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历程-周代下
作者:菩提本非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756

我的阅读历程

周代下

……

《史记卷40-楚世家》

关于楚族的起源,郭沫若说是东夷一族,还有西来说,苗族说,中原夏族南迁说等等。我的个人看法,是南蛮说,也就是接近于苗族说。关于祝融八姓,可能就是一个南蛮部落,后来因为战争或其他因素被迫或主动南迁。关于祝融八姓是黄帝之后裔的说法,我不太相信。中国就是这样,什么都往炎黄二帝上推,连匈奴、鲜卑也是炎黄子孙。但是炎黄二帝有没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也不知道。现在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很快,要把屈、成、项等姓氏的人都找来验一下DNA可能会更快的得出结论,强过一大帮子的学者围绕一些真假难辩的古书,反复的争论。

在商代末期,周未取代商之前,楚族就已经与周族结盟。西周初年称楚族首领为楚子,可能是子爵的爵位。也有说法认为西周初年并没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楚子的意义是周族首领的养子。很可能周武王伐商的战争中,楚族也参加了。之后,楚族一直向周天子进贡一种叫苞茅的东西,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

在西周早期,周天子重视的是鲁、燕、卫、晋这些同姓或齐国这些有姻亲关系的诸侯国。至于楚国,很瞧不上,连参与会盟的机会都不给。之前,武王伐商之时曾广泛的团结西南、南方的各族,包括楚族。但周王室在灭了商之后,有了大转变,开始对南方使用高压政策。

周昭王伐楚,我个人看法是一场侵略战争。周和商没有什么两样,仗着自己强大四处侵略周围相对他们弱小的国家。周昭王率大军御驾亲征楚国,全军覆没,周昭水也淹死在汉水。这是侵略者的下场,不值得同情。可能有天气、地形的客观原因,还有中原军队的水土不服的问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预演。

周夷王时期,楚国篡称王号。周历王时期,周王室比较强大,楚国又自动去除了王号。熊通(楚武王)时代,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楚国日渐强大,又开始篡称王号,此后一直到被秦始皇灭国之前一直是王国了。

楚国的继承制度,至少在楚武王之前,一直是兄终弟及制,符合南蛮传统,和吴国差不多。楚武王之后,有向父死子继制过渡的倾向。但是兄终弟及传统是强大的,而且楚国没有中原诸夏那样的嫡庶制度,两三种观念的冲突下,怎一个“乱”字了得?。所以很多次春秋时代的楚国的继承战争相当的血腥、残酷。

春秋时代,屈氏,斗、成二若敖氏,蒍氏等楚国公族走上历史舞台。楚和齐一样,王室庶流的权力极大,很多时候足以左右政局。若敖氏最强盛的时候,几乎有架空楚王之势。

楚国的三公是令尹、司马、莫敖。屈氏世袭莫敖。本来莫敖的权力最大,威胁到了王权,后来楚武王令设了令尹一职,莫敖渐渐成为管理王族、公族事务的虚职。

楚武王时代,在兼并众多江、汉小国战争中,若敖氏始祖斗伯比是策划者,居功至伟。在楚武王设置令尹一职开始,到楚庄王诛除若敖氏为止的十一位令尹中,有八位出自若敖氏。还有一个司马的军事要职,也长期被若敖氏把持。

斗伯比之子斗子文辅佐楚成王,使楚成王成为能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的霸主级人物。

斗子文的弟弟成得臣(成氏始祖,又被称为子玉),继承兄长的职位,担任令尹。城濮之战中,成得臣是楚国统帅,楚军惨败,成得臣自杀。

若敖氏的恶性澎胀不仅威胁到了王权,还大大压制了屈氏、蒍氏等大贵族的发展。终于在楚庄王时期,若敖氏几乎被连根拔起,据说只有斗子文非常贤明,他的子孙得以幸免。但是今天在湖南等地仍然有大量的成氏子孙,可能仍然是若敖氏的后裔。因为楚庄王时期,造反的是斗椒,可能成氏一族虽然受到了冲击,但仍有幸存者。

楚穆王商臣弑父自立。可怜的楚成王,死得悽凉。这可是曾让齐桓公、管仲深为忌惮,曾击败不可一世的伪君子宋襄公,也曾是晋文公、秦穆公争夺霸业的最主要对手。

楚庄王的霸业是站在若敖氏的尸骨之上的。“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楚庄王继位三年后,不理朝政,一心在后宫玩女仁,突然一天觉醒后,成为明君的故事。其实,当时若敖氏气焰熏天,楚庄王也需要以这种伪装来了解哪些是真正可用之人。还有一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是楚庄王讨伐完陆浑之戎后,顺便到了周都洛阳,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轻重的故事。(九鼎是国家权力象征。)楚庄王在诛灭了若敖氏之后,任用另一公族蒍氏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是继斗子文之后又一楚国贤相,辅佐楚庄王完成了霸业。

邲之战,楚国报了城濮之战的仇。中林荀父刚刚当上中军主帅不久,没有树立起威信,晋军内将帅不和。

“楚王好细腰”,说的是楚灵王,弑杀侄子楚王郏敖自立。建了一座细腰宫(章华宫),广为收藏苗条型的美女。因为王位来路不正,楚灵王上位之后一直打压国内的大贵族,如蒍氏、斗氏。楚灵王可能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灭了陈、蔡两国。陈、蔡是春秋时期的中等国家了,不是江汉间那数十个小国可以比的。结果吃下去之后,陈、蔡两块肉不消化。楚灵王将弟弟公子弃疾(宋代词人辛弃疾是山寨这位王子的名字)封到陈、蔡做公爵,结果弃疾杀光了楚灵王的儿子后,又把楚灵王逼得自杀。公子弃疾就是楚平王。

陈、蔡的旧贵族是楚平王争夺王位的主要支持力量之一,楚平王上台之后就让陈、蔡复国了。

楚平王就是抢了自己儿子的新娘,把伍子胥赶到了吴国的那一位。楚平王还算好,得以善终。尽管被伍子胥鞭尸,但是早已经死了,也就无所谓了。

吴王阖闾竟然灭了楚国,让中原诸夏的君主们都大跌眼镜。不得不说,孙子兵法的确神奇,能把春秋时期一等一的大国打倒。但是吃下去了,不消化,不久吴国又吐出来了,这不单是秦国出兵帮楚国复国而已。楚国各地的大小贵族的实力联合起来还是非常强大的。

楚惠王时,先后灭了陈、蔡、杞。这次真正的消化了。这三个国家都是很有象征性的,陈、杞分别被认为是舜、禹的嫡系后代,蔡是太姒十子中蔡叔度的国家,西周初年地位仅次于鲁、齐、燕、管的大国。

