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sè已暮,一支由十余艘战船组成的船队仍在溯江而上。无弹出广告小说 <ww。ienG。com>
当它们抵达建康后,其中的两艘战船脱离了船队,靠向了江岸,其余的战船则仿佛熟视无睹般地继续前行。
江岸上,苏刘义和凌震立刻向哪两艘战船迎了过去。
很快,他们所恭候的来客、帝国兵部参谋院代总使刘师勇出现在其中一艘的甲板上,但他没有立刻下船,而是对这两人招了招手。
当苏刘义和凌震踏入船舱时,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令他们震惊、而又熟悉的笑容:“刘义将军,凌将军,朕可有好长时间又没见你们了。”
东漫步在建康府的城墙上,既查看新修的城池,又顺便观赏一下这座赫赫有名的古城。
现在的宋军,不管进驻任何地方,均十分注重对当地城池的抢修或重筑。建康为东南都督府所在,他们自然不会不下大力气。而苏刘义更知道陛下有意在将来以此地为都,所以,在他授意下,不仅建康的城墙进行了重建,且还把整个城池加以扩大。再加上有了水泥,所以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建康的城池修筑已经接近于完成,外观上更彻底变了样。
但东看着看着,突然停下脚步,脸上有了些恍惚的神情。
见他如此,伴随在边上的刘师勇和苏刘义、以及新任命的建康郡守唐珏,均疑惑地相互看了一眼,然后由唐珏开口问道:
“陛下是否觉得臣等有何做的不妥?”
这个唐珏就是当年和陈子敬、何时等人一起捡回皇陵骸骨之人。他对帝国皇室立有大功,可那时他没有功名,东为了向太后和其他人有个交代,于是后来钦点他进了太学。等他学出来以后,又历练了几年,于此朝廷用人之际,就任命了他为建康郡守。
陛下亲临,唐珏内心里其实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他很清楚,建康过去是江南东路的第一重镇,以自己踏入仕途的经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即担任此地的郡守,这不仅是重用,而且还是一个破格的任用。故此,新官上任的他,就非常在意陛下对他治下的看法。
听了他的询问,东摆了摆手。
“没什么,唐爱卿,朕刚才只是有点不舍之意。”
顿了顿,他接着轻叹道:“建康乃古之名城,经此改建,恐再非从前,可惜了。”
是可惜了,由于兄弟我的到来,更提前弄出了水泥,这座后世的六朝古都,怕是再也不会成为另一个时空中的样子了。
闻听他所言,刘师勇和苏刘义都暗中翻了个白眼。
这都什么时候了,你竟然还对一个旧城叹可惜,难怪哪些文官们私下里议论,有时候真不知道你在想啥。
而唐珏则稍稍松了口气,他立刻宽慰道:
“陛下,舍得之意,先舍方能后得。旧城不去,新城建不起来。臣等为筑城招募百姓之时,城中百姓不仅踊跃,建成之后更有心安之意。陛下实不必对此过于在意。”
东内心里有了苦笑。
兄弟我哪是在为建康叹可惜,只不过是从它这里咱忽然想到:在咱的折腾下,很可能后世令国人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也没了。因为在咱的手里,这个东亚之国恐怕以后真的不会像另一个时空中那样、还要劳民伤财地搞如此庞大的防御工程。
话说回来,在这上面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真不如去做其它的事。
可著名的长城从此“毁于”兄弟咱之手,兄弟我又岂能不想起就心里有点不安?泪奔啊。
东于景炎十四年溜到建康来,当然不是为了抒发他装模作样的“怀古幽情”。
战争的本身既是一种破坏,而战后重建也是一种新的创造,人类的历史于事实上就是如此。
对他来说,有些东西不过就是文明、或者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他真正看重的,还是这个东亚之国自chūn秋战国时期以来所传下的众多深邃思想,它们才是这个古老帝国文明、文化的核心和实质。
他到建康的真正目的,主要是为了扬州,因为夺取扬州,不仅对眼下、乃至于对他将来的北伐,都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史格其实并没有猜错,东不仅早已盯上了大运河,而且在他的策划中,的确借鉴了部分刘裕北伐的经验。但史格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是,这位“端宗皇帝”对如何实施北伐、夺取中原,借鉴更多的,是另一个时空中后世大明朱元璋的做法。
我们说,自古以来,在帝国的争霸史上,由南向北的进攻,大约只有“一个半”的成功例子。这“一个”,自然是指朱元璋的北伐,而“半个”则是刘裕,因为刘寄奴曾成功地拿下了关中。所以,他们必然成为东借鉴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正因为有这两个例子在前,东早已将行朝登陆沿海以后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他的目标是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包含了云、贵、川等地的西南地区,同时夺回以荆襄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和两淮地区。
