臣,他更是贵为当朝越国公、尚书左仆射。接受他大礼,杨曦自认还是没有资格的,虽然自己的弘农王爵位比他高,但是绝对没有在杨素面前托大的资格;若是受了杨素这一礼,杨曦保证自己很快就会受到训斥,而且是很大的。

“父王,不知父王唤儿臣所为何事?”杨曦终究没有受杨素的礼,转过身问杨广。

“父王和老大人就是在等你啊。”杨广笑眯眯地对杨曦说到。杨广虽然说是对自己笑着说的,可杨曦总觉得自己父王的笑很不正常;杨曦回头看看杨素,发现这老头也在对自己笑,也是很不正常的笑。怎么说呢?这笑容很诡异,杨曦自己有种小羊落入狼口的感觉。接着,杨广的话让杨曦明白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了。“听人说起三郎有一手好字,老大人就是为这字而来,想让三郎写一幅字。不知三郎是否愿意啊?”

“老大人若是要小王信笔涂鸦之作,只管让仆役前来说一声,小王岂有不同意之理。”杨广的话哪里是征询自己的意见,分明是命令嘛;不过,不管杨曦是否答应,这字是写定了。

“那老臣就多谢殿下了。”听到杨曦答应为自己写字,杨素喜出望外,连忙向杨曦道谢,一张满脸皱纹的老脸笑得比盛开的菊花还要灿烂许多。

“三郎啊。你既然要为老大人写字,不如就多些一些吧。”这个时候,杨广突然开口。

听到杨广这句话,杨曦彻底傻了眼了。写字,再多些一些。这个“一些”是多少?几张?十几张?还是二十一几张?写一张对于六岁的杨曦来说就已经需要很长时间了,更不用说再多些一些了。杨曦可没想到自己写的字会给自己惹来一大堆的麻烦。但是这是杨曦不得不答应下来,就为了自己的小命。杨广这个人,呃,很可爱也很小心眼。看那个人顺眼时,你不管怎么做,在他眼中你都值得信任;看你不顺眼时,你不论做什么都值得怀疑。杨广登基之后,北巡雁门时,驸马都尉宇文士及与人私犯禁物至突厥,被发现后杨广贬为奴隶卖给了宇文家;薛道衡被杀就是应为一句诗让杨广很不舒服,就算是薛道衡死后杨广依旧是怨念无比。所以,为了自己的性命计,杨曦就不敢推脱,更不用说杨广是杨曦的父亲了。

“出宫的计划又泡汤了。”这是杨曦应下杨广的要求之后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

杨曦将手中的笔放到一旁,站了起来,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终于搞定了。哎哟,累死我了!”为了完成任务,杨曦写了两天方才写完。杨曦抬头望向窗外,太阳已经西沉,几片红彤彤的晚霞挂在夕阳周围的天空上;晚风吹拂,庭院中的树木紧随翻动。又一天过去了。杨曦望着外面发起了呆,突然间杨曦看到几只归巢的飞鸟划过天空,杨曦的眼中闪现着炽热的光芒。“明天,我一定要出宫。”杨曦攥紧了自己的小拳头,如是想到。

第二日,经过杨曦很长时间的抗争,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出宫了。上午,杨曦带着朱贵儿,在东宫侍卫的护送之下出了东宫。其实,杨曦很不愿自己身后跟一群护卫;不过,杨曦拗不过杨广和萧氏,尤其是他们搬出皇家身份时,杨曦不得不屈服。今天杨曦和朱贵儿都是一身便装:杨曦一身白衣,一双黑色长筒靴;朱贵儿一身淡青色的衣裙,一道朱色束带将她的玲珑曲线体现的淋漓尽致。马车缓缓地驶出东宫,之后转出延喜门,便到了大兴城的大街之上。杨曦趴在车窗边,不停地望向窗外。隋唐时的长安城布局整齐,不像汉代的长安城混乱不堪。隋统一全国后,创建大兴城(唐该称长安),城平面为横长矩形,开十三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各三条,称“六街”,总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所建最大的城市。城内中轴线北端建宫城,宫城前建中央官署专用的皇城。在中轴线上有一条长八公里,宽一百五十米的主街,经外城、皇城,直抵宫城正门,北指宫中主殿,气势之壮,前所未有。主街左右用纵横街道分全城为一百零八坊和两市。它是吸收北魏洛阳经验创建的,城市之规整,街道之方正宽阔,宫殿、官署之集中,功能分区之明确,均超过前此之都城。