楚悼王时,任用卫国人吴起,大力改革,很有一些成效。可惜在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贵族乱箭穿心而死,楚肃王继位,新法全部废除。楚肃王比秦惠文王差远了,秦惠文王虽然五马分尸了卫鞅,但卫鞅之法留了下来,让秦国日益强大。

在战国时期,屈、昭、景三族非常强大,几乎垄断了楚国的国政。吴起改革的失败,与他们的反对有很大的关系。

屈平(字原,通称为屈原)是屈氏的重要成员。其诗歌才能是让我佩服的,但是如果说到其政治才能,我表示怀疑。像后世的李后主、宋徽宗也是天才级的诗人,那又怎么样了?有很多人认为屈平还是个出色的政治家,这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屈平被逐是大贵族间的政治斗争而已。

楚怀王还是要说一下,太不聪明了,被张仪明显不高明的谎言所欺骗。楚怀王、赵武灵王,哪个更可怜?说不清。不过,赵武灵王至少做出过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楚怀王客死异国,楚人十分同情他。直到后来天下反抗暴秦的战争中,项梁、项籍叔侄还拥立了楚怀王的子孙为义帝,打着为冤死的楚怀王报仇的旗号顺利的招兵买马。可见,楚怀王尽管是无能了一些,但在楚国人心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

楚怀王以后,楚国的日益衰败,也不是楚怀王等更加的无能。而是楚国的贵族制政体已经相当的腐朽。如果说春秋时代的楚国还是一个半年的话,那战国时的楚国已经走向了暮年。所以改革的阻力,楚国比魏、秦都要大得多。秦国能变法成功延续下来,和秦国的贵族势力相对东方诸夏而言比较弱小有关。所以很多东方来的人才,在秦国得到了重用。在楚国,即使不是屈、昭、景垄断要职,也几乎必是公族或王族中的其他成员。

在战国时代,楚国兼并了吴越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地盘更大了,理应比春秋时期更强才对。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战国时代,贵族势力更强大了,整日里忙着内争和内斗,严重的消耗了楚国的国力。

楚国之亡于秦,是因为楚国的全国之力没有好好的整合起来。本来应该是最有潜力的国家的,秦始皇灭六国中,也是楚国带给秦国的损伤最大。楚国其实走上了和周王室一样的道路。周王室是通过不断的分封,楚国以屈、景、昭等为首的大小贵族们也垄断了楚国的经济、政权,形成一个个无形的国中之国。这和楚国的政治地理形态也有关系,楚国太大了,当时长江以南地区大部分的地方没有得到开发。楚国是由一个个的城、乡的点组成的,要想统治这些广阔的区域,势必分给贵族或官员们更多自治的权力。楚国缺乏的是像秦国那样的核心的关中平原地区。

……

《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

战国四公子中,只有春申君黄歇不是王族出身。孟尝君是田氏王族,平原君是赵氏王族,信陵君是魏氏王族。而且春申君是第二个非楚国公族出身的权臣。之前的权贵们像孙叔敖即使出身贫寒,也是蒍氏的高级贵族的血统。屈平这个高洁的酸秀才,也是屈氏的公族出身。第一个是吴起了,被大贵族们憎恨,死得很惨。

黄歇以博学善辩而闻名,被楚怀王之子顷襄王器重。黄歇和秦桧一样是主和派大臣,在秦国取得对楚国的军事优势之后,他出使秦国,成功的结盟。当然这个盟约也只是一时的。

黄歇真正走向权力顶峰,是因为当时还是太子并在秦国做人质的楚考烈王完立成功的在顷襄王死后顺利接班。这是黄歇先游说了应侯范雎,范雎一看不错就像秦昭襄王建议放人。秦昭襄王不同意,黄歇就建议太子完立先逃回楚国,而他自己留在秦国迷惑秦昭襄王。后来事情败露之后,秦昭襄王想要逼死黄歇,范雎求情,黄歇逃过一劫。

回到楚国后不久,楚考烈王继位,就以心腹黄歇为令尹,封为春申君。权力大了之后,春申君就学孟尝君一样养了很多奇人异士。

春申君北伐,灭了文化大国鲁国,又任用了荀子为兰陵县令,一定程度上使楚国回光返照。

当时,楚考烈王一直没有男性后代,是楚国的一个大问题。一个赵国人李园,献上自己的妹妹给春申君做小老婆,当了门客。春申君在李园妹妹那里留了种之后,又把李园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李夫人成功的生下儿子。春申君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妹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受到楚考烈王的重用。为了争夺权力,李园阴养死士,计划除掉春申君。这时已经有门客建议春申君先下手为强杀了李园,春申君不听,果然在楚考烈王死后,李园的死士杀了春申君。春申君之子、李园之甥即位,就是楚幽王。

上面一段是《史记》中记载的。我有疑问,楚幽王还有个同母弟楚哀王,有个异母弟楚王负刍。楚考烈王有生儿子的能力,楚幽王不一定是春申君的儿子。十月怀胎,这是古人都知道的常识,楚考烈王、秦庄襄王不是傻子,都是有相当能力的强国君主,会算时间的,把很有可能不是自己儿子的当成宝贝,立为太子,这有可能吗?尤其是在还有别的儿子的情况下。尽管春申君黄歇、文信侯吕不韦都是权臣,都有大恩于楚考烈王、秦庄襄王,但是战国末期是君主有绝对权力的时代,黄、吕的权力是君主给的,黄、吕并不能控制军队,只要君主一句话,他们就有可能离开权力中心,像秦昭襄王对待穰侯、秦王政对待吕不韦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秦始皇、楚幽王应该是秦庄襄王、楚考烈王的亲生儿子。

在小说《寻秦记》中,春申君、李园、李园妹妹都有出场,还有一个虚构的春申君之子赵穆在赵国呼风唤雨,是书中前半期的最大反派。

……

《史记卷43-赵世家》

赵、秦同祖,两宗在商周之交分家。

赵氏其实也是嬴姓的一支。

嬴姓是东夷首领少昊的姓。少昊是五帝之首(《帝王世纪》)。商末有一位名将飞廉,居住在西戎的地方,为商国效力,对抗周族。飞廉有两个儿子,年长的是恶来,是秦之祖,年少的是季胜,是赵之祖。

飞廉、恶来壮志未酬,在对抗周族的侵略中,恶来战死,飞廉也忧戚而死。

季胜有个后代叫造父,善于驾车,给周穆王当司机,因为周穆王喜欢旅游,所以造父很受宠幸,被封在了赵城。这是赵氏的来由。

造父一支传到西周末年,宗主叔带看周幽王无道,就投奔了晋国,这是赵氏在晋国的开始。

又传了几世,到了晋献公的时候,赵氏出了个名将赵夙,在灭亡霍、魏、耿三国的战争中有战功,被封在了耿邑。

但真正使赵氏在晋国扎下深根,茁壮发展的是赵衰。《史记》中赵衰是赵夙的孙子,但《晋语》认为是赵夙的弟弟。我个人认同后一种说法。赵衰是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心腹、左右手,跟随晋文公出生入死,流亡列国十九年,最终助晋文公完成霸业。晋文公扶植六卿的发展,赵、魏、范等卿族与中行、智、韩、栾、郤等公族实力都大大的发展。晋文公、晋襄公的父子两任霸主去世后,继任的晋国君主都已经不能够完全驾驽六卿了。