西南地区之所以必须拿下,就像前面所讲过的那样,首先是为了消除东南地区、乃至于以后荆襄地区侧背的威胁。
被别人占着上游,对己是绝对不利的。
刘裕在北定关中前,他就先拿下四川,以消除来自上游的威胁。
而当东面对着一体的大元朝时,他就更不能无视长江上游地区。
朱元璋虽先实施北伐、后拿下四川,可他所面对的大元朝已频临分崩离析,而且当时立足于四川的,是同为反元义军明玉珍所建立的夏政权,双方早已在对付元朝上,达成过一致。所以朱元璋可以暂时无视长江上游地区,直到夺取了大都,且明玉珍去世,夏政权的内部也陷入内争时,才实施吞并。
荆襄地区为中路,它其实是这时代南北双方在战略能否取得主动的枢纽。拿下这个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只要看看当年三国的关羽,他水淹七军、包围樊城之后,威震华夏,连曹cāo都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可以知道。
至于控制两淮,自然是要确保整个东南地区的安全。
但是,在完成作为准备的第一阶段之后,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北伐时,东所拟定的主攻方向既不是宋军出汉中,也不是禁军自荆襄入河南。相反,上述两个方向全作为牵制,主力将从两淮进军。这就是刘裕和朱元璋真正的路数了。
后人其实应该注意到,历史的另一个事实是:
虽然有孔明的隆中策在前,可无论是刘裕、还是朱元璋,他们的北伐均不是挥军出川,而是兵发荆襄,主力更出两淮。
导致这种现象关键xìng的原因实际上就一个,军中的“补给”。
因为孔明的“隆中对”固然很好,却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由“蜀道难”所导致的军中补给困难。讲白点,就是单凭川中的支持,出川之军难以维持长期作战。除非就地得到补给,亦或像孔明后期哪样,化兵为民,融入当地,以求将来逐步推进。可惜的是,老天不给他时间了。
当然,如果天下再度大乱又是另一个说法了。
事实上,当蜀汉丢失了南荆州之后,单凭从汉中出兵,“隆中策”已基本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谈到孔明多次北伐均无功时,评价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未必公允。
相信后世任何一个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补给的困难,已经大大限制了南阳诸葛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孔明帅哥的脑子,恐怕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故此他才在用兵上显得似乎过于慎重。
话说回来,司马懿只所以能成为他的劲敌,也还是看清了这点,所以他往往来个不动如山,让孔明无计可施。
战争有时候打的就是后勤补给,因后勤补给供不上而败事的战例,不讲后世,就是过去也比比皆是。“端平入洛”即为最近、也最现实的例子之一。
以自身的条件,咱们的“南阳诸哥”在多次北伐中,不仅让司马懿不敢战,且还能让蜀军做到基本上全身而退,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
孔明所留下的经验教训,实际上就是后来刘裕改变北伐策略的重要原因。而刘裕的做法,又成为了朱元璋借鉴的对象。
刘裕夺取关中,除出兵荆襄,自己更亲率大军从彭城(后世徐州)出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沿途的河流,以及再通过新开的河渠,使水师也可以向北,这样就极大地解决了军中补给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北征关中的成功。
朱元璋的策略则是:先取山东,再夺关中,使以大都为核心的大元朝孤立,然后再席卷包含大都在内的燕云十六州。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明军的进军路线,前期其实是和刘裕差不多的,而且他们更利用了运河之利,以保证明军的补给问题。
啰嗦了那么多,相信您一定已经明白,为什么东对扬州那么重视,因为未来宋军对北方最致命、最具有威胁xìng的攻击,将主要围绕着运河展开。
大运河南起于扬州,它在江南的延伸,是到了杭州,而北段即使已没有元代新开的河渠,其永济渠也已到达了天津。沿运河攻击,不仅可以确保补给线的畅通,宋军更可以直接打到大都附近。
别人有马,可咱也有先人给咱们留下来的运河啊。
隋炀帝杨广以亡国、丢掉脑袋的代价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又岂能不认真利用?更何况这是在咱们堂堂的“天水一朝”啊。