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上的第二个高峰。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通过修整城墙,建立城楼,并随后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两座宫殿,都以宫室壮丽文明,使长安城的规模更加宏大,成为世界第一。唐长安城的设计除了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北魏以来都城布局的直接继承,设计思想又添加了《周易》中八卦学说的理论。唐代京都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所组成。全城的核心宫城和皇城最受重视,安排在全城北部正中,这是全新的设计。宫城和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围绕郭城,主要是居民所在的里坊。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是整齐划一:位于全城的北部正中为宫城,宫城内部被隔墙分为三大部分:正中为宫殿区,为皇帝正衙之所,东侧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侧是**人员居住的掖庭宫。皇城在宫城之南,东西宽与宫城同,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街道五条。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在线。唐长安城的皇城正门叫朱雀门,向北和宫城正门广阳门相对,又南经朱雀大街与郭城南壁明德门相通,形成了全城的中轴线。郭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各开三门,郭城内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有纵横街道划分出居民居住的里坊和作为贸易场所的市。城内有两市,位于皇城东南的东市和皇城西南的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建夯土围墙,开八门,内有井字街道和沿墙街道,街道两侧设排水沟。如此严谨有序的城市是前所未有的,白居易云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象地概括了这座都城的格局,布局特征体现的是以帝王为中心和中央集权,突出政治军事职能,商业性质不强。(引申了一些资料)

“贵儿姐姐,你说我们去哪里?是西市亦或者东市?”杨曦放下窗帘,扭头问朱贵儿。

“小郎君想去哪里,就去那里吧。”朱贵儿想了一会儿,对杨曦说到。

杨曦直翻白眼儿,说了等于没有说。杨曦想了想,说:“去东市吧。”东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宽都近三十米,约是西市街宽的一倍。今天西安交大校园尚有西区部分建在东市和市东街道之遗址上。东市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据考古实测:东市南北长一千余米,东西宽广二十四米,面积将近一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一百二十米,东、南、西三面各宽一百二十二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北面是胜业坊,南面是安邑坊,西面是平康坊和宣阳坊,东面是通政坊和常乐坊,通政坊东面春明门通往城外;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等记载其规模相当庞大,每个市约占两个坊的面积,市内有四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两个门,这在对两市遗址进行全面勘察与测量时得到证实。"作为长安城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市场,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将若干个同类的商品聚集起来,以‘肆‘(或相当的‘行‘、‘店‘)为单位组成的,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局和平准局。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西市,隋称利人市,在皇城外的西南部.(今天西安市劳动南路附近)北面是礼泉坊,南面是怀远坊,东面是延寿坊和光德坊,西面是群贤坊和怀德坊,群贤坊西面金光门通往城外。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少数人群,而西市则是大众化、平民化,有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当时西市占地一千六百多亩,建筑面积一百万平方米,有二百二十多个行业,固定商铺四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根据权威机构调查,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在这里曾发生了大量的历史趣闻轶事,留下了大量文人骚客的墨宝。如李白的《少年行》,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其中都提到或涉及到了西市。

马车经永兴坊和崇仁坊南下,到了春明门大街,经过平康坊,就到了东市。

马车经过平康坊时,平康坊中的一座府邸中,府中最高处的阁亭中一个年轻人刚好看到了杨曦的马车,认出了东宫的印记。年轻人嘴角动了动,叫道:“来人!”

“郎君!”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快步走进亭中》“不知郎君有何吩咐?”

“看到大街上的马车了么?”年轻人指了指正在行驶的杨曦的马车。

“看到了……”中年人回答。

“你知道该怎么做的。”年轻人打断了中年人的话。

“可是……”中年人有些迟疑。

“没什么可是的!”年轻人面色不悦,冷哼了一声。

“是。”中年人不敢迟疑,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