赵衰去世后,赵氏的宗主是赵衰与北狄之女叔隗生下的儿子赵盾。赵盾立晋灵公,弑晋灵公,立晋成公,叱咤晋国数十年,是个霍光般的人物。当然动手弑杀晋灵公的是赵盾的堂弟赵穿,但是主谋应该是赵盾。赵穿是晋襄公女婿,被封在了邯郸,又称为邯郸穿。

骊姬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公子重耳逃到母族翟国(一个北狄之国)。翟国在战争中俘虏了两个北狄姐妹美女,翟国将两姐妹送给公子重耳做人情。赵衰就娶了姐姐叔隗,生下赵盾;公子重耳纳了妹妹季隗。在赵盾十岁时,赵衰又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到其它国家,赵盾和母亲留在了翟国。直到很多年后,赵盾才在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回到晋国,这期间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晋文公为了笼络重臣、连襟赵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这就是孟姬。孟姬为赵衰生了三个儿子:同、括、婴齐。但是孟姬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知道叔隗为了赵衰在翟国守了那么多年的活寡,就让赵衰把叔隗母子接回来,并奉叔隗为嫡妻,立赵盾为嫡子。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多少家族内部为了争夺继承权,手足间杀得血流成河的。更何况两人的身份不一样,孟姬那是公主的级别,而季隗是一个俘虏的女奴差不多。

赵盾成为赵氏宗主后,对孟姬的大恩也念念不忘。在晋成公时期,赵盾权倾朝野,其势力比晋灵公时更盛,于是让晋成公封赵同于原、赵括于屏、赵婴齐于楼。并在死后,将宗主之位还给了孟姬的爱子屏括。

之后就是赵氏孤儿的事件了。戏剧《赵氏孤儿》是根据《史记赵世家》改编的。但同在《史记晋世家》中关于这“下宫之难”还有另一个版本。《左氏春秋》这部更可信的先秦史书所记载的和《晋世家》相近。《史记》中这一处历史自相矛盾,必有一处是伪史。

赵盾死后,其子是赵朔,也是六卿之一,取了晋国宗女庄姬。赵朔死后,其叔父楼婴和庄姬通奸。屏括、原同不能容忍这种家丑,就把楼婴流放到了外国。庄姬丧心病狂,向晋景公诬告屏括、原同谋反,六卿中的另两位郤锜、栾书作伪证,晋景公于是诛杀了屏括、原同。郤锜、栾书瓜分了原来赵氏的权力。庄姬之子赵武就随庄姬在晋宫中长大。赵盾的家臣韩厥向晋景公建议立赵武为赵氏宗主,于是就这样宗主之位重新回到了赵盾子孙手里。

赵武是赵盾之后赵氏在晋国的第二位正卿,在他为宗主的时期,赵氏恢复了元气,晋历公诛除了三郤,郤氏的同党栾书弑晋历公,立晋悼公。

第三位赵氏正卿是赵武之孙赵鞅。赵鞅担任宗主期间,赵氏旁支的邯郸氏与赵氏翻脸。赵氏进攻邯郸氏,中行寅、范吉射两家合攻赵氏救邯郸氏。赵氏从围攻邯郸的战役中退兵,邯郸氏、中行氏、范氏三家又合攻赵氏。赵氏千钧一发!

这时,智跞、魏侈、韩不信说服了晋定公,讨伐中行氏、范氏,助赵氏。没想到智、魏、韩、赵四家联军不敌中行氏、范氏,节节败退。中行寅、范吉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进攻下旨讨伐他们的晋定公。此时,晋国君主还有一定的威望,中行氏、范氏引起公愤。

智、魏、韩、赵四家联军战胜了范、中行、邯郸三家联军。范氏、中行氏逃往朝歌,邯郸氏后来被赵氏兼并。

斗争还没有结束,范吉射、中行寅联合了一大批国际上的反晋势力,以齐景公为首,编织了一个反晋包围网。铁之战,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以郑军为主力对战赵、智、韩、魏为主导的晋国。赵鞅身先士卒,以少胜多,赢得了胜利。

铁之战后不久,赵鞅成为晋国正卿。之后赵鞅在晋国国内彻底的清除了范氏和中行氏的政治势力。

赵无恤是赵鞅与侍女生的儿子,其貌不扬,但却因为才干被父亲括目相看。赵鞅废除了正妻生的儿子赵伯鲁的嫡子地位,立赵无恤为继承人。这位也是位狠角色,赵无恤的姐姐是代王妃,在亲戚之间的宴会上,赵无恤暗杀了代王,兼并了代国。赵无恤之姐愤而自杀。这是古代家族利益超越亲情的又一范例。又伙同智、魏、韩等家瓜分了失势的范、中行家的土地。晋出公不满四卿的专擅的行为,想引齐、鲁之军来反攻四卿。四卿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驱逐了晋出公,改立晋懿公。

这时,智氏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之一,远比赵、魏、韩任何一家都要强大。智瑶要三家索要土地,韩、魏迫于淫威,都给了。唯独赵无恤不同意。智瑶带领智、韩、魏三家的军队进攻赵氏一家。但是在关键时刻,韩虎、魏驹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倒戈进攻智家。智瑶败亡。晋国只剩下了赵、魏、韩三家大贵族。

赵无恤继孟姬之后,又一次谦让,立了兄长伯鲁的儿子赵周为继承人。

赵周的孙子是赵烈侯,和魏文侯、韩景侯一起三家分晋,在周威烈王23年(BC403年),周天子在接受了大量的贿赂之后,承认赵、魏、韩三家是诸侯。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周安王26年(BC376年),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伙同魏武侯、韩哀侯灭了前宗主国晋国。晋侯被贬为晋君,春秋时的超级大国晋国作为一个国家,彻底成为历史记忆。

赵敬侯之赵成侯时期,魏国庞涓围攻赵都邯郸,关键时刻援军齐军的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拯救了赵国。

