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深谋远略
作者:燃烧飞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82

对于**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睡觉。办公和读书之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抽烟。

睡不着觉是他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他常常几天几夜高度兴奋,不能入睡,而抽烟有助于思考,**曾经说过,他手里的烟仅仅有小半截是抽掉的,其余的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掉自己燃烧的。

今夜又是这样一个不眠之夜。

“打得好!打得争气!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

**将手中的半截烟摁灭在烟灰缸里,又拿起空军捷报来逐字读了一遍,忍不住击节叫好。

他微微地将身体向后,靠了靠椅背,轻轻地闭上眼睛。回顾起决策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的过程:

“看来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我是用对人喽!”**深感欣慰。

早在朝鲜战争之前,这位东方的伟人早就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当时筹建空军原本是为了解放台湾,而抗美援朝彻底打破了原来的部署。

1949年5月,**调回正准备随着十四兵团南下解放台湾的刘亚楼,让他当解放军空军司令,刘亚楼是少见的集高超的军事指挥天才与出色的政工艺术于一身的将才。曾在长征当中指挥红一军团第二师取得过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光辉战绩。

刘亚楼还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用名“撒莎”,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被授予少校军衔,他对斯大林格勒反攻战术进行研究后制定出作战计划交给苏方高层,得到苏方重视,邀请其加入苏联国籍,刘亚楼身在苏联心在中国,拒绝苏方授籍回国。但这件事情足以说明他是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

正因为刘亚楼能打仗、懂政治、善参谋,所以他成了**眼里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的不二人选。

**看重的不仅仅是刘亚楼的光辉履历,更是他好胜的性格。

在空军出战朝鲜之前,**曾找刘亚楼谈过一次话:“志愿军地面部队主要由步兵和少数的炮兵坦克兵组成,而美军是步、海、空联合作战,制空权一直操纵在美军手中,这对于志愿军的战斗行动极为不利。彭德怀最为担心的就是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没有空军掩护。可以说空军出击是迫在眉睫,不得不发!你这个空军司令,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哦!”

美军的空军是经历过二战洗礼,轰炸过日本的远东空军,很多飞行员飞行时间都在1000小时以上,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一些飞行员因为长期在高空中吸纯氧过多,导致秃顶,成为了“秃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志愿军空军是刚刚组建不久的空军,飞行员驾驶米格战机的时间多的也就20多个小时,少的才10多个小时,绝大多数飞行员刚刚完成编队飞行训练,还从未打过空战,空战究竟是怎么回事,对于这些飞行员来说还是一个“谜”。

目前美军在朝鲜的战机有1000多架,而志愿军空军仅有苏联提供的117架米格战机。对于这些客观情况,身为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再清楚不过。但在枪林弹雨中磨练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将军百战的铁血豪情令他当即表态:

“主席一声令下,空军立刻出征!”

“好你个刘亚楼!在挑战和应战中,从不认输!”

**赞许地看了爱将一眼。

在他的眼中,刘亚楼身上有种与自己一脉相承的气场,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那是“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锐气;那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各种气汇合成一股雄浑浩荡的必杀之气,足以摧毁世界上的任何对手。而这也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所在。

中国空军从成立之初,就传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成为世界上精气神最强大的空军。

这也是后来令美军的空军精英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空军何以能够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核心秘密。

中国空军的必胜锋芒,并不是来自“一夜之间”,而是因为拥有从无到有、以少胜多、越战越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基因。

用人不疑之余,**还不忘面授机宜:“空军应该在战斗中成长,在空战中学会空战,在空中驾驭空战,在空战中赢得空战。”

刘亚楼面沉如水,陷入深思。

周恩来对于志愿军入朝后的初战,又做了具体要求:“空军要边打边建,战术要不断摸索,逐步提高,与美国飞机遭遇的第一战尤其重要,初战一定要争取胜利。”

**也对初战态度审慎,要求刘亚楼并不高:“一战而已,不必惊人”。

刘亚楼很受鼓舞,当场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的信任和期望夺取胜利!”

就在此刻,在他的心中,就已经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不战则已,战则必杀!”一定要消灭斗胆横行朝鲜上空并进犯我国边境的美国战机。

刘亚楼“夺取胜利”言犹在耳,志愿军空战英雄就在前线与美国空军的初战当中取得了3:0的战绩,这令运筹帷幄的**十分欣喜。他挥毫泼墨,在书桌上写下了“甚好,甚慰”四个大字,祝贺志愿军空军首战胜利。

几天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从前线飞回北京,亲自到中南海颐年堂,向**、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详细介绍了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初战3:0的战斗经过。

**高瞻远瞩地指出:“志愿军初战获胜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仅有军事意义,还有政治意义。”

事实也正如**预料的一样,全国各地人民在获悉志愿军空战英雄击落美军飞机的消息时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于英雄的飞行员也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的?甚至连他们结婚成家娶了媳妇没有?都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当时一家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史总编敏锐地意识到:对于志愿军空军中涌现的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也应及时地总结报道,深入的挖掘精神。

于是史总编决定派出最能干、最优秀的记者赶赴朝鲜前线,去采访在初战中击落美国飞机的志愿军空战英雄战红鹰,战地采访本就危险重重,采访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更是前所未有,派谁去,一时间成为摆在史总编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