赵成侯的孙子赵武灵王的时代,胡服骑射,赵**事能力大大的增强。

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南方有魏韩、东方有齐、东北方有燕、北方有凶悍的胡人,西方有强秦,都是强国。齐、魏、韩经济在战国七雄中最发达,齐、魏、韩军队的装备精良是战国中首屈一指的;燕国虽然国力偏弱,但是地近胡地,民风剽悍;强秦不用说了;就是匈奴、林胡、楼烦、中山这些胡人国家,虽然还是一盘散沙,但野蛮擅战,也对赵国有相当大的威胁;赵国的军事压力,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赵武灵王继位之初又处于赵国的一个较衰落时期,在与胡人的交战中,夏人宽衣博带作战很不方便,而且战车的战术运用在战国时期已经过时,于是下了改革的决心。

赵武灵王这次改革阻力太大了。一直以来,是处于有强大文化优势的中原华夏文化同化周边的野蛮落后民族;这次赵武灵王要反其道而行。安平君公子成是武灵王叔父,在武灵王的父亲肃侯是就是赵相,权威很大,带头反对。但是反对无效,牢牢的掌握了军队的君主的权威是无限的。赵武灵王改革了,成功了,赵国成了战国七雄中秦国之外的军力最强的国家。兼并中山国(战国时不算小国,中下等国家吧);驱逐了楼烦和林胡,扩地千里,增设了云中郡、雁门郡(这两郡也在后来秦始皇36郡之中);并修筑了赵长城有效的防御了匈奴。

但赵武灵王这位英明的国王,和春秋霸主齐桓公一样,同样因为没有妥善的处理好继承人问题,晚景悽凉。赵武灵王是宋高宗、乾隆这些主动退位皇帝的前辈,在壮年就将王位让给了儿子赵惠文王(母有宠,少子),处理赵国政务,自称主父,仍然掌握赵国的军事力量。但后来又想立长子公子章(母为韩公主,身份尊贵,本来是太子,后被废)为代王。公子章与赵惠文王的矛盾尖锐。赵惠文王勾结了被长期压抑的安平君公子成,围困了主父所在的沙丘行宫。公子章被杀死,主父在断水断粮三个月后活活饿死。

赵惠文王在主父死后,终于掌握了全部的赵国大权,尽管他的才智大大的不如父亲,但仍然能够作用蔺相如、廉颇、平原君、马服君赵奢这些贤人,使赵国的国力保持在战国第二的位置。

其后是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这是位草包,任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战葬送赵国精锐46万,赵国就此沉沦。

关于赵括,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堪。大多数人以成败论英雄,过于小看了他的能力。其实,长平一战,虽然吃下了赵军的46万人,但秦军在军神白起的指挥下,仍然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长平之战之后,秦国长年没有力量发起大规模的侵略行动,直到秦始皇时期。

《寻秦记》中开头出现的赵王,就是赵孝成王,小说里赵孝成王很窝囊,被同志恋人赵穆操纵,无能而又乖张是他的代名词。当然,这不是史实,他的无能被夸大了,春申君之子赵穆是个虚构出来的角色。

赵孝成王之子赵悼襄王,其昏庸更胜其父。一上台就信了郭开的话,把赵国栋梁廉颇的军权解除了,用乐乘(名将乐毅的族人)代替,廉颇不服,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被打跑,廉颇也离开了赵国流亡到了魏国,最终被楚国请去,死在了楚国。

赵悼襄王做对了一件事,重要超级名将李牧,封为武安君(白起曾经的封号,结果两人结局也相同)。后来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昏王三世)又信了郭开的话,冤杀了李牧,最终也做了亡国之君。赵国被秦始皇灭了之后,赵王迁的兄弟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不久也被秦国所灭。

……

《史记卷76-平原君列传》

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于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三度去相,又三度复相,手下长期豢养了三千门客。司马迁、苏辙对他的评价不高。我觉得还好,在战国四公子里面,比信陵君、孟尝君是不如,但是比春申君要强多了。但是我不喜欢他。平原君有个小老婆,在自家楼上嘲笑一个路过的平民瘸子,瘸子自感受到了奇耻大辱,就向平原君建议杀了那小老婆,平原君没答应。其实,正常人都不会答应吧。就因为这件事,让平原君的门客们寒了心,觉得平原君好色,不够意思,走了一半人。平原君也够厚黑的,亡羊补牢,杀了那小老婆,门客于是就又回来了。平原君是个出色的君主,但不是一个好人。但就是平原君、刘邦、宋江这种不顾妻子儿女父母的人,在人类社会里混得开,如鱼得水。

不过,平原君虽然对不住他的女人,但是他够义气,这点我很欣赏。前魏相魏齐得罪了秦相范雎,被秦国逼得走投无路,在魏国混不下去,投奔了平原君,平原君包庇了他。其实平原君的三千门客里,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种那种的问题人物。水浒里的柴进、施恩也是,两汉之交的刘縯也是,这些人专爱结交这种有过去的问题人物。其实,魏齐绝对是个灾星,会引来秦国的军队,但是平原君说:“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顶着压力收留了魏齐。后来平原君被骗到了秦**营扣压作了人质,魏齐不得已又离开赵国,回到了魏国,想投奔信陵君,结果信陵君不接收,魏齐在绝望中自杀,魏国将魏齐的人头送到秦国,退了秦兵。

平原君抗税,当时还没有出名的赵奢(赵室王族远支)是税务官,不给面子,强行征税,还杀了平原君手下好几个人。平原君在赵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手遮天的人物,当即就要杀赵奢。赵奢就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王室大贵族,您不守法,国家法律就乱了,国家法律乱了赵国就衰落了,赵国衰落了诸国就会入侵,诸国都入侵赵国了,赵国也就不能存在了,那您还怎么保持现在的富贵呢?反过来,您只要守法,国家就好,国家好了您地位才更稳固。这样才不会让天下人看不起你。”平原君大为惊叹,就向赵惠文王举荐了赵奢。

赵奢没有辜负平原君,阏与之战中指挥赵军大破秦军。不久被封为马服君,地位和廉颇、蔺相如差不多。战国中后期,有大胜强秦军队纪录的,不过马服君赵奢、信陵君魏无忌、武安君李牧等等数人而已。赵奢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父。让赵括取代廉颇成为长平之战的主将,也是平原君的建议。结果是全军覆没。平原君举荐赵括是有私心的,因为赵奢、赵括是他的政治派系。

还有著名的毛遂自荐的典故。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平原君计划向楚国求助,决定在数千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最精锐的人才的人一起去。选来选去,只选出十九人。这时候,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向平原君自荐。平原君问毛遂到他门下有几年了。毛遂回答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好象锥处囊中,锥尖马上就会露出来。先生在我这里已经三年了,我却不知道你,你还未够班,留下吧。”毛遂说:“我今日才得请处囊中。如果我早得处囊中,整个锥子都会露出来,不只是露出一点点尖来。”平原君见毛遂谈吐非同一般,就还是带了他去。到了楚国,楚考烈王反应冷淡,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这时毛遂大耍流氓,暴力威胁楚考烈王,终于让楚国答应出兵援赵。

另一方面,平原君的小舅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盗了魏安釐王的虎符,也率魏军援赵。由信陵君指挥,魏楚赵联军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战国时名家大师公孙龙是平原君的门客。开始公孙龙很受平原君重视,后来被阴阳家大师邹衍在平原君面前打了小报告,就被疏远了。

小说《寻秦记》中,平原君赵胜并没有正面出场,但从人物的回忆中,是个很利害的角色。平原君的妻子出场了,还有些智慧,平原君的儿子就是个草包了,被项少龙耍得团团转。这当然是小说的杜撰了,其实平原君的儿子虽然在史书上没有名气,不过也没有劣迹,世袭了平原君的封号,赵国的主要贵族之一,之后直到了赵国灭亡,平原君一族的政治势力才消亡。

……

《史记卷81-廉颇列传》

廉颇因为勇武,关于领兵而闻名,我称之为是战国八大名将之一。另外七人,我认定是白起、李牧、王翦、赵奢、乐毅、田单、吴起。有朋友认为李牧不应该入选八强,而选了孙膑。孙膑相当于是参谋长,真正领兵的是田忌,所以我没有选孙膑。还有朋友所评的战国四大名将之说,是廉、李、白、王四人。不过如果只评四人的话,乐毅无论如何,也不比李牧、王翦、廉颇要差,挺为难的。其实项燕也不错的,但还是没有入选。

赵惠文王十六年的时候,廉颇就大破齐军,攻取了阳晋城,而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廉颇很善于防守,也善于进攻,没有战败纪录,但像白起、王翦、乐毅那么炫人的战果,也没有。

廉颇的脾气大,蔺相如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完壁归赵”的故事中学语文课都有详尽的介绍,人人都知道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蔺相如最早只是大太监缪贤的家臣,地位十分低下。廉颇出生入死来的战功,地位反而不如蔺相如,很不服。但蔺相如的器量大,不计较。廉颇后来也深感惭愧,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背了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这是成语“负荆请罪”的由来。从此,廉颇、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这一段就是戏曲中的“将相和”,但是实际上是不严谨的。蔺相如从来就没有担任过赵相。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这两朝,赵相大概只有安平君公子成、平原君公子胜、虞卿这些人。

长平之战中,廉颇坚守不出,巩固防守,与秦军对峙。当时,赵军46万大军,补给不是一笔小数目。可能是后勤的压力很大吧,赵孝成王、权臣平原君都希望廉颇能更主动一点,廉颇不听。于是主帅换成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然后是赵军惨败,主帅赵括英勇殉国,46万大军全军覆没,挺杯具的。可能因为缺粮的原因,大部分赵卒投降了秦军,但是都被白起用诈欺手段活埋了。其实,双方的动员军队近百万,是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也许廉颇领军会好些,但最大的可能性是输得更体面些,不像赵括那么惨。因为白起的军事才能,通过战绩来看,是比廉颇高了一个层次,比赵括高了n个层次。白起的军事才能,战国时代,没有对手,只能跨时空的把他和韩信、岳飞、**一起相提并论。长平之战的规模之大,也是中国史上少见的,只有后来秦始皇灭六国,东汉官渡、赤壁之战,东晋淝水之战等等大规模的战役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之后是邯郸之战,廉颇、乐乘等又领导了不屈的赵人,坚守住了赵都。秦将王龄吃不下邯郸,秦昭襄王又想用白起替换下王龄,白起不干。不久,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领军救援邯郸,秦军战败,退兵。

赵国的伤痛还没有结束,秦军退兵后,东北方的邻国燕国也来趁火打,兵分两路杀向赵国。赵军也分两军,乐乘一路、廉颇一路,两路均大胜燕军,廉颇更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包围了燕都蓟。燕国割让了5座城邑才让赵国退兵。战后,赵孝成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赵国的相国。

廉颇的臭脾气还有个例子。赵孝成王死后,昏君赵悼襄王听了大奸臣郭开的馊主意,让乐乘取代廉颇的军权。廉颇没忍住,领兵攻打乐乘,乐乘也是个战国名将,但挡不住廉颇,被打跑了。蔺相如是个贤者,廉颇也就忍了,服了。但乐乘在赵军中的辈分、功绩、威望和廉颇实在没得比,廉颇咽不下这口气。

打跑了乐乘之后,廉颇违抗君命,在赵国呆不住,就流亡到了魏国。到了魏国,魏国并不信任廉颇,这时赵悼襄王又后悔了,想把廉颇请回来。辛弃疾的名词《永遇乐》中有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出自这里,赵国使者去看望廉颇,《史记》记载廉颇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老当益壮。但是派去的使者是郭开的人,回去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颇虽然很能吃,但是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大便,赵悼襄王一听就对廉颇没兴趣了。但楚国还是把廉颇给请了过去。但廉颇在楚国并没有立下功劳。“我思用赵人”这是廉颇的话,寄托了他对故国无限的思念。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说到了点子上。

……

《史记卷81-李牧列传》

小说《寻秦记》中廉颇、李牧都有出场,形象都挺高大的,尤其是李牧。李牧是唯一在战场上战胜过猪脚项少龙的人。项少龙英勇,只在剑术上输给过剑圣,在战术上输给李牧。

两晋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和崔、卢、郑、王并列,站在了中国门阀世家的最顶端,其始祖就是李牧。

周秦汉三代,成功在边境上有效的防守了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并反击大获成功的,大概李牧是第一个。匈奴、东胡都是当时游牧民族中的强国,先后大败在李牧手里。李牧用步卒、战车、骑兵的混合军团就歼灭了匈奴的十万精锐,从此匈奴有十多二十年没有能力侵扰秦、赵这些华夏的文明国家。逐匈奴、破东胡、灭襜褴、降林胡,李牧在赵国的北方边境战功硕硕。因为这些突出的功绩,李牧被赵孝成王任命为赵相。

秦王政4年、赵悼襄王2年(BC243年),李牧带兵侵略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

秦王政13年、赵王迁2年(BC234年),秦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赵首10万。BC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北部边境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军反击秦军。李牧不负所望,大破秦军,赵王迁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君是白起曾经的封号,结果李牧的命运和白起一样悽惨,奸臣郭开收了秦国的重金,在赵王迁面前进谗言。赵王迁于是冤杀了李牧。赵国自赵武灵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赵惠文王虽然中止了其父的“胡服骑射”,但能任用平原君公子胜、马服君赵奢、廉颇、蔺相如,仍然是一代贤君。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三代昏君,屡出昏招。赵孝成王任用了赵括替代廉颇为主将,长平之战惨败;赵悼襄王用乐乘取代廉颇为大将军,逼走了廉颇;赵王迁更冤杀了李牧。李牧死后才几个月,赵王迁就成了亡国之君。

……

《史记卷44-魏世家》

魏国的祖先是毕公高,《史记》上只说是周天子的同族,其它有的说法认为其是周文王第十五子。

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为晋献公效力,同赵夙一起,是晋献公的近侍。赵夙为晋献公驾车,毕万是车右护卫,在晋国灭魏、耿、霍三国的时候,赵、毕都有立功,毕万受封于魏。这就是魏氏的来由。

毕万之子魏犨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的心腹家臣之一,魏氏的真正兴起,自魏犨开始。晋文公以后的历代的六卿中,魏氏都是经常出现的一族。

到了春秋末期,魏文侯和赵烈侯、韩景侯一起,废主公为晋君,贿赂了周天子后成为诸侯。

魏文侯任用李悝、翟璜、魏成子、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人,内兴改革,外战诸强,使魏国空前强大,并开辟了大大的疆土。

翟璜为魏相,其能力并不如李悝、吴起,但是非常有识人之能。吴起、乐羊、西门豹、李悝都是翟璜引荐的。

乐羊为将,攻灭了中山国。战前,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军。攻城战时,中山以乐舒为人质,企图延缓魏军攻势,乐羊不为所动。乐舒被中山国煮成了肉粥,分了一份给乐羊,乐羊吃得不亦乐乎。但魏文侯听说其吃儿子的肉粥后,虽然重赏了乐羊,但也不再重用他了。乐羊是名将乐毅的祖先。

魏文侯还很重用儒生,在魏成子的建议下,拜孔夫子的高足子夏为师,以子贡之徒孔夫子再传弟子田子方、子夏之徒段干木为友,大大壮大了儒家的声势。做君主的老师,这已经是儒者的最高荣誉了,子夏是历史上第一人。《春秋》有三传,除了左氏传之外的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其作者公羊高、谷梁赤都是子夏的学生,并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在魏国大受重用的吴起,虽然偏离了儒家的轨道,但却也是曾子、子夏的高足,孔夫子的再传弟子。关于吴起,后文会另有详述。通过魏文侯、子夏的努力,魏国也成为战国时代的一个文化中心。

西门豹治邺,揭穿河神真相的故事,也是入选过语文课本的,这里就不赘述了。邺能从一介小城,到三国时期成为曹魏的首都,这都是西门豹奠定的基础。西门豹的功绩,人民没有忘记,自发的修建了不少西门豹祠,现存的仍有两处。

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很成功,使魏国富国强兵,魏文侯的霸业,李悝的功劳最大。卫鞅、吴起在秦、楚的改革,都是以李悝改革为蓝本。李悝提出“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淫民是无功而只因血统就受禄的贵族们,这是李悝向世袭制度发起的挑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不过,有的学者说这是“封建制”对“奴隶制”的胜利,这是扯蛋。将战国以后的中国分成所谓的“封建制”的历史划分,本身是错误的。这是把西方的历史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来。其实商、周所推行的分封制,才是真正的封建制。这种封建制也被后来的刘邦、朱元璋、司马炎等采用,并最终引发了中国的内战。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续将魏国的霸业推向高峰。

魏武侯组织三晋同盟,打得楚国无还手之力。楚悼王向秦国求助。在秦军、齐军的左右夹击下,三晋才放弃对楚国的攻势。

秦惠公倾全国之力,发兵五十万,攻略西河。在阴晋之战中,惨败于吴起的五万魏武卒之手。魏武侯声势大震,田和取代了姜姓,成为齐国之主,也是通过魏武侯向周天子施压才成为诸侯。

赵敬侯迁都邯郸,叔伯兄弟公子朝作乱,被赵敬侯击败。公子朝战败后投奔魏国,被魏武侯收留。魏武侯干涉赵国内政,助公子朝反攻赵国,虽然失败了,但仍使赵国极大不满,于是侵略了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卫慎公向魏国求助,魏军大败赵军于兔台,三晋联盟瓦解。

魏、卫勾搭上了齐国,对赵作战,赵军节节败退。赵敬侯也联系上了楚悼王,楚军开始魏国,减轻赵国的军事压力。魏武侯眼见齐、楚有强大的趋势,与赵国和谈,重修三晋联盟。

齐侯剡进攻燕国,燕简公向赵国求助,三晋联军再次大败齐国。田午弑杀齐侯剡,齐国内乱。魏武侯又联合鲁、卫、燕大举进攻齐国,取得了一些战果。

在魏武侯去世前不久,赵敬侯之子赵成侯趁着卫慎公的国丧、卫军主力伐齐,再次进攻卫国,攻下73城。卫慎公之子卫声公向魏国求助,魏武侯对赵国动手,蔺之战,打败了赵军,三晋联盟,再次破产。

简单来看,三晋一旦联合,其强大的军事、经济能力都让楚、齐等强国深为忌惮。战国时代之后的日子里,秦、楚、齐等国也都想方设法破坏三晋联盟。

这一段,各国的分分合合,好不精彩。正应了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尽管魏武侯的军事才能可能还要胜过父亲魏文侯,但是其在人事、内政、外交上就大大不如其父了。吴起这么优秀的人才,魏武侯没有留住,听信了公叔痤的谗言,把吴起逼去了楚国,使楚国强大起来。魏武侯之后的魏国君主,都没有了魏文侯那种任人唯贤的器度。魏武侯的时候,吴起流失到了楚国;魏惠王的时候,卫鞅流失到了秦国,孙膑流失到了齐国;魏安釐王的时候,范雎流失到了秦国。卫鞅、孙膑、范雎也曾为魏国效力,只是从来没有得到过重用。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时,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魏惠王没有听魏相公叔痤的遗言,即不任用、也没有杀掉卫鞅。卫鞅逃到秦国后,进行了战国时代最成功的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国力最强的国家。魏惠王也没有发现孙膑这个人才,就是这个孙膑,逃到了齐国,为齐国作军师,在桂陵、马陵两次关键性的战役中,给了魏军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魏国的霸业不再。魏惠王也没有像祖父魏文侯尊崇子夏那样的尊崇大儒孟子,魏国失去了文化上再进一步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尊称对方王号,带动了战国时代各国称王的风潮,宋、赵、韩、秦等国纷纷篡用周天子才有的名号。

到了魏惠王的曾孙魏安釐王的时代,魏国已经呈现出一派的黄昏景像。《寻秦记》中就出现过魏安釐王及其弟信陵君公子无忌。魏安釐王宠信同志恋人龙阳君,是史实,但是龙阳君权倾朝野,就是黄易先生虚构的了。

在魏安釐王的孙子魏王假的时候,秦始皇灭了魏国,这个曾经风流的国家消失在历史的回忆里。

……

《史记卷77-魏公子列传》

魏昭王死后,儿子魏安釐王继位,此时魏相孟尝君田文已经在魏国执政有十多年,政治实力雄厚。魏安釐王为了平衡孟尝君的权势,封弟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学孟尝君一样养士,《史记》上记载,因为信陵君的贤明,诸国十数年不敢对魏国用兵,这可能有些夸张了。但我仍然觉得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有能力的。孟尝君的政治手腕比信陵君强,懂得狡兔三窟的道理,在齐、秦、魏的声望都很高。平原君与信陵君相比,才能只能用平平一词。春申君不用说了,最菜的,就是有些外交、内政的才能。

魏国人范雎流亡到了秦国,一跃成为秦国丞相。秦军打着为秦相范雎报仇、诛魏齐的旗号,侵略魏国。孟尝君举荐了芒卯为将,被武安君白起打得惨败。孟尝君也因此在魏国失去了权势,信陵君填补了这个权力空白。

有一个纵鸠杀鹞的故事。有一只鸠被猛禽鹞追杀,被信陵君看见,就把鸠藏起来了,等鹞飞走后,才将鸠放出。结果,鹞有生存智慧,见鸠飞出来后,就抓住了鸠,吃掉。信陵君见投奔他的鸠牺牲了,就很自责,派手下四处捕捉鹞,共捕得一百只。最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找出了那只凶手。其他的鹞被放生,凶手被杀鹞。然后逐一审问,最后把捕杀鸠的凶手查了出来。信陵君放了其它的鹞,再把凶手鹞杀掉,以祭奠鸠的亡灵。于是,四面八方的亡命之徒们听说信陵君不愿辜负一只鸠,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不论这是不是有做秀的嫌疑,信陵君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次,信陵君与魏安釐王正在下围棋,北方边境举起烽火,说赵军正准备入魏境。魏安釐王没心思下棋了,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信陵君劝阻魏安釐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而已,又接着和魏安釐王下棋。此时的魏安釐王怕了,无心再下。不久,从北方又有传言,证实了信陵君的话。魏安釐王很惊讶,问信陵君是怎么知道的。魏无忌告诉魏安釐王,他的门客当中有能探听赵王私事的能人,赵王干什么,他都能马上得到消息。从此,魏安釐王开始猜忌信陵君,不敢把国政交给他处理。信陵君太爱现了,完全不像孟尝君那样懂得明哲保身。不过,也体现了信陵君因公忘私的品性。

信陵君礼贤下士,有识人之能,任用了两个隐士中的能人。一个是已七十的老翁,魏都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一个是侯嬴推荐的屠夫朱亥。

长平之战后,秦军包围赵都邯郸,战国的形势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赵国权臣平原君的妻子就是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姐妹,多次发信让魏国出兵。魏安釐王昏庸,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尽管派了贾鄙为将军领军十万,但仍然处于观望之中,没有真正参战。

信陵君的见识当然不同,知道如果赵亡,下一个说不定就是魏国,急于救赵,但苦于无兵权。魏安釐王有个小老婆,很受宠,叫如姬。当年如姬之父被人杀死,凶手却一直没有得到惩罚,魏安釐王也束手无策。还是信陵君派人把杀如姬之父的凶手杀了,并把头颅送给如姬验货。这一回,老贤士侯嬴建议信陵君让如姬为他窃代表兵权的虎符,如姬干了。信陵君有了虎符,但是将军晋鄙还是不买信陵君的帐。这时,以前的屠夫,现在信陵君的门客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取了兵权。

这时,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也用流氓手段说服了楚国出兵。楚相春申君领楚军与魏军会合。信陵君领导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邯郸之战后,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留在赵国有十年之久。赵孝成王很感激信陵君,与平原君商量用五座城邑封给信陵君。信陵君听说后,也很不谦虚,有居功自傲之色。有门客就进言:“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原公子忘之也。”这猜这位门客一定是道家之流。信陵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在赵国谦卑了起来,虽然五座城邑没有到手,但声望更胜从前,又有豪杰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信陵君,包括不少原来赵相平原君的门客。

信陵君到了赵国,也不改他的作风,请来了赌棍毛公、酒鬼薛公两位隐士。《史记》中记载,因为大能人信陵君在魏国,所以秦昭襄王认为魏国可以攻打,发兵攻魏。魏安釐王认识到事态的严重,就派人到赵国,想请回信陵君。信陵君不愿去,还迁怒那些请他回魏国的使者、门客。毛公、薛公就进言:“公子之所以被赵国这么重视,天动天下,其实是因为公子是魏国的大贵族。今天秦军攻魏,魏国有难,而公子不管,等到秦军攻破大梁捣毁了魏国先祖的宗庙后,公子有什么脸立于天下间?”信陵君这才觉得惭愧,带领三千门客回到魏国。

信陵君被魏安釐王立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得知信陵君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援魏。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大败秦国名将蒙骜,一直攻打到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战国中后期,在战场上大败强秦的,只有魏国信陵君,赵名将赵奢和李牧等廖廖数人而已。所以我认为,信陵君是超越孟尝君的四公子中的第一能人。

秦昭襄王把信陵君看成了眼中钉,散下万斤黄金,找到被信陵君打死的魏将晋鄙的旧门客,让他们在魏安釐王面前进各国君王都要立信陵君为王的谣言。同时找人假意祝贺魏无忌,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

尽管这些反间计很拙劣,但是三人成虎,魏安釐王也从来不是个明君,果然派人取代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也气得推托有病不再上朝,每天玩美女、饮美酒,日日夜夜的寻欢作乐。这种生活,信陵君只过了四年就死了,同年,其兄魏安釐王也死了。

信陵君刚死,其手下败将蒙骜攻魏,得二十城,秦国设置了东郡。又十八年后,秦王政灭魏,虏魏王假,屠魏都大梁。

汉高祖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向往信陵君,得了天下后,每次路过大梁都会祭祀信陵君,并为信陵君置了守冢五家以供奉信陵君。

《寻秦记》中,信陵君也出场了,是猪脚项少龙前期的主要对手之一。不过,为了拔高项少龙,黄易先生在书中对信陵君做了很多丑化。

……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是齐国人,他这支孙氏是田氏庶流,齐桓公时期投奔齐国的陈国公子完的后代。孙武为吴国效力,灭了协助吴王阖闾、伍子胥灭了楚国。

吴起是卫国的富家子,先后为鲁国、魏国、楚国效力。吴起是最出色的将军、太守、丞相,是战国时期我最佩服的人,也是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因为吴起的功利心太强了。

孙武、吴起是先秦时期的两大军事理论家,《史记》把他们合在一起作传,以后的世人也常将他们两人并称。孙、吴有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ⅰ两人都有残忍的一面。

吴王阖闾为了测试孙武的能力,交给孙武两队宫女让孙武操练,以显示其兵法的独到之处。这些宫女都是阖闾的后宫,为首的两个队长更是吴王阖闾那里得宠的女人。这些都和吴王阖闾有**关系的女人,没把孙武放在眼里,不遵守军训的纪律。孙武请求了吴王阖闾后,就把两个队长杀了祭旗。剩下的全老实了,乖乖的听话。不过,孙武不残忍,残忍的是吴王阖闾。这些女人,即可以用来****,还可以用来杀了立威,真是多功能的工具。

吴起则更狠一点。他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残忍。早年,吴起本是卫国的富家子,为了出人头地,吴起把家产全折腾光了,还是一无所成,受了很多人的嘲笑。吴起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抛弃老母亲,跑到了鲁国。离开卫国时,说下了“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话。

在鲁国,吴起拜在了孔夫子的弟子大儒曾子门下。吴起之母去世时,也没有回去奔丧。曾子最是看重孝道的人,就和吴起绝交了。

齐国进攻鲁国,鲁侯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而犹豫。吴起为了出人头地,就杀了自己的老婆,终于成为将军。吴起的老婆死得太冤了。吴起的能力是不用说的,率领鲁军,大败齐军。但是吴起的成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纷纷向鲁侯进谗言,立了功的吴起反而丢了官。

这时魏文侯喜欢任用贤人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吴起就投奔了魏国,经过魏相翟璜的推荐下,成为魏将。吴起在魏国西部边境,多次打败如狼似虎的秦军,为魏国拓地千里。魏文侯将吴起任命为新设的西河郡的太守。吴起廉洁、公正,与最底层的士兵同甘共苦,这是很值得人佩服的地方。

有个故事,有个士卒生了毒疮,吴起就为他吸出毒脓。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这事后就哭了。其他人不理解。那母亲说:“以前吴公就给他父亲吸过毒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最后战死。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毒脓,我不知道他又什么时候会死。”吴起大约就是以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来治军,其得军心的程度不用说了。

ⅱ两人都有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

孙武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吴军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下了楚国郢都。

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击败了50万的秦军。

ⅲ两人都没有战败纪录。可能有,但没有明确的载入历史。

ⅳ两人除了是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外,还是军事训练的专家。

为吴王阖闾夺得霸业的6万吴国劲卒是孙武训练出来的。5万魏武卒是吴起训练出来的。

ⅴ和孙武不同的是,吴起除了是位军事家外,还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

吴起在没有受到魏武侯重用,几次没有能够担任魏相这一最高官职的情况下,离开魏国。之后,到了楚国,受到楚悼王的器重,担任楚国令尹(楚相)。在楚国,吴起仿效魏相李悝,大刀阔斧的在楚国进行改革,卓有成效。尽管在吴起的努力下,楚国迅速强大起来了,但是这种改革严重的触及了以屈、昭、景三公族为首的大小楚国贵族的利益。

ⅵ与孙武的功成身退不同,吴起热衷于名利。

ⅶ两人的结局不同。

孙武激流勇退,万世流芳。吴起最终被万箭穿心,死得很惨很痛苦。

……

《史记卷66-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悲剧版的基督山伯爵。

先来说说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这是个靠阴谋和手段上位的主。楚平王一生中,为了权位杀兄弟,为了美色抢儿子太子健的新娘,可以说坏事做尽了。关于他得王位的经过,上文中已经说得比较详细,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楚平王没有得到任何坏的报应,属于最正常的自然死亡。尽管后来伍子胥鞭了他的尸。伍子胥只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于事无补。楚平王的尸体并不能代表楚平王的本人,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而已。

对于伍子胥引外国来攻祖国的事件,我表示没有压力。是楚国负了伍子胥,不是伍子胥负了楚国。当一个祖国对不住子民的时候,子民无论出走或是背叛,都是情有可原的。李陵也是这样,是大汉负了李陵,不是李陵负了大汉。更何况,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伍子胥过昭关,怕出不了关,一夜白头。这个桥段,被无数的文学作品不停的山寨着。比如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洗脑剧《白毛女》中的喜儿。

伍子胥到了吴国后,和公子光一拍即合,很快的投入到了吴国王位争夺的阴谋当中。

吴国是个蛮族国家,没有采用周族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一般是南蛮、东夷民族中常见的兄终弟及制。如果吴国王族是太伯后代,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制?为什么吴国的爵位只是卑微的子爵?为什么吴国在春秋时期像楚蛮那样大逆不道的簪称天子专属的王号?尽信《史记》,不如没有《史记》。太伯后代的国家只有虞国,就是百里奚的那个国家。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

再插一个话,这种名字不像诸夏语,而像是蛮语(吴语)的夏字拟声字,就像现代语言中的沙发一样。勾践的名字也属于这种。

诸樊、余祭、余眛轮流做吴王,到了季札的时候,不愿干,逃到了外国。

余眛之子公子僚成为新的吴王。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他认为他更有资格做吴王。兄终弟及制就是有这种毛病,相对于父死子继制而言,更容易发生继承权的内争。

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他的兄弟专诸,专诸在宴会上用藏在鱼腹中的利剑刺杀了吴王僚,随后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们剁成了肉酱。那柄利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后来被称为鱼肠剑。

公子光篡位成功,成为了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是勇士中的勇士,当时正在卫国发展外交。伍子胥又向吴王阖闾推荐了一位勇士要离。要离请求吴王阖闾杀死了他的妻子,并砍掉了他的一只手,以这样的苦肉计来接近庆忌取得信任。在庆忌把要离当成心腹的时候,要离发动暗杀,庆忌死了,要离也死了。庆忌是小说《大争之世》的主角。

伍子胥、专诸、要离是恐怖分子,是本拉凳的前辈。伍子胥是恐怖活动的策划者,专诸、要离都是人肉炸弹。

公子掩余、公子烛庸是吴王僚的弟弟,当时正在和楚军在交战,听说吴王僚被弑后,就投降了楚国。

伍子胥还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最重要的人物——孙武。伍子胥、孙武、伯嚭等率吴军最终灭了楚国,杯具人物公子掩余、公子烛庸也被杀死。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国。吴国的势力退出楚国,其中也有吴国没有充分的能力消化这么大的一个楚国的因素在。

伍子胥在吴国造了很多孽,最终自己也成了一个杯具人物。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吴王夫差时期,伯嚭与伍子胥发生了权力斗争。最终是吴王夫差出手,逼死了伍子胥。临死前,伍子胥还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挂在吴都东门上,好看着以后越军灭吴。”这个可怜的人,临死还不忘记仇恨。吴王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江里喂鱼。

伍子胥和吴起也有一些共同点。ⅰ都是才华横溢;ⅱ都是功高盖世;ⅲ都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扭曲;ⅳ都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